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韓偉偉(1985—),男,河南南陽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碩士研究生,主要方向:刑法學。
摘要:食品安全關乎著每一位公民的身心健康,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夙愿。作為懲罰犯罪,保護法益強有力手段的刑法,在此問題上被給予了厚望——期冀從刑法入手,嚴厲懲治影響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以此來達到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之功效。然而,刑法內(nèi)在的謙抑性,提倡寬容,慎重用刑,使得二者隔岸相望,矛盾重重。所以,在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要汲取以往之經(jīng)驗,另辟蹊徑,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刑罰;謙抑性;新思路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自古即為國家政要所關注,被布衣百姓所重視。然而,近年來食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嚴重影響著食品的安全,侵蝕著人們的身心,使國人“談食色變”?!叭毡救撕扰D探Y實了,中國人喝牛奶結石了”,這一笑談不正是當今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真實寫照嘛!毒牛奶、工業(yè)酒精、蘇丹紅、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塑化劑等等,雖是新聞媒體的寵兒,卻是人們的魔咒,其波及范圍已由無良商人的餐桌進入尋常百姓的廚房,由大中城市蔓延到偏遠鄉(xiāng)村。一時之間,我們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終日。
一、風險社會與刑法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了食品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各種各樣的食品充斥著各大商場和餐飲業(yè)。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比比皆是,使購物者目不暇接,讓品食者三月不知肉味。然而,烏爾里?!へ惪私淌趨s深邃地洞察到:“工業(yè)革命與現(xiàn)代科技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秩序和方式,提供了傳統(tǒng)社會無法想象的物質(zhì)便利,也創(chuàng)造出眾多新生危險源,導致技術風險的日益擴散?,F(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地面臨各種人為風險,從電子病毒、核輻射到交通事故,從轉基因、環(huán)境污染到犯罪率攀升等。工業(yè)社會因為自身系統(tǒng)制造的危險而身不由己地突變?yōu)轱L險社會?!盵1]改革開放并實行市場經(jīng)濟之后,“風險社會”乘西風不請自來,在我國漸漸成為我國茶前飯后的熱門話題。我國的食品安全每況愈下,食品安全問題愈發(fā)猖獗,“吃不放心,吃不安心,已成為國人心頭大患,一場?!浮瘧?zhàn)的號角已經(jīng)在我國吹響”[2]。烏爾里?!へ惪说倪@一學說雖成就于社會學領域,但是其影響力已拓展到其他學科,包括刑法學在內(nèi)。
處于所謂的風險社會之中,如何應對食品安全問題,我國社會各界人士,建言獻策,大部分極力要求執(zhí)刑法之利劍,斬世間之亂麻,依據(jù)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對“亂世”給予“重典”,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與此同時殺一儆百,使那些已為者不能為、欲為者不敢為,從而打造一個吃嘛嘛香的祥和社會。眾望所歸,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從嚴懲處的形勢政策為指導,對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進行了完善,為司法實踐依法嚴懲此類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jù)?!盵3]第24條對《刑法》第143條的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罪進行了修改:其一,將“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改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其二,將“食源性疾患”改為“食源性疾病”。其三,改并處或單處罰金為并處罰金,并且刪除所有計算罰金數(shù)額的規(guī)定。其四,在中段增加了“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這一兜底規(guī)定;第25條對《刑法》第144條的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進行了修改:其一,將前段中的拘役刑刪除。其二,將中段中的“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刪除。其三,在中段和后段中,分別增加了“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這一兜底規(guī)定。其四,與第24條一樣,改并處或單處罰金為并處罰金,并且刪除所有計算罰金數(shù)額的規(guī)定;第49條,在刑法408條環(huán)境監(jiān)管失職罪之后增加一條“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作為408條之一:“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fā)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p>
