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在自己的很多喜劇作品中都為大家描繪出一個綠色的世界,如在其喜劇作品 《仲夏夜之夢》中就大量描寫到綠色的景色和意象,充滿了無限的詩情畫意,這便是莎士比亞為廣大讀者構(gòu)建出的“綠色世界”模式。
一、《仲夏夜之夢》中的“綠色世界”模式
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大多為歷史劇和喜劇,其早期戲劇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不斷發(fā)展壯大的現(xiàn)實情況,而人們也逐漸脫離了神性的園囿,自由自在,人文思想光芒四射。莎士比亞在他的早期戲劇中為大家描繪出一個如夢如幻的“綠色世界”,用來承載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深入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在其美好的“綠色世界”中也表達了人文主義的各種限制和自我救贖的絕望與傷感。作家試圖通過描繪一個理想中的、虛幻的、脫離了現(xiàn)實世界的“綠色世界”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這個美好的“綠色世界”反映出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在現(xiàn)實中的無力與絕望,也飽含了作者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心馳神往。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10部中有6部都為我們描繪了綠色的世界,而其中的《仲夏夜之夢》則是典型的“綠色”喜劇,并且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綠色的仙境。文中寫道:在雅典的郊區(qū),有一個人間仙境般的綠色森林,那里綠樹成蔭,到處都是“愛的花汁”。人們在這個美好的綠色世界里可以拋開所有的煩惱和憂傷,在個綠色世界里,人們相處融洽,相親相愛,甚至連仙后都在誤點了愛情花汁后瘋狂地愛上已經(jīng)變成驢子的匠人。而《仲夏夜之夢》中代表大自然的仙王奧布朗體現(xiàn)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與法律苛刻的雅典忒修斯王國形成強烈的對比。最終忒修斯在美好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受到感化,四個男女都在這個美麗的綠色世界中幸福地走到一起,完整地體現(xiàn)出莎士比亞的“綠色化”喜劇展開于現(xiàn)實,進入綠色的世界,在綠色的世界中發(fā)生變化,最終又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綠色世界”模式。
二、《仲夏夜之夢》中的“綠色世界”意象
(一)森林
在莎士比亞的“綠色世界”中,我們感受到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大自然的一切都以無限美好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森林綠色、自由、美好,是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這里沒有苛刻的制度,沒有約束,沒有壓抑,只有清新的空氣、自由的鳥鳴以及美好的愛情和愛人們的笑聲?!吨傧囊怪畨簟分械摹熬G色世界”是大自然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同時也是人們無限向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在戲劇中,美麗的赫米亞不愿接受父親對自己感情的安排,毅然選擇和自己的愛人拉山德私逃,來到郊外的綠色森林之中。而接下來,深愛著赫米亞的狄米特律斯以及愛著狄米特律斯的海麗娜也隨即到了綠色森林,一場愛情喜劇也開始在綠色森林中拉開序幕。而戲劇的第二、第三、第四章也都發(fā)生在綠色森林中,可以說,整部《仲夏夜之夢》就是一部“綠色世界”中的喜劇故事,而綠色森林則是作者對自由與美好的向往。
(二)夢境
在《仲夏夜之夢》中,四個年輕人在“綠色世界”中的鬧劇和經(jīng)歷就像一場夢一樣,而發(fā)生在整個“綠色世界”的故事也是一場夢。在這個綠色的夢境 中,現(xiàn)實生活中所有的規(guī)則和約束都被顛覆了, 于是,人們被壓抑已久的感性取代了理性,隱藏在心底的欲望也變成了幻想。于是,在“綠色世界”中,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并對友情和愛情有了全新的理解。如赫米亞的夢,當她和拉山德在樹林中迷路時,拉山德提議休息一下。拉山德說道:“一塊草地可以做我們兩人枕首的地方,兩個胸膛一條心。我們應該合睡一個眠床。”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赫米亞的欲望,而赫米亞卻拒絕了,像在現(xiàn)實世界中那樣遵守著禮法和道德約束。但當她醒來卻發(fā)現(xiàn)是一場夢,于是,她對夢境中的經(jīng)歷念念不忘,并嘗試再次回到夢境中。通過作者對赫米亞的夢境的描寫,我們看到了她對現(xiàn)實世界中自己的身份的顧慮以及對性愛的向往二者間的糾結(jié)與矛盾的心理。所以說,在“綠色世界”中,人回到了最初的本質(zhì)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世界中被壓抑的情感和欲望在“綠色世界”的夢境中都可以得到釋放。
三、《仲夏夜之夢》中的“綠色世界”結(jié)構(gòu)
(一)對立結(jié)構(gòu)
在希臘神話中,日神阿波羅代表了詩歌、預言、優(yōu)美和光明,而酒神簸奧尼索斯則代表了生命力、戲劇、狂歡和醉酒等。在《仲夏夜之夢》中,現(xiàn)實世界與“綠色世界”的鮮明對比即體現(xiàn)出“日神”和“酒神”所代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的對立?!吨傧囊怪畨簟分械教幎汲涑庵鴮α⒌慕Y(jié)構(gòu),日與夜、城市和森林、現(xiàn)實和夢境、理性與幻想,而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對立的因素最終都可以歸結(jié)為“日神”和“酒神”兩種精神的對立?!叭丈瘛?所控制的是現(xiàn)實世界,“日神”精神代表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規(guī)則、制度以及理性和束縛等; “酒神”則主宰著“綠色世界”,“酒神”精神代表了感性、隨意以及個體的自由自在。在《仲夏夜之夢》中,赫米亞和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麗娜這兩對情人最終都聚集在“綠色世界”里,即代表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都在“綠色世界”中得到了完美的解決。