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代中國人對現(xiàn)代歷史有諸多想當然的理解,比如現(xiàn)代歷史有一種混亂的自由,因此個人創(chuàng)業(yè)較現(xiàn)在容易得多,那是“冒險家的樂園”、投機投資的天堂,好像人們白手起家即可輕松地發(fā)家致富;還比如人們誤解前賢即民國人物不善于不懂得生活,似乎他們都是清教徒式的人物;又比如人們承認民國人物的精神風貌較當代要向上一些,但究竟民國人物的生命完善達到什么程度,今人是很難想象,也不愿相信的。從宗教界如佛教的四大高僧,到文化界的梁啟超、傅斯年們,到糾糾武夫蔡鍔、蔣百里們,那種人格和生命的完善境界完全在我們當代人的想象力之外。這些想當然,集中在盧作孚身上,最為典型。
一個沒有錢的大亨
盧作孚出生在四川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他自學成才,20來歲開始辦報,31歲時在軍閥楊森的支持下創(chuàng)立四川通俗教育館,32歲時轉(zhuǎn)向?qū)崢I(yè)。盧作孚以八千元開始創(chuàng)辦民生輪船公司,但這種創(chuàng)業(yè)絕非我們現(xiàn)在以為的那樣容易。在當時長江上的航運是由外國人瓜分的,外資財大氣粗。盧作孚靠鄉(xiāng)親、朋友、地方紳士的支持,才募集了一點資金購置了一條僅七十余噸的小客船。這種艱難的起步或說夾縫里的生存大概是我們能夠想象的,但我們想象不出的是盧作孚堅持下來,而且成功了。幾年后,盧作孚統(tǒng)一川江航運,迫使外企退出長江上游。十年后,相繼在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等地設立分公司。他從只有一艘七十余噸的客船發(fā)展到擁有一百三十多艘的三萬六千余噸的船隊,職工則有七千余人,成為名副其實的“船王”。
盧作孚又確實是清廉的,他幾乎是清教徒人格的典范。他克勤克儉,嚴于律己,雖身為民生公司總經(jīng)理,其股份卻只有一股,全家僅靠工資度日,其夫人子女乘坐民生公司輪船一律按規(guī)定買票。他也從不求田問舍,他兼職所得的車馬費、津貼費,全都捐了出去。他的孩子回憶說,他擔任民生公司的總經(jīng)理,但多年來只靠一份工資維持家庭生活,其他兼職收入都捐給了北碚的公益事業(yè),家中的經(jīng)濟狀況一直是相當緊張的。1944年美國《亞洲和美國》雜志曾經(jīng)談到盧作孚的家居環(huán)境:“在他的新船的頭等艙里,他不惜從霍菲爾德進口刀叉餐具,從柏林進口陶瓷,從布拉格進口玻璃器皿,但是在他自己的餐桌上卻只放著幾只普通的碗和竹筷子。甚至這些船上的三等艙中也有瓷浴盆、電器設備和帶墊子的沙發(fā)椅,但成為強烈對照的是,他那被稱為“家”的六間改修過的農(nóng)民小屋中,圍著破舊桌子的卻是一些跛腳的舊式木椅?!奔依锏脑O施近乎貧寒,“家里唯一一件‘高級’用具,是一把三十年代初期買的小電扇,漆都褪盡了,破舊不堪,毛病不少”。甚至孩子們的衣服都是盧作孚的夫人親手縫制,“為了節(jié)省,我們?nèi)胰说囊路^大部分是我的母親自己縫的;我們的鞋子,幾乎全都是我的母親一針一線地做的”??箲?zhàn)時,他有一次病倒,家人想買一只雞給他吃,卻無錢作罷。
他擔任交通部長時,在交通部領工資,就停了自己在民生公司的工資;兼任全國糧食局局長時,也不領全國糧食局長的工資。任何時候,都只領一份工資,絕不多領。這么一個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懂生活嗎?顯然他是懂得的,他的享受之一就是從一個自學成才者獲得了語言的能力,他在我們母語——漢語里登堂入室,語言是存在的家,他的居家享受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有人曾集盧作孚的名言,那些名言可圈可點。在民生公司船艙和職工宿舍的床單上印著他的一副聯(lián)句:“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勿忘國家大難?!北热缢麑ο硎芑貓蟮睦斫馐牵骸白詈玫膱蟪晔乔笕实萌省ㄖ粋€美好的公園,便報酬你一個美好的公園;建設一個完整的國家,便報酬你一個完整的國家。這是何等偉大而且可靠的報酬!它可以安慰你的靈魂,它可以沉溺你的終身,它可以感動無數(shù)人心,它可以變更一個社會,乃至于社會的風氣……”
2003年重慶推選“十大歷史文化名人”的評語說,盧作孚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實驗區(qū)、《盧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項都足以改變歷史”。我們能從他的勤奮節(jié)儉出發(fā),斷言他不會生活嗎?
