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在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文化常識的了解而無法把已學知識融會貫通。這些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而造成的思維定勢,對學生用英語理解與交流產(chǎn)生了影響。在認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把這種影響稱為遷移。因此,了解并克服語言遷移對英語教學與學習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 語言遷移;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魏來(1984.1-),女,河南信陽人,單位: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職稱:中教二級,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1
一、語言遷移的成因
(一)母語影響而造成的語言遷移
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由于受到母語的影響,或試圖借助于母語的知識來表達思想,這就造成了由母語影響導致的語言遷移。
1.句法遷移
英語和漢語雖是不同的語言,卻有著某些相似點。比如在語言最基本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上,大致都是“主+謂+賓”的結(jié)構(gòu),這使學生不僅學起來比較輕松,而且記起來也比較省時、省力,這就是正面遷移。但往往有一些在表面看來漢英結(jié)構(gòu)完全相似的句子,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按漢語結(jié)構(gòu)套譯出的句子,這種Chinese-English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危害。這是句法遷移造成的惡果。
例1):A. 近幾年來,鄭州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A錯誤譯法:Zhengzhou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A正確譯法: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Zhengzhou in recent years.
分析:學生把“鄭州”當做這句的主語;在英語中,此句的主語是“變化”,“鄭州”作地點狀語。
2.動詞用法遷移
在英語中動詞可根據(jù)不同標準劃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實義動詞、助動詞、情態(tài)動詞、連系動詞等。而漢語中對動詞沒有如此細密地劃分。此外英語中動詞又有許多特定的用法,對于中國學生是一大難點。
例2):A. I’m busy. I have several letters to write.
B.I want a room to live in.
分析:在第一句中“write”為及物動詞,所以它之后不必跟介詞。而在第二句中的“l(fā)ive”為不及物動詞,所以必須用上介詞“in”。這也是學生往往會遺忘的。
由此可見在動詞運用上,尤其是對及物動詞,學生往往在主動和被動的判斷上受母語思維定式的左右造成錯誤。
(二) 由固有經(jīng)驗造成的語言遷移
起源于杜威·維果茨基的經(jīng)驗理論及皮亞杰的主客體互動論的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內(nèi)到外的轉(zhuǎn)移和傳遞,更是學習者構(gòu)建自己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jīng)驗與原始知識經(jīng)驗的互動,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體系??陀^的英語學習的確存在這么一個過程,而學生往往缺乏互動,而以主觀的已有的經(jīng)驗去解決新面臨的問題。這是已有知識造成的語言遷移。常見的經(jīng)驗性遷移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審題不清,粗心大意
比如,虛詞“to”常與動詞構(gòu)成不定式,但在某些特定詞組中“to”用作介詞,后面跟名詞或動名詞。常見的詞組有“l(fā)ook forward to、object to、be used to”等等。
由于學生初學時,教師的一再強調(diào)再加自我信息的強化,就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在此類詞組后若碰到動詞,必須改成動名詞。出題者往往扣住學生的這一思維定式,反其道而行之,虛虛實實,學生難免上當。
例4):The moment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__ after a long period of hard work.
(A)came (B) coming
分析:毫無疑問,學生只要仔細審題,不難看出“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是定語從句,修飾“the moment”, 此時的“to”與主句中的謂語動詞分別處于兩個句子,不構(gòu)成介賓關(guān)系。所以應選(A)。
2.思路不開闊,知識不能融會貫通
有些學生過與拘泥于某一點,思路囿于一個框架,無法突破,遇到某些題目,就容易鉆牛角尖。
例5):You ______________ this job if you had tried hard.
(A)could have done (B)must have done
(C)could do (D)can do
分析:答案為(A)。這是一句虛擬條件句,表示“若你努力嘗試,你有可能完成這項工作”,而事實恰恰相反。學生往往對“情態(tài)動詞加上完成式表示對過去動作的推測, can不可用于肯定推測”,這一語言點印象深刻,因此學生在這種想法下都選(B)。而此處恰恰不表示對過去動作的推測,是對一個不存在的事實的假設,表示一種可能,故應選(A)。
(三)由于不同文化、風俗、價值觀念引起的遷移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信仰風俗有別,在相同的場合與環(huán)境,面對相同的對象,要表達相同的意思,兩種語言卻有著不同的語意表達。
例6):A. Number 13? Better let the house have number 15.
B. They are Micawbers.
分析:A句中的“13”的數(shù)字是西方人忌諱的,不了解這背景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B句中“Micawbers”是狄更斯筆下的人物,代表不考慮未來,妄想突然走運的樂天派。
二、克服語言遷移的教學策略
突破心理關(guān),減輕學生焦慮
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也是克服母語負遷移的過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難免產(chǎn)生語言負遷移。所以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只要不影響正常交際的進行,教師都應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不要因此而背上思想包袱。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形成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口頭和書面交際的能力。
三、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存在以上諸多方面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教師要針對語言負面遷移做好有效的啟發(fā)和誘導工作,借助于各種現(xiàn)代化教具創(chuàng)設適宜的實體或情境,讓學生融入英語環(huán)境中,把想象與思考交融在一起。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反復比較找出語言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辨別語言差異,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避免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干擾。
參考文獻:
[1]戴煒華.關(guān)于整體語言教學[J] . 外語界, 2001.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