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寇彤艷(1990.06-),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職稱:研究生;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政策。
摘要: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顯著下降,本文用索羅增長模型來測算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增長率的下降對產出的影響,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數據進行計算,結果表明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人口增長率的大幅度下降并不能相應的導致產出的大幅度增長。
關鍵詞:人口增長率;產出
一、人口增長現(xiàn)狀
計劃生育是有計劃的節(jié)制生育,是控制人口的一種。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了實現(xiàn)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于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此后進一步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全面推行,人口計劃正式納入了國家經濟發(fā)展計劃。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制定以來,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發(fā)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
由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了1999年的8.18‰。21世紀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雖然在某些年份出現(xiàn)小幅波動但總體仍然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7.58‰下降到2012年的4.95‰,下降了2.6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逐年下降,意味著未來勞動力資源的逐步下降,而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又直接影響產出。
二、產出關于人口增長的彈性
在索洛增長模型中,產出(Y)是資本(K)、勞動(L),以及“勞動的有效性”或“知識”(A)的函數:
三、分析與結論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對我國的資本產出彈性、資本折舊率、技術進步率等進行研究,得出了統(tǒng)計上顯著的數據,如馮曉、朱彥元兩位學者在我國固定資本折舊率的近似測算一文中,結合1994-2009年的數據,測算得我國過去十幾年間的固定資本折舊率約在5.9%左右;韓俊德、孫冰、楊向輝三位在我國經濟要素產出彈性的計量一文中利用1978年-2006年上述結論表明,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長率的大幅下降,或勞動數量的大幅減少,雖然可以帶來產出的增長,但并不會導致產出的大幅增長或者說導致的產出的增長并不明顯。在索羅模型中,在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時,索羅從資本的角度解釋,但他發(fā)現(xiàn),資本的差異既不能解釋人類歷史上長期的增長,也不能解釋跨國之間的差距。在索羅模型看來,導致增長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效勞動,而本文的結論表明勞動數量的改變也不能有力的解釋增長,那么導致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在技術進步。
可以說,試圖通過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長率,并以此期待獲得產出的大幅增長是不太現(xiàn)實的。雖然從降低人口增長率這一方面來看計劃生育政策并不能推動產出的高增長,但是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其他方面的有利影響,例如,實行計劃生育,國家可以把積累下來的資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技術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質量的目的;可以使每年進入勞動適齡人口減少,從而有利于勞動就業(yè);可以使每個家庭的人口減少,不僅可以減少家庭消費,而且可以使家庭主要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發(fā)展家庭經濟和健康娛樂中,從而保證家庭幸福、社會穩(wěn)定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否定和忽視的。(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4-32.
[2]韓俊德,孫冰,楊向輝.我國經濟要素產出彈性的計量估計[N].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2)
[3]馮曉,朱彥元. 我國固定資本折舊率的近似測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