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究性學習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認知方式。它是讓學生在探索、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自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學習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內容和結構,進行獨特的教學設計,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在行動中嘗試性地探究化解問題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適當方法,并在嘗試中不斷修正自己已有的假設直至最后得到確認,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因此,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就突出地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和研究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新課標;探究性學習
那么,如何把語文課堂變?yōu)檎Z文探究性活動的課堂,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得到發(fā)展?我認為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語文,就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要,盡量減少教師的講授,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力求做到:
一、融入情感 走進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爭一切活動都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fā),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從全面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出發(fā),明確規(guī)定把\"加強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放在首位,也就是說,應將\"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標準還提出了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等一系列新理念。因此,我們應把語文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把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言語運用的實踐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達到“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境界”。例如,《村居》這首古詩,它的風格是輕松、活潑、歡快的。我們就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地學習環(huán)境,讓她們在開放、愉悅的生活氛圍中,既是在學習,但又像在“進行著生活意義上的會話”;是在上課,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戲。整堂課把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景等融為一體,課堂中孩子們始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小眼發(fā)光”,在自由開放的活動中盡情地體驗著生命成長的快樂。
二、留足時空 鼓勵求異
學生在課堂上能暢所欲言,真實地把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表達出來,不人云亦云,看問題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探究性學習所追求的效果。要想達到如此效果,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盡可能耐心地給予回答,善待學生的求異思維。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呢?首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評價手段,鼓勵學生的求異提問,千方百計地保護兒童愛提問的天性,允許并接受學生對他人的結論、觀點說“不”,并且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不盲從他人的學生。所以我要說語文教學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思考、感悟、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產生疑問,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比較、嘗試、思考、找矛盾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果課堂中遇到學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加以扼殺,相反,應為學生提的問題喝彩,然后才趁機給予引導或指導。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指導探究 尋求突破
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課堂教學中能否可以體現(xiàn)探究精神,教師應引進答辯形式,即:其他同學在聽取某一同學匯報后,隨即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思考,探索小組則要給予相應的回答。在思辨性的學生互動中,各小組研究過程的優(yōu)點和不足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有時一個小小的疑問,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教《地球爺爺?shù)氖帧芬徽n時,要求學生再舉一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時,同學們七嘴八舌舉了很多例子。其中,又有一些同學對某同學舉的例子提出質疑。于是,引發(fā)出一系列的問題和思考,通過質疑、思辨、討論,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發(fā)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困惑、有疑問,正是這些困惑,激發(fā)了學生更強的探究欲望;正是這些疑問,使得“合作”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在這樣的合作探究中,學生經(jīng)歷了細致的觀察、主動的操作、及時的歸納、不斷的反思等一系列的探究過程,伴隨著一次次的自主發(fā)現(xiàn)、概括、綜合的高潮迭起,學生不僅學到了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而且逐步體驗到探究的甘苦,初步領略到了成功的愉悅。
四、只有更好 沒有最好
在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出自己不懂的或要討論的問題,然后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或者是網(wǎng)絡的、文字的、音像的資源,進行分析、加工、存儲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研討來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在不斷的探究中,尋求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等智商領域的發(fā)展,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雙重增漲。這是教師應關注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和不可預料性,及時捕捉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容忍錯誤和不同,允許超越標準答案,標準不是唯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語文學習的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教師不應照搬教學參考書,用一種統(tǒng)一的、固定的模式來禁錮學生的思維。筆者認為,學生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強求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重要的是,教師應多為學生營造廣闊的學習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真正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來欣賞這個世界,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總之,只有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zhàn)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根本改變,使語文課堂成為探究課堂,充滿生機,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