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晶(1986.3-),女,河北邢臺市,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
摘要: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之死成為兩千多年來一直熱議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從容赴死給他帶來了廣泛關(guān)注。他對城邦法律的遵守使得后人在不斷通過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進行解讀,蘇格拉底之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關(guān)鍵詞:蘇格拉底;審判;意義
一、蘇格拉底之死的背景
公元前469年,蘇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他的母親是一位助產(chǎn)婆,父親是一位石匠,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但不久之后就放棄了,因為他想把一生精力用來思考和討論哲學、倫理和社會政治問題。他一生貧困,但對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賣力,只要收入夠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寧愿上街去和人聊天。當時的雅典所有的執(zhí)政官均由全雅典公民抽簽出任。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是遵從了神的旨意,這樣樸素的政權(quán)組織形式成為了后來民主制度的雛形。然而,就是這個看似民主的社會卻讓城邦成為無知者的天堂。
“我知我無知”因他干了一件幫助人們尋找知識的事情,而那些沒有知識的人,成為了審判蘇格拉底的陪審團成員,現(xiàn)在可以斷言,這個由不具有相關(guān)知識的人組成的陪審團,干了一件無知而錯誤的事情,他們把蘇格拉底這位最具有智慧的同胞且為城邦堅持不懈的同胞,判處了死刑。
蘇格拉底之死的歷史背景主要有兩個:一是由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爆發(fā)——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發(fā)起的一場戰(zhàn)爭。斯巴達是寡頭政體,雅典是民主政體,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斯巴達勝利了。斯巴達占領(lǐng)了雅典就強迫雅典實行斯巴達的僭主政體。他們扶持了30個僭主來統(tǒng)治雅典,后來斯巴達政治力量衰弱以后,雅典人又推翻了三十僭主制恢復了民主制。蘇格拉底死于399年,所以他的后半生幾乎都是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度過的。在戰(zhàn)爭期間,蘇格拉底曾三次從軍出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這個城邦的熱愛。但是,當這個城邦被無知者統(tǒng)治而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蘇格拉底開始清晰的認識到必須要讓具有相關(guān)知識的人做相關(guān)的事情,這才是這個城邦應(yīng)有的出路。
二是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由于民主制是實行多數(shù)人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與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民主制度作為一種完整的政治制度最初產(chǎn)生于古希臘。雅典城邦是有奴隸、無公民權(quán)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組成。奴隸和自由人不享受公民權(quán),所以,蘇格拉底時代的民主制是極少數(shù)公民才享有的民主。伯里克利在《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中說:“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quán)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shù)人手中?!雹傺诺涿裰髦频乃ヂ浔憩F(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由于城邦的小國寡民特征已經(jīng)不再適應(yīng)當時雅典的發(fā)展,直到被馬其頓王國征服,代表著雅典民主制的終結(jié)。
二、蘇格拉底之死的經(jīng)過
在蘇格拉底70歲的時候,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會以侮辱雅典神和蠱惑青年的罪名,進行了審判。古希臘城邦是建立在宗教儀式和神話之上的,且信奉多種神。在古希臘“不敬神”是一項比較大的罪名——世界上第一個解釋月光為太陽光反射并據(jù)此正確解釋日食的思想家阿那克薩戈拉,因為他的學說冒犯了神靈,而被起訴,不得不逃離雅典。狀告他的人認為,蘇格拉底從不敬神,還向年輕人宣揚他的離經(jīng)叛道的主張。蘇格拉底認為他是尊敬神靈的,因為有些神是外邦的神而不是本幫的神,所以那三個人對他的控告是進行污蔑的;而蠱惑青年是因為蘇格拉底在外面與各種人進行辯論的時候,一些游手好閑的小青年就在那里聽,有時為了聽蘇格拉底的演說都不去上課了,而家長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蘇格拉底理論,由于蘇格拉底能能言善辯把家長說的啞口無言,回家教育孩子,孩子也和家長以蘇格拉底的口吻來進行辯論使得家長就很生氣,所以就狀告蘇格拉底。
審判蘇格拉底的陪審團由501人組成,就像現(xiàn)在法院的審判一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別為自己進行辯護,然后再進行宣判。隨后陪審團進行第一次投票,決定被告是否有罪。在第一輪審判中,他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使得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鏡,審判團以281票對220票表決他有罪。很顯然,如果有30個陪審員把有罪票改投無罪票,陪審團的兩派意見就能成為平局,蘇格拉底就能釋放了。而原告建議判處死刑,法庭允許他自擇刑罰,蘇格拉底再次發(fā)言。在第二輪審判中,蘇格拉底公然指責由抽簽方式選擇陪審團的無知,引起了審判大會上全體人員的一片嘩然。他的這種態(tài)度,使審判團發(fā)怒,審判團以360票對140票判他死刑。顯然,即使蘇格拉底再狂妄自大,他也罪不至死,這不是一個理性的判決,也不是一個法治的判決,而是一個帶有濃重個人情緒色彩的判決!
