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德育性尤為明顯,在教育教學中應更加突出德育為先的戰(zhàn)略目標。而切實落實新課標要求,有效實現德育目標,目前仍是困擾初中思品課教學的一個難題。充分發(fā)掘學生身邊的資源,恰當的利用課堂模擬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回歸生活、在實踐中感受,教育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思品課教學方可更好的實現學習目標和德育目標。
關鍵詞:初中思品課 實踐性教學 德育目標 學生 自主體驗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59-01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原本就起源于實踐,它包含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也指出:“不能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經驗。”
漫長而炎熱的暑期開始了,沉迷網絡、奔波于各類輔導班、甚至晝伏夜出……如何讓孩子們過一個健康而有意義的暑假,一直在我的腦海縈繞盤旋。“繽紛夏日,買一送一!”吆喝聲伴隨著激情的音樂傳入我的耳朵?!坝辛?!”這個暑假別讓小鬼們“閑”著!針對班級“經費”緊張的嚴峻形勢,讓孩子們自力更生,為班級“賺”取財富,并依據為班級上繳經費數額,排出財富榜,評選暑期營銷小明星!
這個大膽的想法一說出,孩子們就“炸”開了鍋:有的馬上想到了捐“壓歲錢”、獻愛心(零花錢),我搖搖頭;有的想到了利用壓歲錢做“資本”批發(fā)冷飲、報紙來賣,我點點頭;還有的想到了“練攤兒”,把同學們看完的“二手書”、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模型拿到夜市上去賣,我笑了……
就這樣,孩子們自由組合,友情互助,家長們傾力支持、愛心奉獻,一支“掘金童子軍”誕生了!
實踐證明,這是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吃苦的“童子軍”!孩子們的潛力無窮,表現常常讓你感動!
茫茫人海中,去推銷自己的“產品”,孩子們勇氣可嘉;炎炎烈日,賣冷飲自己卻舍不得吃一根冰棍兒,孩子們毅力十分;一再遭拒,口干舌燥,卻不氣餒,孩子們信念堅定;薄利多銷,花樣百出,他們是人小鬼大,智慧無窮!
暑期因孩子們的激情和奉獻而精彩紛呈。
有的孩子說:我爸爸就是搞銷售的,這次給我出了不少好點子。沒想到爸爸平時這么不容易!
有的孩子在日記中寫到:這個暑假是我最難忘的回憶!因為我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家長們反應:孩子們“會過日子”了,對自己的零花錢開始“精打細算”。
……
我想:這種回歸生活的教育雖一定程度脫離了知識教育的課堂,卻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孩子們多種能力和情感:集體榮譽感、責任心、競爭與合作、團隊意識、開動腦筋、人際交往、市場營銷、勤儉節(jié)約等,更重要的是進行了有效的自我教育?!敖裉鞂W會營銷商品,明天才能成功營銷人生!”難怪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有這樣一幅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弊?,即實踐。
此外,我還組織開展了“今日說法”、辯論會、社區(qū)調查、我是城市小義工、書籍“淘寶”等多種活動,都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隨著實踐的深入開展,我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實踐對于實現德育目標、鑄造高尚精神的重要性。與傳統(tǒng)的道德知識教學相比較,德育實踐突破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空間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了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避免了空洞化抽象化的說教。實踐活動還能促使學生動手動腦,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主動參與中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而感性認識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感性認識越豐富,道德內化越深刻。實踐活動,一改過去思想政治課低效、無奈的現狀,更好的解決了德育“知與不知、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達到了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的。
最讓我難忘的是在第一次實踐活動結束后,一位學生追上來對我說:“老師,今后這樣的活動還搞嗎?我真恨自己今天沒當辨手,以后還有機會嗎?”學生的話語給了我探索的信心和力量。無論是課堂實踐活動還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多么受學生的歡迎和青睞?。¢_展德育實踐活動是一場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由知識性教學向實踐性教學的變革。這也是有效改善純知識性教學難以奏效和擺脫德育目標難以實現的尷尬困境的契機和手段。
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實踐。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道德教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我想: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回歸生活,在實踐中體會成功、感受失敗,鑄造高尚的精神,這或許正是德育追求的境界吧!
回歸生活的實踐活動,讓我這個德育探索者也嘗到了“掘金”的快樂!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青春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特征,作為一名初中思品課教師,積極探索實踐性教學及其方法,不僅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實現學習目標,也可通過情感體驗有效地實現德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6.
[2]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鐘啟泉,黃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江澤民.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Z].2000-02-01.
[5]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戚萬學.活動道德教育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王慧(1976,5—),女,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廣州暨南大學附屬中學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