盧作孚的能力超群,知交遍天下,以至張群說他是“一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學者,一個沒有現(xiàn)代個人享受要求的現(xiàn)代實業(yè)家,一個沒有錢的大亨”。被西方人稱為偉人的晏陽初先生則稱贊盧作孚先生是一位“完人”:“我一生奔走東西,相交者可謂不少,但唯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長處太多了?!绷菏橄壬u為:“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可比之于古之圣賢?!币驗楸R作孚沒有私心,他說:“但愿人人都為園藝師,把社會布置成花園一樣美麗;人人都為建筑家,把社會一切事業(yè)都建筑完成?!彼氏忍岢鲟l(xiāng)村現(xiàn)代化的思想:“中國根本的要求,是要趕快將這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起來。所以我們的要求是要趕快將這個鄉(xiāng)村現(xiàn)代化起來,以供中國小至鄉(xiāng)村,大至國家的經(jīng)營參考。”
這樣的完人,可以用安·蘭德的話來說:“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數(shù)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xiàn)人類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過這并不重要。正是這極少數(shù)人將人類推向前進,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義?!?/p>
一個接近完人的人
這樣的完人在今天是難以想象了。但作家潘婧感嘆,她以前也不相信這世上有完人,見過盧作孚的孫女盧曉蓉之后,她承認完人是存在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人。
盧作孚的命運在1949年后發(fā)生了改變,雖然毛澤東、周恩來都關心過他,但他還是在1952年年初選擇了自殺。這一結(jié)局雖然使他逃過了后來的歷次運動,卻使得他從整整幾代中國人心中消失了,使他跟當代中國人之間發(fā)生了深刻的斷裂,以至今天的新聞記者也老實承認:“在記者的采訪中,沒有一個人相信世界上有完人?!鄙踔帘R作孚的小兒子盧國綸也說:“他只是接近完人?!薄叭绻f他有弱點,那就是自尊心太強了。如果他自尊心不強,不會發(fā)生1952年那件事?!?/p>
盧國綸難以理解的是,完人有著極為珍貴的自由。我曾經(jīng)談及這種自由:“拒絕流亡的歷史人物,盧作孚和陳寅恪,也多為人曲解了。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和智慧顯然為外人望塵莫及?!薄氨R作孚和陳寅恪有遠大于他們個人并由他們個人自由選擇的文明能力:自由。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社會都不能容忍這種自由,他們?nèi)阅軌蜻x擇沉默或死亡?!?/p>
要使盧作孚這樣的人回到我們社會中來顯然是困難的,但這個工作幾乎是由一個弱女子出色地完成了,盧曉蓉的長輩和兄弟們都忙于工作事業(yè),無暇顧及宣傳盧作孚的人生事跡。盧曉蓉自覺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事實上,盧曉蓉自己從商從文,也忙得不可開交。這樣一個“文革”中被耽誤的一代人,居然在經(jīng)商之余寫起散文來,并以《水咬人》《人生的萬花筒》等作品行世,獲得過冰心獎。至于她的牛刀小試般地掙生活費,也是年齡相近的潘婧佩服的。潘婧感慨,盧曉蓉的能力大概來自遺傳。
