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無公害大蒜生產的有關國家標準,結合魯中地區(qū)本地大蒜的生產現狀,本文從產地選擇、品種選用、整地施肥、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收獲等方面提出了無公害大蒜生產的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魯中地區(qū)
1 整地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水澆條件好、地勢平坦、耕層松軟、有機質豐富、保肥與保水抗旱能力較強、pH值在6.5~7.5之間,且遠離城市、工礦區(qū)、主要交通干線以及周邊無“三廢”排放企業(yè)的農田大氣環(huán)境良好、灌溉水質和土壤環(huán)境均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質量標準》的肥沃地塊,要精細深耕耙地,以達到上松下實、地面平整。以有機腐熟圈肥為主,配合施用生物有機肥料,結合整地撒施,每667m2用有機腐熟肥料5000kg、生物有機復合肥100kg、硫酸鉀40kg,肥料施入后要與土壤充分混勻,以防燒苗。播種前,每667m2用5%辛硫磷顆粒劑1.5~2kg對細土60kg,順壟撒施;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g對水5~7kg,噴拌過篩的欄圈肥或干細土50~70kg,然后將其施于播種溝內。
2 播種
2.1 種子處理
重茬蒜區(qū)用50%多菌靈或50%速克靈按種子量的0.3%浸種6h,然后撈出播種;或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100~150g對水2kg,拌蒜種250kg,噴拌后晾干栽種;或用根康80~120倍液浸種30~50min。
2.2 適時播種
魯中地區(qū)的大蒜播種最佳時期是使植株在越冬前長到5~6片葉,此時植株的抗寒力最強,在嚴寒冬季也不致被凍死,可為植株順利過冬打下良好的基礎。魯中地區(qū)一般在9月下旬播種,如播種過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長過旺而消耗養(yǎng)分,導致降低了越冬能力。其次,播種過早還可能引起二次生長,導致第二年形成復瓣蒜而降低魯中地區(qū)的大蒜品質。播種過晚則苗子小、組織柔嫩、根系弱、積累養(yǎng)分較少,從而導致抗寒力較低、越冬期間死亡多。因此,必須嚴格掌握魯中地區(qū)的大蒜播種期。
2.3 合理密植
密植是增產的基礎。蒜薹和蒜頭的產量是由每667m2的株數、單株蒜瓣數和薹重、瓣重三者構成的。因此,應按品種的特點做到適當密植,使每667m2都有較多的株數,總體種植密度以每667m2保持2.6~2.8萬株為宜,株行距為12cm×20cm。
2.4 播種方法
“深栽蔥淺栽蒜”是農民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魯中地區(qū)大蒜播種的適宜深度一般為3~4cm。播種方法有2種:一種是插種,即將種瓣插入土中,播后覆土踏實;二是開溝播種,即用鋤頭開一淺溝,將種瓣點播土中,同時再開好一條溝,開出的土覆在前一行種瓣上。播后覆2cm左右厚度的土,用腳輕度踏實,澆透水。為防止干旱,可在土上覆蓋稻草或其他保濕材料。栽種不宜過深,過深則出苗遲、假莖過長、根系吸水肥多而生長過旺,且蒜頭形成受到土壤擠壓而難于膨大;但栽植也不宜過淺,過淺則出苗時易跳瓣,且幼苗期根際容易缺水,導致根系發(fā)育差,越冬時易受凍而死亡。
3 田間管理
3.1 追肥
雖然魯中地區(qū)的大蒜幼苗生長期有種瓣營養(yǎng),但為促進幼苗生長和增大植株的營養(yǎng)面積,仍應適期追肥。由于魯中地區(qū)的大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弱,故追肥應施速效肥,以免脫肥而出現葉尖發(fā)黃的現象。魯中地區(qū)的大蒜一般追肥3~4次,主要分以下幾次:(1)催苗肥。大蒜出齊苗后,施1次清淡的人畜糞尿提苗,忌施碳銨,以防燒傷幼苗。(2)盛長肥。播種60~80d后,重施1次腐熟人畜肥+化肥,每667m2用人畜肥800~1000kg、硫銨10kg、硫酸鉀或氯化鉀5kg,以促進幼苗長勢旺、莖葉粗壯,達到少黃尖或不黃尖。(3)孕薹肥。當花芽和鱗芽陸續(xù)分化進入花莖伸長期后,舊根開始衰老,新根大量發(fā)生,同時莖葉和蒜薹也迅速伸長,蒜頭也開始緩慢膨大,因而需養(yǎng)分多,此時應重施速效鉀、氮肥 (復合肥更好)10~15kg,促使蒜薹抽生快、旺盛生長。(4)蒜頭膨大肥。由于蒜頭膨大時氣溫還不高,蒜頭膨大期相應較長,為促進蒜頭肥大,在蒜薹采收前應追施速效氮鉀肥,毎667m2施氮鉀復合肥5~10kg,若單施尿素,則只施5kg即可,不能追施過多,否則會引起已形成的蒜瓣幼芽返青且又重新長葉,導致蒜瓣養(yǎng)分的消耗。追肥應在蒜薹采收前進行,這樣當蒜薹采收后即有豐富的養(yǎng)分促進蒜頭膨大;若追肥在蒜薹采收后進行,則易導致貪青而減產。若田土較肥且蒜葉肥大、色深,則可不施膨大肥。收薹后20~25d即收蒜,故也可免追膨大肥。
