[內容摘要]有效的課堂提問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遵循目標性原則、量力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邏輯性原則和生成性原則,唯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提問真正有效,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有效提問;基本原則;學習能力;課堂效率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懸而未決但渴求解決的學習與探究的通道。它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現(xiàn)今,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卻很低。因此,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強調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的今天尤為重要。成功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有效提問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課堂提問目的要明確。首先,設計問題時要清楚提問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為了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知鋪墊,構建新舊知識的框架結構?還是為了引導學生思維解決突破重點、難點?抑或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等等。其次,明確提問什么,即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是有效提問的重要前提。研讀教材是準確定位目標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吃透教材,要緊扣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意見和考試說明,設計符合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和需求的清晰、具體、準確的有價值的問題,盡可能避免目標模糊的提問,有效地落實每一課標,提升學生的思維境界,從而為教學穿針引線,達到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二、量力性原則
有效提問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首先,提問要適度,即所提問題難易適中,提問太易,脫口而答,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不利,而且容易使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假象——這門學科太容易了,因而降低學習的興趣;太難,學生難以下手,造成心理壓力,對學習產生恐懼感。所提問題要有廣度、深度和坡度,要防止太淺,缺乏吸引力;要有精妙之處和亮點,能吸引學生,充分調動感官,發(fā)揮學習的主體性。防止太偏抓不住重點,要重點清晰明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太深高不可攀,要有抓點,要讓學生有“只要再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意境,真正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和求知的欲望,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只有相信“我能”,才能真正做到“我可以”,既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又保持對學習的樂趣,真正愉快地學習。其次,提問要適中、適時,即把握提問的頻率和時機,頻繁的提問不僅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大回答問題的盲目性,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要結合教材、教學過程、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情感發(fā)展適時提問,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妙。一般說來,可以在引入新課時提問,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構建知識框架,對前后知識形成完整體系;可以在重點難點講授時提問,方便解惑,化繁為簡;也可以在課堂結尾總結歸納時提問,明確所學知識的目標要求,并能在識記的基礎上加以理解、運用;還可以在總結規(guī)律時提問,求同存異。再次,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要按班級中上等學生的水平設計問題,同時根據優(yōu)秀生、差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一部分問題,以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很多教師只喜歡向成績好的學生提問,不愿意向成績中差的學生提問,事實上,基礎差的學生特別希望教師在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上對他們提問。教師要細心觀察這類學生,及時提問,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提高學習興趣。
三、多樣性原則
要想整堂課都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注意提問的多樣化。首先,設置問題的類型要多樣化。以初一歷史教材第七課的商鞅變法為例,問題的類型可設置如下幾種:識記型問題——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變法在當時的影響怎樣?這類問題只要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記憶,然后通過回憶就可以正確回答,并不需要理解所記憶的知識,或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問題,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簡單問題,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準確回答;理解型問題——變法中哪項措施對改變所有制性質起到作用?哪項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為什么變法會遭到太子等的極力反對?如果我是當時的農民我想要改變身份該怎么做?要求學生對所記憶的知識進行一定的理解,有一個詳細思考的過程,能夠促進更長久的記憶保持,更好的理解知識,乃至最終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應用型問題——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學習,對我們今天社會發(fā)展有何借鑒之處?要求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與所學時代不同的問題、環(huán)境及語境中,解決現(xiàn)實問題;分析型問題——商鞅后被車裂而死,變法是否成功?依據是什么?要求對所學知識全因后果完整理解后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分析。除此以外還有綜合型問題、評價型問題、推測型問題等。其次,提問的方式要多樣化,有啟發(fā)式提問——以問為導,以導代講,投石擊石,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幫助學生借助已知的知識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去拓展,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比較式提問——通過提問相同或相近的知識,幫助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綜合歸納,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構建靈活而寬厚的知識結構體系,在增強記憶和發(fā)散思維的同時,增強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能力,例如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各自“新”在哪里,實質是否相同?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懸念式提問——設置懸念,欲擒故縱,引奇激趣,觸動學生靈感,激發(fā)思維,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判斷式提問——針對某個知識點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要求學生能迅速從大腦儲存的信息中檢索出各種知識點,進行比較、鑒別、整合,這對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習慣,提高辨別能力有益,例如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zhàn)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依據是什么;反問式提問——旁敲側擊,對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內容提問,讓思路拐彎,引導學生逐步向正確的結論靠攏,避免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總體式提問——對知識整體的發(fā)問,避免老師問上句學生答下句的情節(jié)式提問,有利學生整體把握,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爸钦邌柕们?,愚者問得笨”,提問必須針對教材、學生而變。
四、邏輯性原則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不在于只為傳遞知識和考試而服務,而是著眼于培養(yǎng)能力為終生學習服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情況下,學生自己思考的機會較少,而知識只有經過積極地思考才能變成活的知識,會思可以說是學生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項才能。而有效提問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強調邏輯性,提問也得講究邏輯性。首先,要緊扣教材的主線,避免架空分析教材,把教材弄得支離破碎,造成學生思路混亂,陷入迷惘狀態(tài),要根據教材的結構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盡量創(chuàng)設鮮活、真實的問題情景,營造出“給我翅膀我就飛翔”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理解問題的同時,掌握教材的脈胳,對教材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如果提問時不注意邏輯順序,最終會影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握,如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設想假如是你實施的初衷是什么?(恢復被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經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政權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建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經濟基礎),對比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它的新“新”在哪里?(發(fā)展商品經濟),如何理解列寧所說的政策的實施是為了“退一步,進兩步”。其次,解決問題,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層層剝筍,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例如講新中國的外交發(fā)展,從成立初到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再到改革開放我國外交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歷程?發(fā)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從外交發(fā)展中給我們予什么啟示?在當今多極化的國際環(huán)境下我們如何應對?我們在堅決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時堅持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五、生成性原則
“生成”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彰顯學生的主體性。提問有“生成”,即提出的問題要有開放性,能激發(fā)學生生成新的疑惑或問題,教師要妥善處理好預設和生成兩者的關系。教師課前根據教學目標、思維規(guī)律預設問題,但不是在課堂教學中機械刻板地執(zhí)行,要根據教學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tài)作出適時適度的調整和變更,一方面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當發(fā)現(xiàn)學生對所提問題報之以疑惑的眼神時,要及時提示指導,或者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降低問題的難度;當學生回答問題表述不當、理解模糊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刈穯?,也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質疑或答疑來解決問題;當同一個問題提問多個學生,但答案仍然不如教師所預設時,應轉換角度或分層次設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解決。另一方面,及時捕捉課堂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的誘因進行點撥提問,重錘敲擊,激起共鳴。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設計出準確、恰當而又有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才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設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