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刊
《看歷史》編得很好,不錯,印刷也不錯。歷史的空間很大,以后可以多做一些日常生活史,建設好作者隊伍,可以主題更突出。
——溫儒敏 博士生導師
《看歷史》要好好辦,一定要辦下去,把它辦好。
——黃永松 《漢聲》主編
@云水de丹心:
#尋找我家的老屋#我們說,歲月如煙,模糊了記憶。唯老屋和舊物,依稀可以找尋歲月的模樣。我們又說,無論時光如何流逝,老屋永遠是我們心底里的念,是鄉(xiāng)戀,是心魂,是根。讓我們將這些美好的記憶定格成永恒,讓時光溫熱而柔軟。
古代出國需要護照嗎
@行走在消逝中:
@看歷史,我剛剛辦好了人生中第一個護照,請問古代人出國也需要辦護照嗎?
在古代,隨著睦鄰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不僅產生了古老的外交禮儀,還有原始形態(tài)的護照制度。
在早期的國際社會交往中,“出國”僅限于政府的使節(jié)等少數人員,出國訪問成為皇族或貴族所享有的一種特權,使節(jié)出國持用的身份證明就是這種特權的標志。使節(jié)的身份證明是由皇帝或國王賜給的,因為在國際交往中,使節(jié)只是皇帝或國王的代表。他們大都持有本國國君賜給的一種信物,以表示具有不容懷疑的地位和權力。羅馬使節(jié)手帶一枚金戒指;希臘的使臣身上佩有一種專用標志;日本的官員出訪時須攜帶佩刀,等等。
我國的護照制度是從古代的過關憑據符傳、節(jié)、驗、過所、文引等通行證件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據史料記載,我國的通告證明制度始于春秋?!吨芏Y·地官·掌節(jié)》記載:“凡通達天下者必須有節(jié),以傳輔之。”古時,因時代不同,通行憑證的叫法也各異。有的叫“符”或“驗”,還有的叫“過所”或“文引”等。
西漢以后,隨著中外交通的發(fā)展,出入境人員不斷增加,通行證的作用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用于國內通行的憑證演變?yōu)槌鰢钟玫膱?zhí)照。此類證明主要有以下幾種:“旌節(jié)”亦稱“旄節(jié)”,西漢時,專用于出國使者;“過所”,為漢、唐和宋初時所用;“勘合符”,是明代為管理中外官方貿易而實施的一種特許證明,主要發(fā)給東南亞和日本等十余個國家。
唐宋元時期,加強了有關出入境管理立法。在《唐六典》《唐律疏議》《宋刑統》等主要法典中列入出入境管理專門條款,還頒布了《廣州市舶條》等單行法規(guī),在沿海各開放口岸設立出入境監(jiān)管機構,加強了對違反出入境管理法規(guī)的處罰等。
清朝前期,“文引”仍然適用。與“文引”并行的還有“印照”“腰牌”等。1689年,清政府與俄國政府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第5條規(guī)定:兩國人民如持有準許往來的“路票”(拉丁文本和俄文本均稱為“護照”)準其在兩國境內往來貿易??梢哉f,當時的“路票”已是后來護照的雛形。
1877年,清政府為解決華工被誘騙出國問題,與西班牙簽訂了《會訂古巴華工條款》,條約中規(guī)定,凡屬自備川資出國者,需先向口岸的海關申請執(zhí)照,送交西班牙領事館簽字后,再發(fā)給申領者。此種執(zhí)照的正面用中文寫明持照者的姓名、年齡、原籍以及所擅長何種手藝、系何人之子等有關事項,并載明執(zhí)照的號碼。執(zhí)照的背面用西班牙文注譯同樣事項,以便西班牙檢查人員查核。自此,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清政府終于正式頒發(fā)了國際上通用的國籍和身份證明——護照。
1884年,商部決定頒發(fā)商民護照和游歷護照,并制定了護照頒發(fā)章程11 條。1893 年,清政府為保護商民,招徠華僑回國,宣布廢除旅居東南亞華僑不準回國的禁令,準許華僑回國,決定對華僑頒發(fā)護照,作為他們的歸回憑證。至此,清政府對出國人員和海外華僑普遍實行了護照制度。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關出入境管理的舉措,逐漸與國際社會的移民管理制度趨向一致,從而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套較完整的護照制度。
摘自《透過“護照”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