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玲 陜西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陜西 西安 710021
賈方陽 陜西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陜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近現(xiàn)代資本主義倫理思想擺脫了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它更強調(diào)個體價值和社會利益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要打破傳統(tǒng)宗教的消極方面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首先要對“上帝”的存在及其神性提出挑戰(zhàn),《達芬奇密碼》以緊湊的推理,引導觀眾逐步消除觀念中耶穌的神性,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則使主角在兩個故事中,分別面對自然和倫理的挑戰(zhàn),以更加隱晦的方式,引起了觀眾對上帝的存在,以及倫理信仰問題的深刻反思。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達芬奇密碼》;西方倫理;上帝;信仰
作者簡介:
陳巧玲(1963-),女,陜西府谷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博士,陜西科技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賈方陽(1988-),男,山西沁水人,陜西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01
一、上帝之“神性”與世人的信仰并存
《達芬奇密碼》通過達芬奇這樣一位西方倫理思想改革時期的藝術(shù)家和科學家,以其本人對宗教神學的質(zhì)疑為依托,以其代表作品為解開基督教神秘外衣的密碼,是本電影和小說的高明之處。影片從頭到尾都在求證和追問:你相信的是什么?最終,女主角索菲是耶穌后裔的身世被揭開,蘭登在說出自己小時候落入井中祈禱上帝的故事后,反問索菲:“他(耶穌)是人或者神為什么這么重要?也許人就是神,為什么耶穌是父親的同時就不能做出那些奇跡?……這全要看你相信什么。”
《少年派》中講述了人和動物,人與人的兩個故事,“你相信哪一個?”的問題更是成為影片最大的爭議和魅力所在。派給小說家提供素材時說道:“至于信不信神,我只負責講故事,信不信由你自己決定。”后來就是電影對少年派和老虎帕克海上歷險故事的精美刻畫,在觀眾被這個奇幻的故事和精美的畫面打動之后,在影片的結(jié)尾主人公道出了截然不同的版本。兩個日本輪船公司職員選擇了第二個故事,他們可以回去和公司交差了,而小說家更喜歡第一個故事,他可以和心中的信仰交差了,所以派說道:“謝謝,所以你跟隨著上帝……這個故事現(xiàn)在是你的了。”
可見,兩部影片相似地將上帝的存在及其神性的“否決權(quán)”交給了影片里的人物,同時也交給了觀眾們。兩部影片都有濃郁的基督教色彩,但是兩部影片同時在敘事中降低耶穌和羅馬教廷的地位,將凡人直接和上帝進行對話和聯(lián)系的特點,這個特點體現(xiàn)了中世紀神學倫理的現(xiàn)代危機及其所帶來的傳統(tǒng)信仰和價值觀亟須轉(zhuǎn)型的價值訴求。
二、神學倫理的危機
基督教使得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世界觀和倫理道德觀念罩上了神圣的光環(huán),它把對上帝的愛視作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由后人綜合古希臘這些思想兼具基督情懷,形成了龐大的神學思想體系。但這個倫理體系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三個重要的弊?。菏紫龋浇虒ι竦膼叟c道德標準建立,受其“代理人”--教會決定。第二,基督教倫理規(guī)范始終受到世俗政權(quán)的影響和誘導,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差異化,對倫理規(guī)范有著不同的影響。第三,西方政教沖突明顯,世俗權(quán)力和教會權(quán)力沖突不斷。
正如《達芬奇密碼》中所描寫的,對耶穌神性的投票表決,十字軍東征為代表的宗教戰(zhàn)爭,以及教會對圣殿騎士團的迫害等,這些行為明顯違背了《圣經(jīng)》和福音書中關于“愛人如己”的道德誡命,藏有深刻的道德倫理危機。《少年派》中派和教堂神父的對話中,派質(zhì)疑為什么上帝派他的兒子(耶穌)來人間受難?得到的回答是“因為上帝愛世人,給世人接近他的機會……”派和小說家提出了他對神父的質(zhì)疑:“這說不通??!讓無辜者犧牲,以此救贖罪人,這算什么愛啊?”可見,兩部影片的主角對于從教會和官方流傳下來的“圣經(jīng)故事”并不滿意。但是電影的本意并不是要否定基督教的本質(zhì),而是在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精神寄托和當今科技、社會發(fā)展的沖突和矛盾中,為傳統(tǒng)宗教倫理危機導致的信仰危機找到轉(zhuǎn)移的渠道。
三、西方信仰的轉(zhuǎn)型
現(xiàn)代西方的信仰在“愛”與“理性”上也有深刻的變革。歐洲16世紀興起的宗教改革開始,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上述問題,馬丁·路德提出每個人都可以越過教皇和教會暢通無阻的和上帝交流,取消教會的“中介”地位,以《圣經(jīng)》為最高倫理道德準則。從《達芬奇密碼》的角度,耶穌的神跡和神性是由教會鼓吹的,宗教改革否認教會神的代理權(quán)后,看似是將凡人們信仰的高度從人間教會直接提升至天堂中的“上帝”,卻是在承認耶穌的“凡人”地位后,使人們更加現(xiàn)實和直觀的領悟到,作為先賢的耶穌對世間疾苦的同情和教導,將愛“上帝”這一飄渺的信仰落實到人與人的愛這一實際的道德信仰?!哆_芬奇密碼》中蘭登說:“根據(jù)歷史,耶穌是一位偉人,啟發(fā)了人心……”耶穌的后裔索菲在公園中勸阻了一名吸毒者,蘭登認為“也許那個癮君子從此戒毒”。少年派因為幼稚的打賭在教堂偷喝圣水,而神父認為他是口渴了而送上一杯水。索菲對吸毒者的勸解和神父的一杯水,對于兩部電影的男主角來說都是“上帝”的“神跡”。這兩部電影的價值雖然無法和歷史上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相提并論,但是他們表達了同一個觀念: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的建立和維護,不是依靠對教會權(quán)力和神像的膜拜,而是廣泛建立在人內(nèi)心的自我修養(yǎng)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之中。
四、總結(jié)
“問題的關鍵是你相信什么(哪一個故事)?”再次回到兩部影片導演的設問中,也許包括導演在內(nèi)的大部分人相信《達芬奇密碼》中的耶穌只是個凡人,相信《少年派》中的第二個殘酷的故事才是真的。但是,電影通過這樣的藝術(shù)手法告訴人們,“仁者”首先要愛人而不是愛神,索菲勸阻吸毒者的時候、蘭登幫助索菲的時候、神父給派送水的時候、派自己劈風斬浪的時候、派的妻子為丈夫和孩子做晚餐的時候,他們都是在充當“上帝”的角色。一種宗教抑或一種文化,只有更加貼合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善的和愛的體驗的時候,才更加有活力和生命力。兩部影片將基督教拉回“人間”并不是對宗教實質(zhì)的否定和批判,而是使得宗教信仰中值得發(fā)揚的道德倫理精神變得更加真實,以電影藝術(shù)的形式延續(xù)著對人們心靈深層次倫理觀念的“文藝復興”。
參考文獻:
[1]章海山.《西方倫理思想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3-5
[2]杜志清.《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2
[3]叢連軍.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倫理學三題[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