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飲食是折射一個國家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圍繞其展開的一系列社會活動都飽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本文擬從就餐禮儀著手,以大眾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介紹分析德國的餐桌文化,從中找出一些值得中國人借鑒與學(xué)習(xí)的東西。
關(guān)鍵詞:德國;就餐禮儀;餐桌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3--02
一、引言
從俗語“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到如今將喜歡吃各類美食的人,并對美食有一種獨特的向往、追求,有品味的美食愛好者褒稱為“吃貨”,可以看出中國老百姓的世代人生哲學(xué)都體現(xiàn)在了一個吃字上。同樣,在德國,人們對飲食也是相當重視。德國人常說:Essen h?lt Leib und Seele zusammen. (飲食使靈魂和肉體結(jié)合在一起 ); Man lebt nicht, um zu essen, sondern man isst, um zu leben. ( 人活著不是為了吃,人吃是為了活著)。在中德日益交往頻繁的今天,對于德語學(xué)習(xí)者及研究者不僅要知曉德國飲食文化,更要了解德國主要的就餐規(guī)范,入鄉(xiāng)隨俗,以防止不必要的麻煩和窘境的出現(xiàn)。由此,本篇文章從餐前,餐中,餐后三個方面帶領(lǐng)大家了解德國的就餐禮儀。
二、就餐座次
同中國一樣,一般在德國家庭餐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德語中稱為 Stammplatz。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譬如家庭宴請,朋友聚餐等日常聚餐中,就餐的座次沒有嚴格的要求和規(guī)定,通常人們喜歡男女交叉混坐,即德語中的 bunte Reihe,如果一對熱戀中的男女如膠似漆,難舍難分,可以向主人表達不分開的愿望,主人一定樂意關(guān)照[1]。如果是幾桌客人的大型宴請,據(jù)筆者觀察,德國人通常會主動離開家庭成員,分散坐到其他的位置上。在德國,男性一般走到女性的左邊并坐下,即左邊入座的習(xí)慣[2]。 在女主人和其他在場的女士入座之前,男士先就坐是不禮貌的,一定要等所有的女士都就座了,并幫助她們推好椅子之后男士才入座[3]。這里特別不同的一個就餐習(xí)俗是,在德國,就餐前的聊天并不是在餐桌前自己的位子上進行的,而是在會客廳里進行的。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客人到了以后,主人會先把來客介紹給已到客人認識,然后大家在會客廳里一起交談。在正式用餐之前,主人總會給客人準備些小點心,例如自己烤的小餅干或者蛋糕,搭配咖啡,果茶,或者開胃酒等飲品,加之客人之間的攀談,從而營造一種餐前愉快的氛圍。在主人或其委托的司儀將客人引領(lǐng)到指定位置就座時才能入座[4]。
三、就餐禮儀
1.言談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致辭都是一門交際藝術(shù),它對于宴會活動的成敗,往往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在正式的官方宴請中,祝酒詞 (Tischrede)須簡明扼要,措辭應(yīng)恰當?shù)皿w, 其中避免使用易引起誤解或是爭議的刺激性言語或敏感話題[5]。筆者在德國參加的宴請多是非正式、非官方的家庭聚餐,朋友聚會。在這一類宴請中,主人的祝酒詞純屬盛情好客的流露,以博得客人的熱烈掌聲。即使這樣的場合祝酒詞也是以簡明為貴,正如德國的一句俗語說的那樣,餓著的客人不是好的聽者(Hungrige G?ste sind schlechte Zuh?rer)。
正式開始用餐之前,人們都會說一些祝福的話,例如德語中Guten Appetit! Gute Mahlzeit! Wohl bekomms。與中國人在餐桌上謙虛禮讓,熱情好客不一樣,德國人在餐桌上會避免不必要的客套話。他們常會說Bitte greifen Sie tüchtig zu! Bedienen Sie sich bitte! Kosten Sie etwas davon[6]。因此,在筆者的經(jīng)驗來看,去德國人家做客,最好將自己的喜惡大方的表達出來,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喝到不想喝的飲料,吃到不想吃的食物的尷尬場面了。令不愛飲酒的人士感到高興地是,在德國沒有勸酒文化,因為人們不應(yīng)該強迫別人做超出其能力的事( Man sollte niemanden zu Dingen zwingen, die über seine Kr?fte gehen[7])。
在德國用餐過程中,餐桌的聊天話題最好是中性的,比如國際新聞、旅游經(jīng)歷、電視節(jié)目等[8]。只要是有助于消化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話題都可以圍繞展開。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不要窺探別人的隱私; 不要只和旁邊的女士談話,要同兩邊的鄰座攀談;不要高聲同桌子對面的人交談[9]。
2.坐姿
“坐如其人”,一個人坐姿也是他的教養(yǎng)和風(fēng)度的體現(xiàn)。端莊文雅的坐姿不僅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氣質(zhì),也能使精氣神得到顯現(xiàn)。餐桌上,入座后,身體放松,正坐,不前仰也不后傾。腳放平,手關(guān)節(jié)放在盤子旁邊,用餐時兩臂應(yīng)盡量貼近身體,少占桌面,如果將整個手臂或手肘放在桌子上,將被視為沒教養(yǎng), 正如幼兒園里小孩被教導(dǎo)的那樣:Ellenbogen, Ellenbogen, sei doch nicht so ungezogen, auf dem Tisch sollst du nicht sein, alle Kinder essen fein (手肘,手肘,不應(yīng)該這樣沒禮貌,你不可以將它放在桌子上,所有的孩子都吃的好)。席間客人不應(yīng)頻頻站起身,也不應(yīng)動輒離開飯桌,不然,可能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