3.2 水分管理
齊苗期若田土較干,可灌水1次促苗生長。幼苗期,越冬前正是魯中地區(qū)大蒜營養(yǎng)生長的重要時期,此時需水量大,應澆灌1次越冬水;越冬后,氣溫漸漸回升,幼苗又開始進入旺盛生長階段,此時應及時灌水以促進蒜葉生長、假莖增粗。抽薹期,蒜苗分化的葉已全部展出,葉面積增長達到頂峰,根系也已擴展到最大范圍,蒜薹的生長加快,此期是需肥水量最大的時期,應于追孕薹肥后及時澆灌抽薹水。“現尾”后要連續(xù)澆水,以水促苗,直到收薹前2~3d才停止?jié)补嗨岳麅\。蒜頭膨大期,蒜薹采收后應立即澆水,以促進蒜頭迅速膨大和增重。收獲蒜頭前5d停止?jié)菜?,控制長勢,促進葉部的同化物質加速向蒜頭轉運。 3.3 中耕除草
可于播種后覆膜前噴除草劑。撲草凈對防除蒜地的馬唐、灰灰萊、蓼、狗尾草等有效,每667m2使用50%撲草凈100~50g,或西馬津和阿特拉津120~240g,或除草通35~60g。對以單子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蒜田,每667m2用大惠利120~150g,加水30~50kg稀釋,于播種后5~7d(出苗前)晚間噴霧。以雙子葉闊葉草為主的蒜田,每667m2用25%惡草靈120~150ml,或24%果爾45~60ml,加水40~60kg稀釋,于播種后7~10d(出苗前)晚間噴霧。蒜苗幼苗生長期,當雜草剛萌生時即進行中耕,同時也除掉了雜草,對株間難以中耕的雜草也要及早拔除,以免與蒜苗爭肥。
4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蟲害有霜霉病、葉枯病、蒜蛆和蔥薊馬等。4月初防治蒜蛆,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4月中旬以后加強對霜霉病、葉枯病等病害的防治,發(fā)病初期及時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毎7~10d噴1次,連噴3~4次;對于灰霉病,用生物農藥1%武夷菌素于發(fā)病前(初)噴霧防治;對于病毒病,用生物農藥2%寧南霉素于發(fā)病前噴霧防治,或于發(fā)病初期用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防治。同時還要注意蔥薊馬的為害,發(fā)生初期用10%吡蟲啉1500倍液噴灑防治,連噴2~3次。生長期間,對可能受病毒病感染而葉片畸形、萎縮且花葉發(fā)育不良的植株,要及時拔除。
5 采收
5.1 收蒜薹
一般蒜薹抽出葉鞘并開始甩彎時是收藏蒜薹的適宜時期。采收蒜薹的時間早晚對蒜薹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采薹過早則產量不高、易折斷、商品性差;采薹過晚雖然可提高產量,但消耗過多養(yǎng)分,影響了蒜頭的生長發(fā)育,而且蒜薹基部組織老化、纖維增多,不堪食用。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后對蒜薹進行采收,此時植株有些萎蔫,葉鞘與蒜薹容易分離,并且葉片有韌性且不易折斷,可減少傷葉。若在雨天或雨后采收蒜薹,植株已充分吸水,蒜薹和葉片韌性差,極易折斷。采薹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以采收蒜薹為主要目的,可剖開或用針劃開假莖,這樣采得的蒜薹產量高、品質優(yōu),但假莖剖開后植株易枯死,導致蒜頭產量低且且易散瓣。以收獲蒜頭為主要目的的魯中地區(qū),大蒜采薹時應盡量保持假莖完好,以促進蒜頭生長。采薹時,一般左手于倒3~4葉處捏傷假莖,右手抽出蒜薹。該方法雖使蒜薹產量稍低,但假莖受損傷輕,植株仍保持直立狀態(tài),利于蒜頭的膨大生長。
5.2 收蒜頭
收蒜薹后15~20d(多數是18d)即可收蒜頭。收蒜頭的最佳標志是:葉片大都干枯,上部葉片退色成灰綠色,葉尖干枯下垂,假莖處于柔軟狀態(tài),蒜頭基本長成。收獲過早,蒜頭嫩而水分多,組織不充實、不飽滿,貯藏后易干癟;收獲過晚則蒜頭容易散頭,拔蒜時蒜瓣易散落,導致失去商品價值。收獲蒜頭時,粘硬地應用锨挖或镢刨,疏松地可直接用手拔出。起蒜后要將蒜運到曬場上,使后一排的蒜葉搭在前一排的頭上,只曬秧、不曬頭,防止蒜頭灼傷或變綠,要經常翻動,2~3d后莖葉干燥即可貯藏。
作者簡介:
高淑偉,男,山東萊蕪人,大學本科,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生姜、大蒜等經濟作物的新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