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音樂課程是高中階段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的、有個性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實施學科綜合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 高中音樂;學科綜合;音樂素養(yǎng)
一、應重視音樂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下,音樂課被大多數(shù)人視作語數(shù)外之外的“調劑課程”。而在高三畢業(yè)班,這種“調劑課程”接近“下課”的境地,音樂課有名無實幾乎成為慣例。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一門心思為升學,以為這是理所當然,在升學的壓力下,畢業(yè)班的音樂課流于形式早已不是稀奇事了。課程表上的音樂課雖然存在,但實際上,音樂課不是上自習就是被其他一些學科老師所占用,音樂課形同虛設。然而,音樂課對于學生文化課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最新研究表明,人們在集中苦讀的時候容易產(chǎn)生β波,即“緊張而集中”的腦波,此時不僅效率不高而且大腦處于疲勞狀態(tài)??墒钱斎耸艿揭恍﹥?yōu)美音樂刺激時,腦波則表現(xiàn)α波,即“放松而集中”的腦波,有助于記憶和思維。而且科學實驗也證明兒童在聆聽優(yōu)美音樂時,記憶力可以提高2.74倍。清華大學的學子從自己親身經(jīng)歷中總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8-1>8。即從8小時的學習時間中抽出1小時來從事藝術活動,其效果比8小時的埋頭苦讀好得多。這樣的時間經(jīng)驗正是基于科學的理論基礎。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說,在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適當運用藝術教育是大有裨益的。所以要改變以往對高中音樂課不夠重視的的傳統(tǒng)觀念,加強對學生的音樂教育。
二、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自信心對人的一生影響極大,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只有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自信的歌唱,將心中的感受用歌聲表達出來。情感是人對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情感是一種對智力活動起顯著影響的非智力因素,積極的情感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起正向的推動作用。教育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梢哉f情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催化劑,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情感的作用,用情感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三、實施學科綜合教學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如欣賞課《十面埋伏》時,可以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zhàn)斗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為“凝固的音樂”在音樂欣賞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chǎn)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既復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并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然后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的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說教能比擬的。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欣賞課真正達到了“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的目標。
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所謂音樂素養(yǎng),包括音樂素質與音樂修養(yǎng),不單純是要有基礎的、最一般的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還要有對于音樂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yǎng),可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
孔子培養(yǎng)弟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里,其中“樂”在第二位。在他的教育哲學中,道德與音樂是相輔相成的?!鞍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其中“樂”即取得和諧的意思,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強調音樂對人思想的凈化作用,他說:“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認為,音樂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教育以外,還承擔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
對學生學習掌握音樂課教學內容程度的評價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的特質不同,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學生都將音樂課上的內容按同一要求掌握,特別是要求達到某某水平,勢必會挫傷很多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甚至會導致學生厭惡或恐懼上音樂課。音樂不同于其它人文學科或自然學科的學習,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展現(xiàn)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的心靈隨著音樂飛舞。只要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中能夠感受到音樂對心靈的啟迪或陶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去接觸一些人類音樂文化中優(yōu)秀經(jīng)典的作品,能夠領略到這些音樂作品中的所蘊含的藝術美,那么他的音樂課的學習就是成功的,作為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的評價。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課后的問題和作業(yè)的設計具有開放性,答案多樣的,不確定的,這樣做可以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情況下,音樂教育有著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這要求每一位高中音樂教師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摒棄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樹立現(xiàn)代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