而這樣的完美結(jié)局源于“綠色世界”中的“酒神精神”,正是有了帕克的“愛懶花”的魔力,四位年輕人才忘記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經(jīng)歷,也就暗示著在這個“綠色世界”里,現(xiàn)實世界中的復雜關(guān)系和各種約束、禁忌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被拋開。例如,海麗娜不顧一切地去尋找狄米特律斯,而拉山德也開始愛上海麗娜,而赫米亞則會惡意攻擊自己的朋友海麗娜,而狄米特律斯甚至想要殺死拉山德。人們的這些言行舉止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但在 “綠色世界”中,當四個人均經(jīng)歷了從現(xiàn)實世界到理想中的“綠色世界”的蛻變和重生后,現(xiàn)實世界中的約束和禁錮顯然都沒法再對他們起作用。于是,四個年輕人可以以全新的眼光來審視友情和愛情,并重新審視自身,發(fā)現(xiàn)全新的真實的自我。而當四個人最終領(lǐng)悟到友情和愛情的真諦后,他們也最終依照莎士比亞的“綠色世界”模式,從理想世界中再次回到了現(xiàn)實的世界中,但不同的是,他們擁有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勇氣和信心,能更加勇敢和自信地去面對現(xiàn)實和責任。這四個年輕人真正地變得成熟與勇敢, 開始勇敢地理性地面對生活和婚姻,并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于是,經(jīng)歷了“綠色世界”中“酒神精神”的洗滌,現(xiàn)實世界中的有序和混亂、理性和感性以及社會約束和個體自由都在四個年輕人身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的平衡狀態(tài)。這樣一來,也就達到了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會,一個全新的、秩序井然、婚姻被認可、理性和感性交融共生的新世界,對立最終走向統(tǒng)一。
(二)狂歡儀式
莎士比亞在自己的喜劇中將人生描寫為一種游戲。人們在游戲中愉快地相處著、狂歡著,人們的肉體是整個狂歡聚會的鮮明符號。而狂歡儀式的描寫和對狂歡精神的頌揚也從一定程度上表達著莎士比亞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以及既有秩序的顛覆。《仲夏夜之夢》中的狂歡儀式十分典型并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綠色世界”中。在喜劇剛開始的時候,赫米亞愛的是拉山德,而海麗娜則愛狄米特律斯。但到了喜劇結(jié)束的時候,拉山德卻愛上了海麗娜。
在故事的一開始,作者便寫到,雅典公爵忒修斯宣稱:“希波呂忒,我用我的劍向你求婚,用威力的侵凌贏得了你的芳心;但這次我要換一個調(diào)子,我將用豪華、夸耀和狂歡來舉行我們的婚禮?!倍趧≈?,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四個人在綠色森林中因為錯滴的花汁而出現(xiàn)了一幕幕瘋狂的鬧劇,結(jié)尾,甚至有三對有情人舉行婚禮,甚至連婚禮上雅典藝人們的假面戲中戲表演都體現(xiàn)了整個狂歡過程的儀式和典禮性質(zhì)。莎士比亞通過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狂歡化表達了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和抗議,并極力通過描寫來顛覆舊觀念,為人們描繪出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大家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由,真正體會到人生和世界的美好。
四、結(jié) 語
在《仲夏夜之夢》中,莎士比亞為大家描繪出的“綠色世界” 是人們凈化心靈的地方,全面體現(xiàn)出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綠色世界”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美麗新世界,在這個綠色的世界里,現(xiàn)實世界中所有的約束、規(guī)范都可以被拋諸腦后, 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自己心中真實呼喚的帶領(lǐng)下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欲望,自由自在地狂歡,從而獲得心靈的重生。所以說,莎士比亞描繪的“綠色世界”不單單是為了將理想世界與自然世界以及現(xiàn)實世界進行對比,更是為了通過對“綠色世界”的描寫呼喚人們回歸大自然,回到人性最原始的美好。莎士比亞渴望大家能夠在回歸大自然、回到人性最初的過程中美好經(jīng)歷蛻變,得到重生,從而能夠在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中時,以更大的勇氣和毅力來面對并解決所有困難,迎接各種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 肖四新.論自然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作用[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1(04).
[2] 郭君宇.酒神與狂歡的盛宴,虛與實的重奏——《仲夏夜之夢》藝術(shù)情境的營造[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2(04).
[3] 張薇熊,騰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亞喜劇對古希臘神話的傳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
[4] 陳景行.論《仲夏夜之夢》中的“綠色世界”與喜劇效果的生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05).
[5] 陳育林.莎士比亞的人文思想研究[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3(01).
[6] 黃輝輝.回歸·狂歡·蛻變·新生——《仲夏夜之夢》中的“綠色世界”之原型解讀[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3).
[7] 王其敏.“背景”透視了人文精神的發(fā)展[J].新課程學習:學術(shù)教育,2011(06).
[作者簡介]
孫偉民(1976— ),男,寧夏海原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寧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