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第一篇意識流小說。它的出版比歐美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出版的時間都早?!犊袢巳沼洝返囊庾R流手法具有“中國味”:集輻式結構,散而不亂;心理時空,非理性與理性的結合;作者與敘述者,隱身又參與。
關鍵詞:魯迅;《狂人日記》;意識流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3-0-02
魯迅《狂人日記》通常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第一篇短篇小說。這小說與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記》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從敘述手法上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記》采用的是 現(xiàn)實主義的敘述手法,日記標明了日期,場景描寫也客觀真實,心理分析的理性因素較多。而魯迅的《狂人日記》總體上采用意識流敘述手法,日記沒有日期,現(xiàn)實場景與狂人的幻覺混在一起,重點描寫狂人的意識流動,狂想的連續(xù)性,“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時空模糊,可稱之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威亷·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年)在《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中提出的。歐美意識流的代表作品出版均在魯迅《狂人日記》之后。魯迅的《狂人日記》于1918年5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上。法國現(xiàn)代小說家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逝水年華》于作者逝世后的1927年才出版;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的《尤利西斯》(Ulysses),于1922后出版;英國小說家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達洛威夫人》(Mrs.Dallo way)于1925年出版;美國小說家威廉·??思{(willian Faulkner,1897-1962)的《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于1929年出版等。這些意識流的代表作品出版都晚于魯迅的《狂人日記》??梢?,魯迅寫《狂人日記》時沒有讀過這些作品,沒有直接受其影響。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意識流的開山之作,其意識流敘述具有“中國味”。
一、集輻式結構:散而不亂
意識流小說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散”。意識流指向人的內心世界、思維活動,打破現(xiàn)實的時空限制,可以漫無邊際地想象、推理。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意識流小說與傳統(tǒng)小說不一樣,沒有故事、事件、情節(jié),想象自由飛翔,飄忽不定,跳躍性大,不求連貫。
魯迅的《狂人日記》由前記與十三篇日記組成,記下狂人的所見、所想,各自獨立,沒有情節(jié),如車輪上的十三條輻。十三篇日記雖然散,但不亂,仍圍繞一個中心,就是“吃人”兩字,這個中心如同十三條輻鑲嵌的車軸,可稱之為“集輻式結構”。第一篇寫“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第二篇,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周圍的人,連小孩的眼色與趙貴翁一樣。想起了一個原因,“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得罪了古久先生。第三篇寫想到女人罵孩子“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狼子村的佃戶來講吃惡人之事。以歷史為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從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們要想吃我了”。這一篇把“軸心”主旨點出來了。第四、五、六、七篇,進一步寫大哥與看病的醫(yī)生合伙吃人,歷史上記錄吃人的事件,吃人者的性格以及吃人者的手段,如逼人自殺等,決心要“勸轉吃人的人”。以后第八篇至第十三篇均為“勸轉”的心理活動,先勸青年人;吃人“從來如此,便對么?”后來又勸大哥:“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伙里面,也會自吃。但只要轉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又想到“四千年時時吃人的地方”,“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幾片肉”,自己也不干凈。最后呼吁:“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的集輻式結構是具有“中國味”的。所謂“中國味”是指創(chuàng)作的理念、表現(xiàn)手法等有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特點,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要了解特色,就要作比較研究。西方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應推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队壤魉埂穼憪蹱柼m都柏林的布盧姆和斯蒂芬1904年6月16日中十八小時的經歷和聯(lián)想,回憶、潛意識流動。經歷、場景寫得少,感想、心理活動寫得多,內容龐雜,“散”的優(yōu)點是擴大描寫的面,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生活、市民的平庸與孤獨、壓抑的精神狀態(tài)。涉及的內容有多種知識,如《圣經》、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音樂、天文等知識,使用了三十多種語言、方言、俚語,有幾十頁無標點。內容、深層結構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要讀者從散亂中拼湊一個中心,一般讀者要讀懂是很困難的,被稱為“天書”,這顯然不適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中國人寫文章強調有明確的主旨。王夫之《薑齋詩話》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但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濒斞浮犊袢巳沼洝废扔腥朐挘骸澳尘ブ?,今隱其名,皆余昔日中學校時良友”?!坝唷睘榈谝粩⑹鋈?,說明狂人日記有來源,以后十三篇為狂人的意識活動,雖散,但不是烏合之眾,以“吃人”的主旨為帥。作品中雖然沒有《左傳》中君子史氏曰,《史記》中太史公曰,《聊齋志異》中異史氏曰之類的點題的議論,但中國讀者也能看懂,不會視為“天書”。
吳爾夫的《墻上的斑點》,是意識流的短篇小說,1919年出版,比魯迅的《狂人日記》晚一年問世。小說以墻上的斑點為線索,從斑點的形狀、顏色猜想為釘子、玟瑰花瓣、木板上的裂紋等,再用自由聯(lián)想,時空交錯,內心獨白等手法,思緒聯(lián)翩,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人為什么投生在這里”等等。斑點為發(fā)散思維之軸,為表層結構。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為深層結構。便于中國讀者理解。
二、心理時空:非理性與理性的結合