3.吃相
漢語方言中有“吃相”這個詞,意味吃喝時的姿態(tài)和樣子。德語有一個對應(yīng)的詞叫 die Tischsitten。雖然在吃相上德國沒有中國的這些繁文縟節(jié),比如民間的“筷禮八忌”[10],但德國人對于吃相也是有其說法和講究的。
在德國,吃東西的姿勢應(yīng)當是,基本不低頭湊食,而用手舉叉或匙把食物送入口中,既不端碗吃又不欠身低頭吃,而是靠手持餐具于半尺距離內(nèi)“運輸”[11]。德國的餐具不僅種類繁多,而且不同大小,形狀的餐刀、湯匙的功能也不盡相同,由此不可混用,或是為了偷懶,只用一個勺或刀完成進餐全程,是不可行的。據(jù)筆者觀察,很多初到德國的留學(xué)生,還不習(xí)慣這樣的姿勢,而用叉叉住未切好的豬排,舉起,一口口的啃咬,這是很不符合德國以及西方餐桌文明的,會造成他人對中國人的成見,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方法只能是,既來之,則安之,入鄉(xiāng)隨俗,練好使用刀叉的方法,不給別人留下笑柄。
除卻正確的吃飯姿勢,就餐時的一些禁忌人們也需知曉。禁忌一:當自己在餐桌上夠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請身邊的人幫忙,而不是自己起身去夠。禁忌二:當眾打嗝、咳嗽、剔牙,嘴里含滿食物說話,放屁,挖鼻孔,摳耳朵,抖腿等不文明的習(xí)慣動作。禁忌三:餐刀發(fā)出響聲,酒杯發(fā)出叮當聲,喝飲料時發(fā)出吸溜聲。禁忌四:夾取超出自己食量的餐食,而導(dǎo)致浪費,將飯菜亂七八糟的堆在一起。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人并不介意刺耳的擤鼻涕聲,相反,這在中國人的眼中不甚雅觀[12]。
四、餐桌收拾、餐后付賬、道別
在德國,餐后收拾餐桌時,通常將餐具遞給主人或是服務(wù)員,主人或是用洗碗機,或是用手清洗餐具。德國人一般會拒絕客人的幫忙。
與中國不同,大多數(shù)餐館通常是顧客自己找座位,只有極少數(shù)的餐館會專門有女服務(wù)員引領(lǐng)顧客去座位。如果是請朋友或是被朋友邀請去餐館就餐,餐后付賬有兩種方式:一起付或分開付 (Zusammen oder getrennt)。通常結(jié)賬時會給服務(wù)生相當于用餐費用的10%左右的小費 (Trinkgeld)。一般低收入人群或是沒有收入的人群,如學(xué)生,也可以不付小費,因為15%的服務(wù)費已經(jīng)包含在賬單里。通常,賬單最好付整數(shù),如果賬單是78.50歐,那么就付80歐[13]。
在道別時,出于禮貌,客人總會說寫感謝的話,例如Danke für Ihre Einladung.(謝謝您的邀請); Der Abend war wirklich sch?n (這真是個美妙的夜晚)。 主人也時常會禮貌性的問:Wie schmeckt es Ihnen bei uns? (吃的怎么樣?) 通常都禮貌性的贊賞到:Sehr lecker (非??煽冢?;Schmeckt sehr gut (很好吃)。
五、結(jié)束語
本文分三個時間段,即餐前,餐中,餐后循序漸進的介紹了德國的就餐風(fēng)俗文化。隨著中德學(xué)術(sh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與深入,德國人的就餐禮儀和風(fēng)俗是德國社會文化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在與德國人打交道時,對德國的文化不能全面知曉,面面俱到,但一般的風(fēng)俗禮儀都應(yīng)事先了解掌握,以便應(yīng)付自如。
綜而觀之,德國人的飲食社交習(xí)俗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基本相同,具有規(guī)范性,傳承性和限定性等特點。因而只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則即可,即舉止高雅、尊重婦女、積極交際。
注釋:
[1]劉本芳、葉本度,2011:160.
[2]蔡玳燕,2011:173.
[3]姚寶、過文英,2002:387.
[4]黎東良,2012:101-102.
[5]劉本芳、葉本度,2011:156.
[6]黎東良,2012:106.
[7]黎東良,2012:106
[8]蔡玳燕,2011:174.
[9]黎東良,2012:106.
[10]該八忌是指:一忌迷筷;二忌翻筷;三忌刺筷;四忌涮筷;五忌舔筷;六忌剔筷;七忌響筷;八忌插筷。 趙靖,2005:25.
[11]劉芳本、葉本度,2011:157.
[12]劉芳本、葉本度,2011:158.
[13]??斯隆げ魉固?,2012:50.
參考文獻:
[1]??斯隆げ魉固? 理性德國[M]. 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
[2]蔡玳燕. 德國飲食文化廣州[M]. 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黎東良. 中德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M]. 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2.
[4]劉芳本,葉本度.萊茵浪花—德國社會面面觀[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1.
[5]姚寶,過文英. 當代德國社會與文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趙靖等. 金民俗萬年歷[M].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