潘婧了解盧曉蓉生活的繁雜事務,她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80多歲的老人,要照顧孩子……她嫁給了著名書蟲、北大中文系的嚴家炎教授,她得照顧丈夫的生活和讀書寫作……但這一切工作,盧曉蓉都做得盡善盡美。
最重要的是,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盧曉蓉為把盧作孚推向社會費盡了心血。在盧曉蓉那里,盧作孚不僅是她的祖父,也是全社會的財富。因此,她為一切愿意研究盧作孚的人提供便利,盡一切努力出版有關盧作孚的書籍:文集、年譜、畫傳、小說、劇本……
當然,作為盧作孚的長孫女,意識到盧作孚這一歷史人物存在之意義的人,盧曉蓉可以說是最為準確把握了盧家的家風家教。她說:“盧家沒有出敗家的人,也是因為無家可敗。我們家族的繼承不是財富上的,是精神上的?!?/p>
從現(xiàn)有的材料看,盧作孚從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走向社會,幾乎是異軍突起。在他的身上有傳統(tǒng)的孝悌之倫。母親去世,他致電南京行政院政務處長何廉,決定放棄歐洲之行。父親病危,盧作孚急由成都趕回,父親故世后,他寫下了《先考事略》祭悼父親。不用說,盧作孚對大哥大嫂也是極為愛戴的,哥嫂無子,他把自己的孩子過繼給哥嫂。對弟弟的生活事業(yè)更是照顧有加,四弟盧魁群(字子英)在成都念書時,盧作孚除了負擔他的學費和在生活上照顧他之外,周末還讓他常到少城公園的通俗教育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的三弟盧魁甲在晚年回憶他時感嘆:“他童年在家總是天天抽空替父母砍柴、抬水、抹屋、掃地、買取物品,減輕大人負擔”,“他本人極節(jié)約,日夜刻苦求學,很體貼父母和大哥的勞苦身心” 。
這樣一個農(nóng)家子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不僅貢獻服務于社會,也提升了一個家族。他對家人最重要的示范是做社會有用之人,靠“知識和勞動的本領”自立于世。他對家人最重要的傳授是投身到社會建設中來??箲?zhàn)時期,盧子英本來有機會像他的黃埔同學一樣做一個中將,但盧作孚的意見是:“中國現(xiàn)有一、兩百個中將,但只有一個北碚管理局。”世人皆知,盧作孚是北碚的開拓者,而盧作孚為北碚所設計的藍圖,大都是通過盧子英之手來實現(xiàn)的。因此,盧子英當之無愧是北碚的奠基人。這一建設功德確實惠及無量。
一個世代傳承的家族
在盧家的家風中,除了學習服務社會的本領等精神財富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發(fā)愿。這種發(fā)愿使得盧作孚能夠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中成就那么多的事業(yè),能夠讓盧子英把一個落后、野蠻的北碚建設成為花園般的文化重鎮(zhèn),能夠讓盧曉蓉在當代推介祖父不遺余力……
據(jù)說,盧氏家族算得上是中國民族實業(yè)家族傳承的一個完整樣本。盧作孚當初對民生沒有所有權(quán),也并不鼓勵子女接班,他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幾乎都學了理工,而不是管理;他的孫兒孫女也成長各異。但是,盧作孚的子孫多是發(fā)展全面的人才。
以盧鏗為例,從事房地產(chǎn)業(yè)十七年,有百余萬字的著述,被譽為地產(chǎn)界的“思想者”。他在1999年首倡的“新住宅運動”在全國產(chǎn)生了超越房地產(chǎn)范疇的廣泛影響,被譽稱為“以住宅產(chǎn)業(yè)為載體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創(chuàng)新運動”。盧鏗的思想,其源頭仍是盧作孚。