意識流手法與一般的內心獨白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共同之處是兩者都是描寫人物內心活動,都使用聯(lián)想,內心獨白,想象等手法。不同之處是一般的內心獨白,偏于理性和邏輯性,如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就用了長篇的內心獨白,被稱為“心靈的辯證法”。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也善用內心獨白。但意識流的內心獨白就不一樣,主要是非理性、潛意識的,散亂的、不連貫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尤里西斯》,描寫人物的思維活動是想到那里寫到哪里,變幻無常,無邏輯性。如第十八章寫摩莉的內心獨白,原文三十八頁,1608行,分八段,只有第四大段和第八大段末尾各加了一個句號,其他無標點,寫的是思緒的片斷,跳躍大,使讀者摸不著頭腦。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對所愛的渥倫斯基產生絕望時的一段內心獨白,都是具邏輯性的,容易理解的。
魯迅《狂人日記》中有十三篇日記,但無日期,具體的時間也不確切,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晚上總是睡不了覺”、“前幾天”、“早上,我靜坐了一會。一大清早,去見大哥”“太陽也不出”。有的日記只是推理、胡思亂想,如第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篇,都沒有時間??臻g也很狹窄,狂人被關在房間里,一般不讓出門,出門也有陳老五陪著。對空間沒有具體的場景描寫。作品中大多數是狂人的思維活動??梢哉f,作品寫的多數是狂人的心理時空,非理性聯(lián)想。如“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吐出?!睆聂~的眼睛想到人的眼睛,這不是正常人的聯(lián)想。何先生為狂人看病,狂人想:“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何先生說:“不要亂想。靜靜的養(yǎng)幾天,就好了”??袢说穆?lián)想是養(yǎng)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何先生說:“趕緊吃罷”,指的是吃藥,狂人理解為哥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這些聯(lián)想、內心獨白不是正常人的邏輯思維,為非理性的思維。魯迅曾在日本仙臺(Sendai)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學習了兩年,對狂人的心理特征是了解的,把幻想當作真實是狂人的真實特征。又如第六篇:“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突然又冒出“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貍的狡滑”的思緒來,混亂,不連貫。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意識雖然混亂,東想西想,從趙家狗的眼睛想到李時珍《本草綱目》上“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想到歷史上的“易子可食”,吃死肉的“海乙哪”等等,但思維也保留某些邏輯性,如從小孩子的眼睛想到與趙貴翁一樣,推出“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又如分析吃人的辦法,一種是布滿羅網,逼人自殺,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還有一種是扣上惡人或瘋子的名目,“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會還有人見情”。這種描寫就有“中國味”,如果狂人一直胡思亂想,漫無邊際,中國人是無耐心看下去的?!队壤魉埂?995年6月由蕭乾與文潔若翻譯出版,印了二萬冊,真正通讀完的人可能不多。魯迅的《狂人日記》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高中學生還是能理解的。
三、作者與敘述者:隱身又參與
作者與敘述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者是寫作的主體,敘述者是某個作品中文本的敘述主體,是作者虛構的講故事本的人,他可以是全知型的,也可以“我”來敘述。這是限制性敘述者。魯迅《狂人日記》有兩個敘述者,一個是前言中的“余”,“余”是狂人中學的好友。一個是日記中的“我”。“我”不知道“趙貴翁”的經歷和感受,對人只是猜想,不是“全知全能”的。《狂人日記》中兩個敘述者都是作者魯迅虛構的代言人。
作者寫作品中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信念,情感和創(chuàng)作的藝術觀點的意圖。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講述自己寫《狂人日記》等作品的原由。目的是要打破封建的“鐵屋子”,呼醒沉睡的人們。作者要表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圖一般采用兩種手法,一種是作者“隱身”,把敘述者作為替身客觀地敘述,通過人物的行為、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或借助象征、隱喻的形象來暗示。另一種是敘述者直接參與,表現(xiàn)作者的評價、看法,理念。
魯迅的《狂人日記》基本上采取了作者“隱身”的方法,作者“隱身”以 “我”化為故事中的迫害狂的“視覺”看人、看場景,以迫害狂的意識流進行思維。如“大門外立著一伙人,趙貴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頭探腦的挨進來。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著;有的是仍舊青面獠牙,抿著嘴笑”?!瓣惱衔鍎裎疫M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fā)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這是狂人的視角所見所感。作者還借狂人的意識流,訴說“四千年時時吃人的地方”,吃人的歷史。象征也是作者間接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手法,如關狂人的房子,“黑漆漆的”,“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薄”,月光等都有象征意義。歐美的意識流小說一般都采用作者“隱身”的方法,即使作為全知型的敘述者,其敘述也較為客觀,作者的意圖較難覺察。
魯迅《狂人日記》還有另一個特點,作者參與意識比較明顯,雖然以“我”敘述,但明顯看出作者表現(xiàn)自己的觀點。這也帶有“中國味”,作者喜歡提示、啟發(fā)讀者,怕讀者誤解。如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仍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實際上是點題,相當于《史記》中的太史公曰之類的話。魯迅在《吶喊》自序中也坦率在說:“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睱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了一個花環(huán),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痹凇犊袢巳沼洝分?,“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救救孩子”都是作者以“曲筆”的直接參與的呼喊。
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寫《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但魯迅敢于創(chuàng)新,不邯鄲學步,學習外國的寫法,又沒有忘記中國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有“中國味”的意識流小說,使人耳目一新,對中國新文壇產生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2]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
[3]魯迅.魯迅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1
[4]蕭乾、文潔若翻譯.尤利西斯.譯林出版社.1995.6
[5]朱維之、趙澧主編.外國文學史(歐美卷).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