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學?如何提升我們對有效教學的認識、端正我們有效教學的航向?如何探討什么樣的教學有效、什么樣的教學高效?這些問題必然也成為學校教育以及相關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實踐和研究,以追求教學效率為核心的有效教學理論體系則逐漸形成。本文旨在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來探討什么是有效教學,如何實現高中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教學 教學效率 高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46-01
高中課程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具有知識量大,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強的特點,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要渠道,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如何使用符合學生情況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教學活動的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目標高度吻合,要有效果;其次,有效教學時間要能夠有整體教學時間的絕大部分,要有效率;最后,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需求相適應,體現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學生未來成長的需要。基于以上的認知,要實現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有效備課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如知識的結構、學生的學習狀況、課程的性質和難度、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采用等。而有效備課需要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求知熱情。傳統的備課也有“備學生”這一要素,主要要求教師要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從而確定教師的教學目標。而有效備課不光要做到這些,更要考慮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求知的熱情,學生在好的狀態(tài)下學習,往往會突破自己的知識能力范疇,使教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在諸如選材、教學導入、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把有效性放在首位。比如在學習雙曲線定義時,讓學生按要求準備好道具,自己做出雙曲線,然后讓學生總結定義,并用三種不同的數學語言描述,這樣在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最到位,記得最牢。因此,一定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課堂才有效。
(2)精確的教學目標。傳統備課中的教學目標,常常利用諸如“了解、掌握、理解”等動詞來描述,因為太籠統而導致學生不明白,從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備課則要求在描述教學目標的時候,多用諸如“知道、說出、寫出”等具體的動詞,并在這些動詞前準確寫出達到教學目標的方式和手段,從而讓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據可依并進行授課過程中的實時檢測。要把課程標準做深入的分解,基于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讓籠統的教學目標變成一條一條可操作的指令。有效講授,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必須是在學生“想要學習”或“喜歡學習”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因此,課堂教學只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做到高效。要吸引學生對教師教授的知識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可以通過這么幾個技巧:技巧之一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通過設計切合教學內容的“開場白”或是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讓學生不斷在新的情境中獲取新的知識或情感體驗;技巧之二是把學習目標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計劃有個提前的認識;技巧之三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學生是不能夠保證課堂的所有時間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當學生知道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以后,就會在老師提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提高警惕性,加強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技巧之四是對課堂內容進行階段性設計,因為學生在一堂課的學習中,很容易產生疲倦現象,但是如果把一節(jié)課結合教學目標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每一部分有獨立的要求,就能夠時時捉住學生,取得較好的效果。
2 有效提問
有效提問要求問題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單純從文本中進行篩選和概括的問題比較常見,即使是對文本的加工也只是簡單的理解,缺少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提問則要求所提的問題盡可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為開放性問題能使教學更為新鮮,從而增加學生的興趣。有的老師甚至以規(guī)范答題、要點全面的名義,連語文考試中的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議論文的寫作等都能給學生列出一個公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想讓學生明確不同體型的答題規(guī)范,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或者小組合作探究這類題型的思考方式,即使最后得出同樣的結果,那么學生在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所收獲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在考場上多得幾分更有價值的。更何況一旦學生有了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在教師以后的教學中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會讓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
3 有效傾聽
在有效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在教師傾聽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學生回答的可取之處和不足,從而進行中肯的評價,對于學生回答不夠完善的問題,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時刻感覺到教師的關注和激勵,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 有效講評
講評課是指在考試或練習后對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點評、查缺補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提高的課型,是教學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解題的思路、方法和規(guī)律,提高學生知識運用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在講評課中講的多,評的少。要提高講評課的有效性不僅需要做到講學生之所難,解學生之所疑;更要對學生問題的調查,統計正答率和易錯點,從而掌握學生在做題過程中的“難、疑”所在。對于錯誤率在較低的試題,是沒有必要進行講評的,即使是錯誤率高的試題的講評,也可以通過優(yōu)尖學生的講解或者小組之間的討論合作來完成。學生參與到講評的過程之中,才能從根本上發(fā)現并糾正自己在做題之初出現的問題,從而讓他們不僅學到新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只有以學生為主體,關心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學生的終生發(fā)展為根本,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講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疑,學生才會學得更好,老師們的教學工作也就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徐繼存.課程理解的意義之維[J].教育研究,2012(12):71.
[2]秦和平.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10).
[3]龍安邦,范蔚,金心紅.中小學生學習壓力的測度及歸因[J].教育學報,2013(1):123-130.
作者簡介:趙培怡(1976—),男,漢,山東利津人,碩士,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