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過程,“教”與“學”須有機結合,師生雙邊活動得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求教師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同時,他要求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nèi)因,外因只有通過內(nèi)因來起作用。
關鍵詞:職業(yè)道德;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1
教育和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這正如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習——這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注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也就是說,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內(nèi)容、方法等各方面,還取決于師生間的感情關系。因此,實施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體現(xiàn)教師教學素質的一個方面。
教師非語言行為傳遞著師生間的情感關系,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教師非語言行為是指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運用無聲語言即體型外部特征,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信息傳遞給學生的行為。具體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服飾衣著、眼神、表情等。
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的服飾衣著應盡量與學校的環(huán)境相吻合。樸實、整潔、大方、穩(wěn)重是著裝的基本要求。濃妝艷抹、珠光寶氣是與學校生活極不協(xié)調的。不修邊幅奇裝異服則和學習氣氛格格不入。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角度講,都會因拒絕接受而產(chǎn)生消極的負面效應,不利于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在不斷豐富知識、增強業(yè)務能力的同時,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改善自己的氣質涵養(yǎng),把服飾衣著作為師德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視眼神的微妙情感作用。無論在課堂內(nèi)還是課堂外,或皺眉或蹙眉,或喜悅或高興,無一不在顯露著學生以捕捉的情緒信息。俗話說,眼睛乃心靈之窗口,教師用眼神傳遞著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感,或期盼或喜愛,無聲勝有聲,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刻苦向前。反之,眼神傳遞出的鄙夷、瞧不起,則如一把看不見的利刃,時時無情的宰割著被教師零落的學生的心靈、才智。
馬克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有人把教師的表情的基調氛圍兩種,一種是微笑的、親切的;一種是冷漠的、苛嚴的。兩種表情基調在在學生心理上引起的反應和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微笑的、親切的教師,課堂上洋溢著親切、友好、輕松、愉快、的氣氛,教學活動緊張而不失活潑,有條不紊的進行。冷漠的、苛嚴的教師,有人戲稱之為“賣棺材”的老師,這類教師總是板著臉,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甚至在表揚學生的進步時,也不帶贊賞、喜悅的表情,詩人懷疑教師是不是由衷的高興。學生對這樣的老師的教師敬而遠之,很少接近,師生間情感距離較遠,心理相容較差,對教育教學質量影響較大。
教師正確評價學生,架起師生間的情感的橋梁。正確評價學生也是師愛情感表現(xiàn)的突出特征。教師對學生肯定的、贊許的、鼓舞的、關切的語言能使學生獲得積極向上的勇氣和力量。而漫不經(jīng)心、輕視的態(tài)度則會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帶來傷害。教師應本著實事求是、客觀真實、一分為二、無偏無向的眼光去評價、看待每一個學生。切不可戴有色眼鏡看人,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價學生。應有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是每一個學生都沐浴在高尚師德的陽光下,健康、正常、快樂的學習、成長。學生一旦意識到教師評價的偏差,則其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會一落千丈。又因其感情這一心理過程的蔓延性,學生也因此對教師教學上的優(yōu)點視而不見,對接受教師的指點產(chǎn)生對抗性心理,影響其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中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是以教師對學生的愛為前提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決定著師生關系的各個方面。這種愛是一種超自然又超凡俗的情感力量,是建立在對學生的深切期待的高尚感情之上。這種愛必然可使學生樂意與教師合作,從而增強教師施教的可接受性。而學生在接受這份愛的同時,獲得自身的情感體驗,并在這種雙向情感的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愉悅。
新近教育理論提出了教學的情感性原則。認為教學活動遵循目的性、系統(tǒng)性、力量性、鞏固性、直觀性等原則、反映了教學活動的“事”的方面的規(guī)律性,即學生和教材方面的規(guī)律性。并且,認為教學活動還應該反映“人”的方面的規(guī)律性,即在師生相互活動中,情感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對教和學雙方都有影響。
情感是敞開心扉、激活思維、催發(fā)內(nèi)在積極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師只有樹立起崇高的職業(yè)理想,注意外在形象,豐富情感世界,不斷調整知識結構,改善自我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從熱愛學生的基點出發(fā),為人師表,才不愧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這一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