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語史上,有些詞語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組合而被人們使用的,有可能是這個字表示一種意思,另一個字表示另外一些意思,而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又變成了第三種意思。隨著被人們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個組合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便成了一個固定的詞語,也形成了固定的詞義。“伎倆”這一詞語便是這樣形成的,“伎倆”一詞在我國的各地方言中應(yīng)用較廣,其意思多為貶義,意為手段、花招。
關(guān)鍵詞 :“伎倆”
作者簡介:王婧(1992-),女,漢族,湖北襄陽人,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本科生在讀,專業(yè):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3--01
“伎”和“倆”這兩個字原來并不是連在一起使用的,在某種因緣巧合之下被人們組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個詞語,其詞義也發(fā)生過演變。我國的文字學(xué)歷史發(fā)展悠久,任何一種文字或者詞語、詞組的形成都有其相應(yīng)的歷史時期。本文筆者也將從歷史的角度對“伎倆”一詞的形成及詞義演變進(jìn)行簡單的研究。
一、先秦兩漢時期
先秦兩漢時期,“伎”與“倆”是分開使用的?!凹俊钡谋玖x是黨與,同黨的人?!墩f文》:“伎,與也?!倍斡癫米ⅲ骸啊遏ú俊吩唬骸c者,黨與也?!思恐玖x也?!倍凹俊弊钤绫欢啻问褂玫臅r候,通“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十五卷:“伎,俗用為技巧之技?!痹谶@里,“伎”是作為褒義詞使用的,意思為技藝、本領(lǐng)等。例如:
(1)老子《道德經(jīng)》:“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2)荀子《荀子·王制》:“案謹(jǐn)募選閱材伎之士?!?/p>
(3)劉安《淮南子·道應(yīng)》:“故圣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p>
(4)王充《論衡·自然》:“人之賤不用于大者,類多伎能。天尊貴高大,安能撰為災(zāi)變以譴告人?”
在先秦兩漢時期,“伎”除了有“技能、本領(lǐng)”的意思外,大致還具有以下幾項(xiàng)含義及用法:①才智、才能;② 泛指歌舞表演;③舊指醫(yī)卜歷算之類方術(shù);④同“妓”,指歌女、舞女?!凹俊钡倪@幾項(xiàng)含義分別舉例如下:
(5)《國語·晉語九》:“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
(6)張衡《思玄賦》:“雜伎,藝以為珩。”
(7)王充《論衡·亂龍》:“今伎道之家,鑄陽燧取飛火于日,作方諸取水于月,非自然也,而天然之也。
(8)桓譚《桓子新論·離事》:“昔余在孝成帝時為樂府令,凡所典領(lǐng)倡優(yōu)伎樂,蓋有千人。”
“倆(liang)”是個形聲字,從人,兩聲,本義是兩個。這個字沒有貶義或者褒義的意思,只是作為數(shù)量詞來使用的。而后“倆(liang)”又引申為數(shù)量不多、幾個的意思。
二、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時期
“伎倆”一詞開始組合在一起使用,最早見于三國魏劉劭的《人物志》:“蓋人流之業(yè),十有二焉:有清節(jié)家,有法家,有術(shù)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在這句話中,“有伎倆”的意思是“有擅長奇巧者”,而“伎倆”一詞就是“技能、本領(lǐng)”的意思 。在《人物志》中,除了上述用例外,“伎倆”一詞又出現(xiàn)了六次,分別如下:
①法家之流,不能創(chuàng)思圖遠(yuǎn),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謂伎倆,長敞、趙廣漢是也。
②伎倆之材,司空之任也。
③權(quán)奇之能,伎倆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
④伎倆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
⑤伎倆之業(yè),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
⑥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jìn)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在《人物志》中,“伎倆”都與“技能”義相統(tǒng)一,由此可見,“伎倆”一詞最開始是被當(dāng)做褒義詞來使用的。
在隋唐宋時期,“伎倆”一詞仍作為褒義詞使用,同樣是指“技能、本領(lǐng)”的意思。隋侯白《啟顏錄》有這樣一段話:“馬有數(shù)等,貴賤不同:若是伎倆有筋腳,好形容,直三十貫已上;若形容不惡,堪得乘騎者,值二十貫已上;若形容粗壯,雖無伎倆,堪馱物,直四五貫已上;若彆尾 蹄,絕無伎倆,旁臥放氣,一錢不直?!痹谶@段話中,“伎倆”均表示褒義?!凹總z”的褒義唐宋時期有以下用例:
(9)元稹《哭女樊四十韻(虢州長史時作)》:“未容夸伎倆,唯恨枉聰明?!?/p>
(10)貫休《戰(zhàn)城南二首》:“ 邯鄲少年輩,個個有伎倆。”
(11)蘇軾《十一月九日夜夢與人論神仙道術(shù)因作一詩八句》:“寄語山神停伎倆,不聞不見我何窮。”
(12)陸游《予以壬戌六月十四日入都門癸亥五月十四日去》:“略無新伎倆,仍是舊形模?!?/p>
三、元明清至近現(xiàn)代時期
在元明清至近代時期,“伎倆”一詞的褒義色彩仍然存在,例如:
(13)馬致遠(yuǎn)《西華山陳摶高臥》:“昔年舊草庵,今日新方丈。貧道呵,除睡外別無伎倆?!?/p>
(14)康對山《述隱》:“愧無伎倆佐虞唐 ,墮落在兒曹細(xì)黨?!?/p>
(15)洪昇《長生殿》:“顯神奇,要將他殘英再接相思樹,施伎倆,管教他落花重放并頭蓮?!?/p>
(16)柳亞子《論詩六絕句》:“一卷生吞杜老詩,圣人伎倆只如斯。”
但是,在這一時期,“伎倆”的詞義也發(fā)生了演變,隨著新的詞義出現(xiàn),“伎倆”的色彩義也發(fā)生了改變,出現(xiàn)了貶義色彩。一是作為名詞,意為手段、花招。例如:
(17)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吞象心腸歹伎倆,谷中添粃屑,米內(nèi)插粗糠。”
(18)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大尹喝退高贊 ,喚尤辰上來,罵道:‘弄假成真,以非為是,都是你弄出這個伎倆!’”
(19)李汝珍《鏡花緣》:“莫要偷棋摸著,施出狡獪伎倆,我就不敢請教了。”
(20)葉圣陶《倪煥之》:“什么曾祖手里傳下來的,什么舊契所載都圖一點(diǎn)不差,明明是一派胡說,敲詐的伎倆!”
二是作為形容詞,意為狡詐。例如:
(21)《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我罵你句真伎倆,媚人狐黨,沖一片假心腸?!?/p>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于“伎倆”一詞的最初反應(yīng)都是將其視為貶義。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伎倆一詞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其褒義的意思逐漸地淡化,其貶義的含義則日漸被人們所熟知并且使用。
縱觀“伎倆”一詞的發(fā)展,從魏晉時期開始被組合在一起,總的來說“伎倆”有兩種意思被大家廣泛使用,也就是其褒義“技能、本領(lǐng)”和其貶義“手段、花招”,而其色彩義也經(jīng)歷了褒義—褒貶共存—貶義這樣一個過程。這樣的演變絕不是偶然的,除了社會原因外,語言自身的原因也是一個方面,伎有“技巧、才能”的意思,而“倆(liang)”還有“不多”的意思,合二為一就是“不多的技巧”,引申義就是“一些見卑鄙的手段”。本文未從社會原因?qū)Υ诉M(jìn)行分析,這也有待于我們進(jìn)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