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我效能感”自班杜拉提出以來即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教育領域有不少應用。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身心發(fā)展和未來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直接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緒的喚起四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個體性格、情緒特征因材施教,具體學生具體處理,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 教學;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班杜拉(1977)在《自我效能感: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的。近二十年來,自我效能感理論廣泛地被應用于心理學的各項研究中,不僅在人的心理健康和臨床上有了眾多的研究成果,還應用于解決壓力過大、情緒低落、社會技能障礙、吸煙、毒癮,甚至疾病控制等領域。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義
班杜拉重視人類所具有的“期待”的功能,認為期待是知識與行為的中介,是行為的決定因素,他進一步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是某種行為導致某種結果的個人預測;效能期待是個人對自己能否順利地進行某種行為以產生一定結果的自信?!氨恢X到的效能期待,決定努力的程度和面對困難的忍耐力。即被知覺到的效能期待越強,越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進而,他把知覺到的效能期待稱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不僅直接對行為產生影響,還通過其他的行為對如目標和抱負、結果期望、情感傾向等重要決定因素產生影響。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它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二、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1.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就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傾向于選擇難度較高的學習內容,越是這樣的內容,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戰(zhàn)勝困難的欲望和勇氣,以這種堅強的意志作為必要保證,而使學習活動獲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在學習活動者傾向于選擇那些不必做出很多努力,易于完成的內容,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束手無策、退縮不前以至于氣餒。在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過程中,遇到同樣的困難,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會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去戰(zhàn)勝困難,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會放棄這種嘗試或努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將取決于主體自身的努力。努力是學習動機的表征,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表現形式。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在自我效能感與學生學業(yè)成就、自尊自信的關系上進行過專門的研究。
2.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據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為13%。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知覺到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直接地或通過親社會行為、問題行為以及學業(yè)成績的作用影響乃至造成了學生目前及今后的抑郁:短期內,學生是由于他們的學業(yè)無能的信念而不是真實的學業(yè)表現產生抑郁的;長期內,低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是以學業(yè)成績、問題行為及提前的抑郁為媒介對抑郁產生影響的。對焦慮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同樣直接或通過學業(yè)成績間接地構成了導致或影響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 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自我效能感不僅對作為學生的個人成就有巨大影響力,對作為成人的個人亦是如此。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傾向于挑戰(zhàn)自我,選擇有較高難度的活動,并敢于通過不斷的努力去克服困難最終取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因對自己期望較低,害怕失敗受傷不愿付出過多努力,在結局未料時先判自己出局,失敗了又將原因歸于自身能力有限,進而再影響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形成惡性循環(huán)。無疑,個人在學生時代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與成人后的自我效能感一脈相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在課堂中度過,而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純粹的灌輸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做人的素質,能引導其向善,助其成功。因此,教師的教學就必然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任務。
班杜拉等人在系統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把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歸納為以下四方面:(1)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以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2)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3)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4)影響活動時的情緒??偠灾晕倚芨信c人們活動中的動機、情緒、態(tài)度等都有莫大的關系,進而影響活動的結果,即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積極的承諾,并促進勝任能力的發(fā)展。
三、教學中的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1)直接經驗。(2)替代性經驗。(3)言語說服。(4)情緒的喚起。但這些信息如何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改變,是因人而異的。
在教學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教學內容的難易度是否適合學生,能否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若教師的教學始終以難、繁為追求,讓學生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功的樂趣,那么學生勢必難以形成高的自我效能感。從學生的學習經歷來看,年級越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低,對成功持期待心情的學生越少,這就是因為學生在一年難過一年的學習內容中消磨了自身的意志,降低了自我效能感的后果。
另外,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在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上,有與其他活動不同的地方。教師需了解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比如對待內向敏感的孩子,教師不應貿然讓他公然回答問題,因為他有可能會因為緊張等自身特質而適得其反,而應該多鼓勵與他情況差不多的學生,因為內向敏感往往有較強的代入感,能在對別人的夸獎中找到自信,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對待外向自信的孩子,教師不應給他過多的成就感,因為過于容易的教學內容會滋長他的驕傲情緒,適度的挫敗能激發(fā)他的求勝欲望,從而在不斷的努力中獲得成功,最終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四、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實際的教學活動是一個綜合過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針對不同的條件采取不同的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學家菲斯汀格(1954)在他的《社會比較理論》中指出:“(1)人有知道自己的好壞、優(yōu)劣的需要,(2)人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的情況,(3)人會選擇與他相似(能力或經歷相似)的人作比較。他進一步指出與相似的人比較更能提供評價的依據,與不相似的人比較則與確立自己境況的關系不大。研究還顯示出,有時人會選擇能力高的人作比較,有的會選擇能力低的人作比較。前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斗志,后者有利于保護自尊與自我形象。至于選哪種人要視當時心境的需要。
有不少學者根據班杜拉的觀點,將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策略分為替代性經驗、直接經驗、言語說服、情緒的喚起四點,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因為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各自有著不同于他人的性格特點。依筆者所見,正如前文所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個體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地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片面認為學生自我效能感低是因為獲得成功的經驗少而盲目給學生容易的任務,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看,這也是不妥當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經歷,分析其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進而采取措施提高它。
另外,強調在學習中態(tài)度的重要性,弱化學生之間成績的差距,加強合作學習等等,都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顯著效果。創(chuàng)造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從而取得進步,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班杜拉.陳欣銀,李伯黍譯.社會學習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
[3]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5]王琤.中學生學業(yè)成績穩(wěn)定性對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影響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0.
[6]劉屹.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方式的關系探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7]李浩然,肖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yǎng)[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
[8]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tài), 1999,7(1).
[9]陳栩,張建霞,郭斯萍.談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07(9).
[10]李艷麗.培養(yǎng)小學學困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11]劉彥華,曾憲翠.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教育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 2007,(10).
[12]李坤鳳.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J].教學與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