蘇格拉底在審判的最后對陪審員和法官說過這樣一句話:“現(xiàn)在各走各自路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這兩條路哪一條比較好,誰也不清楚,只有神知道?!雹诳梢姰敃r蘇格拉底已經(jīng)想好了,即使死去,神還會保佑他。因為他一直認為是神諭給了他最智慧的頭腦,所以,他從政界人物、詩人到手藝人中找人進行辯論,最后都是他勝利了,他認為是神諭給了他力量并且認為自己是最智慧的人。
在監(jiān)獄關(guān)押期間,蘇格拉底的朋友們都勸他逃走,他們買通了獄卒,為他制定了詳細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驚的是,蘇格拉底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必須遵守雅典的法律,因為他和國家之間有神圣的契約,是不能違背的,這是作為雅典公民的他應(yīng)該履行得義務(wù),所以他十分自覺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來自他最愛的雅典人民對他的宣判。
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之后,在獄中度過三十天。延緩執(zhí)行處決是由于宗教禮儀方面的原因。雅典娜每年都要派一條“船”到提洛斯島去。在它返回以前的這段特定時期內(nèi),不得處死任何犯人。在這段時間,法庭準許蘇格拉底的親友入獄探望。
離別的時候到了,他喝下了那杯毒酒。當他躺在床上想起了一件事,急忙地說:“克利托,我還欠阿斯科萊普斯一只雞,你一定替我還給他?!笨死姓f:“我一定照辦,但請你想想還有其它話要對我們說嗎?”對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沒有給予任何回答。可見,蘇格拉底是多么的守信用啊!他欠這個世界的一只雞,已經(jīng)委托他的朋友歸還了,而這個世界欠他的東西太多,他得到償還了嗎?
三、蘇格拉底之死的意義
蘇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歷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因為當時雅典實行的是一種直接的民主政治,最高權(quán)力由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掌管,一個人是否判處死刑,需要有公民投票來決定,這應(yīng)該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了,但它還是處死了有德行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以死向我們闡釋了:法律必須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義的。
正如,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死是一個哲學家最后的自我實現(xiàn)。他用淵博的學識以及他的死亡,喚起了那個社會對知識的尊重,從而開啟了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直到現(xiàn)在的西方知識文化傳統(tǒng)而蘇格拉底本人也因此在學識和人格上都成為了2500年來追逐真知識的人們心中的楷模和標桿。
歷史的驗教訓已經(jīng)告訴我們,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大前提條件就是國內(nèi)外的穩(wěn)定局勢,國內(nèi)的穩(wěn)定又是壓倒一切的大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穩(wěn)定也意味著有秩序。在我國,憲法規(guī)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做了違法的事情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及注解:
[1]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商務(wù)印刷館,1960年,第130頁。
[2]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商務(wù)印書館,王太慶 譯,2004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