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的發(fā)展,教材也不斷進行著更新,如何解讀教材的變化,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否,本文主要就教材的理解問題進行分析,希望為教師理解教材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新教材;問題;理解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01
新教材如何建構,基礎教育目標應該如何確定,知識內容如何選擇,廣大教師如何解讀,對于新教材的特征怎樣應對,這是確定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新教材已在全國各個地區(qū)迅速展開,人們對新教材正以新的視角審視他、比較他、揣摩他。即應看到新教材直感變化的特點,又要感覺到期內在的潛能的特征,只有用這種積極態(tài)度接受新教材,才能對他產生認識,有助于理解消化,才能盡量避免實踐中出現(xiàn)的各種偏差。
問題:新教材“變”在哪里
新教材究竟什么地方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問題對新進入課改的實驗教師,還是對已經(jīng)實驗一輪的老教師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話題,廣大教師手捧新教材,又拿著舊教材翻來覆去地對比,尋找新舊教材的區(qū)別變化。對于這一變化,不同的教師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多數(shù)教師看到的是新舊教材薄與厚的變化、新舊教材多與少的變化、新舊教材知識呈現(xiàn)形式的變化。但也有部分教師感到新教材變了,變得不順手了、變得備課費時費力了、變得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駕馭了。
對策:正確理解新教材
一、關于教材的薄與厚
人們對新教材的第一感覺是由厚變薄了,這符合“減負”精神的要求,減輕了學生書包的重量,這至少是一種形式上的“減負”。然而這種“減負”引起了不少教師的關注,關于教材的厚與薄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從辯證的角度看,厚的教材不一定就是深、難、重,薄的教材也未必就負擔輕。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呂達認為;“多而雜固然不可取,但一味追求薄、追求少,少而不精,也應摒棄”。那么新教材是怎么樣由厚變薄的呢?是一種形式的變,還是一種實質的變。這應從多種因素去思考:一是教材的內容因素,減少了學生機械記憶的內容;二是問題因素,易于當堂消化理解;三是教材的條件因素,借助現(xiàn)代教學媒體。所以說教材的薄不是目的,旨在教材內容的“少而精”。
二、關于內容的多與少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fā)展的,應體現(xiàn)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
(一)、新教材改變了原有教材內容過多現(xiàn)象。減少了因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所需的一些“過渡性”內容,減少了機械記憶、死記硬背、重復訓練的內容,減少了有限定義、原理文字復述性內容。增加了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與學生親身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的內容,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的實踐性內容,增加了易于學生發(fā)散的動態(tài)開放性內容。
(二)、新教材改變了原有教材難度過大現(xiàn)象。原教材有四大癥結,“偏、難、繁、舊,”尤其難度一直居高不下,給相當一部分學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新教材減少了難題,刪除了怪題,從義務教育課程性質出發(fā),從內容的設置保障了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提供的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的內容,限制了任意擴大,隨意拔高的傾向,從內容上給學生開辟了自主學習、優(yōu)化選擇的時空。
三、關于知識的新與舊
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材,新教材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新教材呈現(xiàn)了哪些知識,他與原教材有什么質的區(qū)別,這是廣大教師關注的問題。
(一)、生活性知識進入了教材。新教材以學生實現(xiàn)生活為背景,選取了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選擇了學生平時感興趣、喜歡的問題為鋪墊。教材的知識就是學生身邊的事情,學生從知識里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新教材有很多知識的展開,都是從學生最了解的實例開始的。
(二)、問題性知識進入了教材。原教材內容隱去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發(fā)現(xiàn)過程,新教材注重了知識展開的問題化、知識發(fā)展的序進化、知識形成后的結構化。知識展開的問題化,就是將知識發(fā)生過程變成問題解決過程,用有限的知識點構建問題。
(三)、應用性知識進入了教材?!耙詫W論教”、“學以致用”這是新教材的顯著特點。如通過數(shù)學學習,一是“讓學生構思一個生活中的場景,使其盡可能地多包含負數(shù)、數(shù)軸、絕對值、有理數(shù)的運算等內容”。
新教材“變”的最大特點是改了“繁舊”成了“易新”?!盎A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fā)展的”?;A教育的課程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基礎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具有普及性和發(fā)展性的。
參考文獻:
[1]丁朝蓬. 教材評價的本質、標準及過程[J]. 課程.教材.教法. 2000(09)
[2]高凌飚. 教材分析評估的模型和層次[J]. 課程.教材.教法. 2001(03)
[3]楊啟亮. 教材的功能:一種超越知識觀的解釋[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12)
[4]任丹鳳. 論教材的知識結構[J]. 課程.教材.教法. 2003(02)
[5]方紅峰. 論教材選用視野中的教科書評價[J]. 課程.教材.教法. 2003(07)
[6]蘇鴻. 論中小學教材結構的建構[J]. 課程.教材.教法. 2003(02)
[7]王娜娜.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思考[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2(11)
[8]方紅峰. 論教材選用視野中的教科書評價[J]. 課程.教材.教法. 2003(07)
[9]胡軍. 對進一步完善教材審查和管理的探討[J]. 課程.教材.教法.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