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她出生時,猶太人是沒有國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將漂泊一生。正是這一切帶來了記錄的混亂,并使學者們對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國波蘭(當時仍屬于沙俄),人們叫她“羅扎”,出逃時,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國,她的身份一度是“呂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開始使用“羅莎”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在書信中,她經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種玩世不恭。后來有人從檔案中發(fā)現(xiàn),其真名是“羅莎莉亞”——拉丁文“Rosa”是這個詞的源頭,它的意思是玫瑰,鮮艷且?guī)Т?。仿佛冥冥中自有巧合,盧森堡也是革命者中的玫瑰,她熱情而真摯,同時具有鋒芒畢露的性格。
綽號
作為一名政治家,贊譽和詆毀總是相伴相生。列寧稱盧森堡為“共產主義之鷹”,但在政敵眼中,“嗜血的羅莎”又是無情的復仇女神。任何與她交往過的人都會被她的淵博、寬容和謙遜坦誠所折服,《前進報》的主編布魯諾·休恩朗克曾稱她為“黨的一支光芒四射的筆”,而羅莎的第一反應就像個靦腆的孩子,立刻謝絕了這些“夸張”的恭維之辭。
星座
對雙魚座來說,物質永遠是第二位的,是夢想引領著他們走向特立獨行的人生;同時,雙魚座又是真摯和體貼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異乎尋常地平易近人。她總是樂于和主婦閑聊,或是與孩子們嬉戲逗樂,她還喜歡在林蔭道下散步,或是在日內瓦湖上泛舟,在給愛人的書信中,隨處可見細致入微的情感波動。感性而矛盾,這就是雙魚座。
出生地
在波蘭的扎莫希奇,羅莎的誕生地仍在,那是一處寧靜的二層宅院,但隨著家道中落,所有故園的印象都被貧困取代。三歲時,全家遷居華沙,靠小生意維持生活。正是家境艱難,讓她體會到了民眾的不幸。1887年,她成為一名革命黨人。
職業(yè)
政客兼編輯。萍蹤浪跡、顛沛流離是她職業(yè)生涯的寫照,政治流亡、唇槍舌劍、鐵窗生涯、奉獻與苦難始終伴隨著她,直到生命的最后。
私生活
她和約希吉斯相識在一次辯論會上,隨后共同的志趣演變?yōu)闊肓业膼矍?,他們寫信、約會,羅莎有幾次甚至寫道:“我常感到需要孩子”。但嚴峻的現(xiàn)實卻使這一切成為奢望。為便于在德國活動,1898年,他和古斯塔夫·呂貝克結婚,而結婚又只是為了獲得德國公民身份。一離開市政廳,這對“新婚夫婦”便分道揚鑣,直到1903年4月蘇黎世地方法院宣布這段荒唐婚姻終止。但之后盧森堡和約希吉斯始終未能終成眷屬,其中的緣由,今天已無從得知。
生命的最后時光,羅莎是和保羅·列維(Paul Levi)一起度過的,沒有人清楚兩人的關系僅僅是同事,還是插入了一段柏拉圖式的感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羅莎的葬禮上,正是列維發(fā)表了《今天全世界都在這里》——這篇曾感動數(shù)百萬人的悼詞。
最崇拜的人
亞當·密斯凱維支,波蘭愛國詩人,密斯凱維支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覺醒奔走,正是那些悲壯而高亢的詩句,為懵懂少女打開了革命事業(yè)的大門。
最討厭的人
盧森堡敢于去愛,也敢于去恨,她在年輕時曾經寫詩:“此時此刻,縱情享樂的人們,我只想懲罰他們”,“對那些鐵石心腸、昧心享樂的人們,該用可怕的復仇予以回報”。但她最無法饒恕的,或許是庫爾特·福格爾和魏爾德瑪·普拉布斯特,兩人隸屬于右翼的準軍事組織“自由軍團”,正是他們,將“紅色羅莎”逮捕、折磨并殺死。
最喜歡的事
閱讀和寫作。盧森堡是一個早慧的典型,五六歲就學會了用兩種語言讀書和寫字,在波蘭,她廣泛地閱讀文學作品,后來又沉迷于政治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為購買心儀的書籍,羅莎幾乎放棄了所有物質享受,而這些知識積累,又被她靈活地運用于工作:僅在1892-1896年間,她為《工人事業(yè)》撰寫的文章就超過50篇,同時還完成了大量演講稿和小冊子。在旁人眼中,羅莎是一部高效率的機器,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對事業(yè)的熱愛,賦予了她不竭的靈感和動力。
最討厭的事
遭遇身份歧視。羅莎生于俄國,活躍于瑞士和德國。毫不奇怪,波蘭同僚會諷刺她“身份不明”,而德國人則宣稱她是一個“別有用心的外國陰謀家和騙子”,猶太血統(tǒng)也為她招來過諸多非議。
最深刻的影響
盧森堡最大的影響或許不是領導了德國革命,也不是激進的言論,而是其立場鮮明的態(tài)度、高瞻遠矚的政見和不隨波逐流的思維方式:因為意識到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不完善之處,她寫下《國民經濟入門》和《資本積累論》,被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
羅莎的另一偉大之處在于她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她無條件地投身于革命事業(yè),當風暴降臨時,又為自己選擇了最危險的位置。同時,她又是無私的,并且從沒有為革命活動尋求任何報償。如果在天有靈,羅莎絕對不會接受種種光輝燦爛的頭銜,或是被供奉在至高無上的神龕之中。她更愿意做一只山雀,用歌聲帶給世界希望,并喚醒沉睡中的人民。羅莎有一個遺愿:在她的墓碑上什么都不要寫,只刻上“zwi-zwi”的字樣,因為“zwi-zwi”,正是山雀那清脆的啼鳴聲。
羅莎·盧森堡發(fā)表演說,不管政見如何,所有人都承認她是一位卓越的演說者。頻繁的活動經常讓羅莎身心俱疲,醫(yī)生的建議是長期休息,但別人似乎忘記了,她之所以能鼓舞別人,首先是能從理想中受到鼓舞,只要有重大政治集會,她就會立刻動身:“羅莎保證,她要好好地躺上幾天……但一個小時后,床已經空了……因為另一個會議正等著她,一個半小時后,她已經坐在近郊火車的車廂里了……”
盧森堡的愛人利歐·約希吉斯,他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后來因為革命活動逃亡瑞士,是一位出色的工運組織者,同時是“斯巴達克團”的創(chuàng)始人,1919年3月,他在調查盧森堡的下落期間被捕身死。
羅莎·羅森堡的拋尸之地——柏林提爾加滕的一座鐵橋,紀念碑系東德時期修建。1919年1月15日,羅莎和李卜克內西在一所住宅內被逮捕,經過簡短審訊后,羅莎被幾名軍官槍決,尸體被綁上鐵絲拋入蘭德維爾運河,直到河冰溶解之后才重新浮出水面。
羅莎·盧森堡之墓,位于柏林的弗里德里希菲爾德,瞻仰者絡繹不絕。遺憾的是,上面依舊沒有象征山雀鳴唱的“zwi-zwi”——它是盧森堡的遺愿,但在崇拜者眼中,偉大的人永遠不需要墓志銘——其行動足夠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