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chǎn)、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相應修改,加大了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在督促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秉公執(zhí)法、嚴格履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上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非法經(jīng)營罪和假冒注冊商標罪等,一起構成了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法網(wǎng)。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并沒有消失得無影無蹤,竟然還有那么一些冒天下之大不韙者,無視刑法,不畏刑罰,依舊生產(chǎn)問題食品。原因何在?“上述系列罪名無疑構成我國當前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有力武器,但其與‘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維護社會市場經(jīng)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需要尚存一定差距。嚴峻的食品安全犯罪的現(xiàn)實要求刑法必須有所作為,而當前的刑事立法能否勝任這一使命卻不無疑問?!盵4]所以,社會各界人士,尤其刑法學者,再次從刑法入手,指出刑法典“穩(wěn)定有余,靈活不足”,不能與時俱進,主要建議從以下幾點加以完善:
第一、重新歸納罪名,置食品安全類犯罪于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
第二、增加新罪,拓寬刑事法網(wǎng),使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疏而不漏。
第三、增設資格刑,防范食品安全犯罪分子有機會再次危害食品安全。
第四、刑法提前介入,將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規(guī)定為行為犯。
第五、擴大主觀罪過,納入過失犯,增加打擊面。
試問,刑法果真如上加以完善的話,能夠保證食品之安全嗎?愚以為,不能。
二、刑法之謙抑
在意大利刑法大家切薩雷·貝卡利亞成就《論犯罪與刑罰》之前,各國的刑法是殘酷的,野蠻的,“它使歐洲的土地上灑上了人的鮮血;它把活生生的人投入火中,用它們架起悲慘的柴堆,在那里,燒焦的骷髏劈啪作響,還有顫動的內(nèi)臟受到煎熬,從人類軀體冒出的黑煙中傳出嘶啞的、不成聲的哭泣?!盵5]隨著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的刊印出版,它倡導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均衡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深入人心,給予封建殘酷刑法以致命的打擊。歷經(jīng)刑事古典學派和刑事實證學派的努力,刑法已不再僅僅為了打擊犯罪,懲治罪犯。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jīng)說過生命之樹長青而理論是灰色的格言,其中含有理論必須與時俱進的意思。而從哲學上講,真理只是相對,世間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纱丝梢姡桓鶕?jù)社會需要發(fā)展和豐富理論,一味地恪守傳統(tǒng),就會落入頑固不化的俗套,最終會成為新的刻舟求劍寓言。”[6]隨著社會的前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大多數(shù)公民變得“愛國、知恥、畏懼責難”,與此同時,刑法必須適應當今現(xiàn)狀,與時俱進,作到謙抑。何為謙抑?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外學者,尤其日本學者平野龍一、宮本英修和小暮得雄對其研究深入。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對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獨到之見解,比如陳興良教授和張明楷教授。刑法謙抑性簡言之就是,“國家在懲罰犯罪和保護法益的過程之中,對犯罪人所施用的刑罰,只要能夠達到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目的就已足夠,過之則無益,甚至過猶不及”[7],具有寬容性、補充性和經(jīng)濟性三大特性。
三、以刑法謙抑之眼光看待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作為法律體系之中的一個部門法,具有調(diào)整的范圍最廣和擁有的強制力最嚴之特性,通過懲罰犯罪,達到保護人民合法權益之目的。然而,“刑罰如兩刃之劍,用之不得其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盵8]所以我們在打造祥和、美麗社會時,既要緊握刑法這一尚方寶劍,又要十分慎重地啟用她。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為了牟取巨額利潤,置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社會經(jīng)濟良好秩序于不顧,生產(chǎn)、銷售各式各樣偽劣商品,其罪過之惡劣,其行為之無情,被給予刑罰是他們惡有惡報、罪有應得。但是刑罰不可過激,否則適得其反,使國家和個人兩受其害。這一“度”,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必須準確把握,做到游刃有余。
如前所述,盡管《刑法修正案(八)》出臺了,但是也并沒能有效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發(fā)生,故而部分人士,絞盡腦汁,想法設法,覬覦刑法再次修改,加大處罰力度,扼殺食品安全犯罪意圖于搖籃之中。筆者對此不敢茍同。其一,我們要端正已扭曲的觀念,要清醒地認識犯罪的存在是不可能避免的,正如意大利刑法學家菲利所言:“每一個社會都有其應有的犯罪,這些犯罪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其自然及社會條件引起的,其質(zhì)和量是與每一個社會集體的發(fā)展相適應的?!鄙踔亮焊纸淌谠谝粺o是處的犯罪里,看到了有利的一面,“善與惡,有序與無序之間的對立與斗爭是促進社會發(fā)展,歷史前進的動力。犯罪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借以表現(xiàn)的形式之一,犯罪具有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功能?!盵9]所以我們與其除惡務盡,不如用刑法謙抑之寬容性召喚人人內(nèi)心的真善美,使其棄惡從善!其二,刑法作為一部法律,滯后性是其固有的本性。及時的修改,使其適應社會發(fā)展之需,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國刑法于2011年剛剛修改,倘若滯后于今天的現(xiàn)實實際,那也不至于與時代的列車脫節(jié),在實現(xiàn)一般與防御特殊預防之目的上心有余而力不足。2012年湖北省刑法學術年會暨食品安全法律保障研討會上李建軍、張超說:“食品安全問題只是當前熱點議題之一,在過了‘風頭浪尖’之后,其命運將會如何更是應該考慮的問題。理論研究不能作秀,不能只為了趕時髦求時尚制造‘眼球理論’。同樣,僅僅從當前社會形勢出發(fā)對刑法作以修改,只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就拿刑法立法開刀不是刑法應有的反應。”一部好的刑法,應該追求“垂范久遠”,而不是“朝令夕改”。刑法作為與不法分子作斗爭的工具,應該當作最后一道防線,即刑法謙抑之補充性。所以,我們在應對食品安全問題時,首先應從其他途徑入手,方為上策。其三,筆者不敢妄言,唯利是圖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可斷言有許多人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必定失足,誤入歧途?!耙坏┯羞m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的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犯罪甚至冒上絞架的危險?!盵10]刑法在打擊犯罪,嚴懲食品安全犯罪分子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徹底斬斷我們這等凡夫俗子之惡念。愚以為,只要把握刑法謙抑之經(jīng)濟性,以恰當?shù)男谭ㄖ異簛響椭问称钒踩缸锓肿又異?,刑法即可謂盡職盡責了。
四、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新思路
目前在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上,刑法之功效自然不可小覷,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刑法不是萬能的,不能一味地依賴于刑法來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如果一味的依賴,只會造成剪不斷,理還亂的境況。所以我們不僅要憑借刑法之威懾,還要扎扎實實的的做好以下幾點,多管齊下,協(xié)力做到粉碎食品安全之問題。
第一、影響大家的問題,大家共同治理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身為當今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我們難免遇到一些左右為難的事情:為了生存,不得已給那些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不法分子打工,卻不能向有關部門反映;為了面子,深知某人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事實,而不把真相報告有關部門;為了地方稅收,深諳某公司、某企業(yè)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公然為其庇護;為了蠅頭小利,在事實確鑿,證據(jù)充分時,竟不將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不法分子繩之以法……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不法分子,如此逍遙法外,各式各樣的偽劣商品順理成章的被生產(chǎn)、被銷售,而我們卻麻木不仁,作繭自縛,何等可悲、可惡!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是需要社會各界廣泛人士的參與的,畢竟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個人的小事,在當今的環(huán)境下,誰也不能確保自己餐桌上的食品是安全的,誰也不能確保自己的親朋好友每天吃的食物是安全的。就算是為了自己也好,為了家人也罷,我們?nèi)w社會同仁都有義務為了營造一個健康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做出自己的貢獻與努力。這不僅僅是政府部分的事情,也是我們?nèi)w
我們要擦亮我們的雙眼,要改變我們的觀念,那些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不法分子利令智昏,冒天下之大不韙,難道我們還要助紂為虐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倘若我們依舊熟視無睹,為虎作倀,輕則家破,重則國亡。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和一文不值的面子,讓那些毒害我們自己和我們同胞的不法分子繼續(xù)為非作歹,我們要為了我們安全的今天、美麗的明天,將那些不法分子的所作所為報告有關部門;我們更不能只想著稅收和徇私,而為那些正在殘害我們廣大主人的罪惡之人撐起保護傘,我們要秉公執(zhí)法,將他們繩之以法,還食品之安全,天下之太平。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我相信,如果大家都有這么一顆是非分明、仗義執(zhí)言的責任心,攜手共同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必能碩果累累。
第二、強化食品安全監(jiān)管模式,各部門齊心協(xié)力治難題
我國實行“以分段監(jiān)管為主,品種監(jiān)管為輔”的食品監(jiān)管模式。在中央,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統(tǒng)籌指導食品安全工作,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作為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加強對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綜合協(xié)調(diào)和督查指導;在地方,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wèi)生行政、質(zhì)量監(jiān)督、農(nóng)業(yè)行政、工商行政、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監(jiān)管職責,堅持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與分工負責相結合,嚴格落實監(jiān)管責任,強化協(xié)作配合,形成全程監(jiān)管合力;外加食品行業(yè)協(xié)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新聞媒體和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共同監(jiān)督、為權力監(jiān)管部門建言獻策的權利。這樣的監(jiān)管模式,理論上可以實現(xiàn)食品的安全,讓人們吃上放心飯、吃上安心菜,然而這一模式在實踐中并不理想,管理的弊端就在于,要么都不管要么都管,要是都不管也不行,要是都管就會形成多頭領導的混亂,使得管理混亂之局面——“七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十多個部門管不了一桌菜”,類似的管理亂象還有很多,并且依舊在不斷發(fā)生,長期以往,怎使食品監(jiān)管切實到位?
理論指導實踐,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并達到理論的完美,還需要在實踐之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這一過程。愚以為,我國這一食品安全監(jiān)管模式在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上,大有英雄用武之地,只是在實踐之中受到人為因素的阻礙而已。筆者建議,要強化食品安全監(jiān)管模式,充分發(fā)揮食安辦的作用,要經(jīng)常集地方政府首腦和各部門首長于一堂,共同商談,尋求解決問題對策。如有哪位部長不以之為是,或者不嚴格執(zhí)行會議任務,必須要給予嚴懲;各一把手在自己部門,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鑄造一身正氣、兢兢業(yè)業(yè)之表率,杜絕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現(xiàn)象。上行下效,長此以往,相信在各個部門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下,必能消除食品安全問題存在的隱患,營造一個良好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造福萬民。
第三、疏通“兩法”銜接渠道,及時懲治犯罪分子
此處“兩法”銜接是指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國家司法機關和行政執(zhí)法機關相互協(xié)作配合,在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工作上做到無縫銜接?,F(xiàn)實中,行政執(zhí)法機關經(jīng)常以罰代刑、拖延移送,使得司法機關或者無法獲知違法犯罪事實,或者無法及時獲得有力證據(jù),從而使本應處以刑罰的不法分子僅受到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輕寬,使得其犯罪之心不死,從而繼續(xù)為非作歹,做出危害食品安全之舉動。長此以往,危害食品安全之不法分子就會變本加厲,愈發(fā)猖獗,很有可能再次導致類似三鹿奶粉事件重演,禍害到數(shù)以萬計的無辜百姓。疏通“兩法”銜接渠道,及時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勢在必行。首先,我們要從法律層面上對“兩法”銜接加以確認,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以及各省市制定的相應的行政法規(guī)一定要逐步完善起來,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再者,司法機關可以分別委派一名工作人員到各行政執(zhí)法部門,與其共同辦理相關案件,如若發(fā)現(xiàn)可能達到刑事立案標準的,督促行政執(zhí)法部門及時向司法機關報告或者徑行向司法機關報告,對于危害食品安全問題的事件要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馬上及時處理,做到違法必究;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行政執(zhí)法部門要及時、準確的在信息共享平臺上記載自己執(zhí)法的實際進展,并展示給人民,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和建議,根據(jù)事件的嚴重程度不同,區(qū)分處理,嚴重的要及時請示司法機關,決定是否立案,既做到法律的公開、公平、公正,又能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及時參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中,同時又能及時懲治犯罪分子,做到執(zhí)法必嚴,防微杜漸,確保食品安全。
五、結語
“我們深信,一個真正文明的立法者,可以不過多地依賴刑法典,而通過社會生活和立法中潛在的救治措施來減少犯罪的禍患。最先進的國家依靠在有效的社會改良基礎上的刑事立法的有益的、預防性的影響來減少犯罪的經(jīng)驗都肯定了這一點?!?[11]還食品以安全之本性,非刑法一“勇士”而能為也,必須集各方共同之力量。我相信,只要布衣百姓視“惡”如仇,政府部門盡職盡責,“兩法”銜接順暢,最后再加上刑法強有力的后盾,食品安全問題必將得到很好的解決,食品回歸安全之本性搖手可及。雖在現(xiàn)實中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但是我們堅信此路必定光明向之,正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筆者認為在全社會各階層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作者單位: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德]烏爾里?!へ惪?世界風險社會[M].吳英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2.
[2]劉志偉,劉炯.可接風險管理視角下的食品、藥品安全刑法保障[A].趙秉志.刑事法治發(fā)展研究報告[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3]王志祥.《刑法修正案(八)》解讀與評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4]趙秉志,劉媛媛.食品危險的刑法規(guī)制問題研究[A].趙秉志.刑事法治研究報告[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5][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6]齊文遠.應對中國社會風險的刑事政策選擇——走出刑法應對風險的誤區(qū)[J].法學論壇.2011,(4).
[7]劉薈芳.謙抑刑法之謙抑[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8]林山田.刑法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9]梁根林.從絕對主義到相對主義[A].北京大學法學院.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構[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意]菲利.實證派犯罪學[M].郭建安.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