盧鏗文化經(jīng)營地產(chǎn)的理念得到海爾集團張瑞敏的認同,2007年,張瑞敏邀請盧鏗加盟運作海爾地產(chǎn)。據(jù)說,在與張瑞敏首次見面時,令盧鏗驚奇的是,張瑞敏能悉數(shù)其祖父盧作孚的往事,張不但能講出許多連盧鏗本人也未知曉的祖父事跡,還能信口說出盧作孚的許多語錄。
這樣盡善盡美地服務社會的愿心在盧作孚的長子盧國維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或者說表現(xiàn)得可歌可泣。作為盧作孚的長子,盧國維的人生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他十一二歲時,盧作孚的一位好友就半是開玩笑半是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盧作孚的長子不好當??!”盧國維的校友、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錢谷融先生告訴盧曉蓉說:“你祖父當年很有名,我們聽說他的大公子也在中大念書,都爭著去看,可你父親卻特別謙虛樸實,令我很有些意外?!?/p>
因此盧國維從青少年時期就走上了一條報效國家的道路,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受盡磨難??箲?zhàn)結(jié)束,盧國維考進父親的民生公司做技術員。在公司里,他以更加勤勉、更加謙虛、更加自律的心態(tài)贏得了尊重。在父親自殺后,他毅然從香港回到國內(nèi),并放棄了在機關或研究院工作的機會,帶著全家來到位于重慶郊區(qū)的民生機器廠落戶,一待就是28年。
他最好的人生歲月都在社會動亂年代里耗掉了,盧曉蓉回憶說,他從來沒有后悔過。這個“現(xiàn)代完人”的長子其實職盡天倫,在為父親和這個社會守望著一種人的精神。這是一個大愿:盧作孚死了,他得活著,他得證實現(xiàn)代中國人格的某種完善境界。
盧曉蓉寫道:“文革”中,大婆婆被趕出家門,沒有了生活來源。我父親不顧自己蹲“牛棚”、扣工資、三個子女都在農(nóng)村的困難,每月堅持給她寄生活費從不間斷……同時得到父親資助的還有他的三叔、三嬸等。父親年逾九十的四嬸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時,如聞“一聲驚雷”,泣贊他“至尊至孝”。
這個愿心確實得到證實了?!拔母铩苯Y(jié)束時,四川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一位干部曾對盧國維說:“您的檔案是我見過的知識分子檔案中,最清白干凈的?!?/p>
這個愿心確實得到證實了。改革伊始,全社會對商業(yè)、市場經(jīng)濟都很陌生,國家想到了當年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民營企業(yè)家的后人。政府出面做工作,希望年近花甲的盧國維能招商引資。這個一輩子做技術的人開始展示他的才能。1980年,他被調(diào)到武漢的長江航運管理局,擔任了高級工程師,負責歐洲船機的引進及涉外談判工作。1984年,他發(fā)起成立大通實業(yè)公司。1985年,他引進500萬美元為武漢市創(chuàng)建了第一家國際租賃公司。
這個愿心確實得到證實了。為了更好地促進內(nèi)地的“三引進”、兩岸的“三通”和香港的回歸,1990年,盧國維舉家重返香港住了12個春秋。他多次接待海外友人,動員他們到中國發(fā)展,并將他們的寶貴建議轉(zhuǎn)呈給中央有關部門。通過盧國維的關系引進的外資,達上億美元,創(chuàng)建的項目有數(shù)十個之多,但盧國維沒有向國家要過一分錢的回報。
跟父親大起大落的一生不同,盧國維的一生顯得平淡一些,但這個人跟盧作孚一樣懷著菩薩心腸。盧作孚有一篇文章,《一樁慘淡經(jīng)營的事業(yè)》,其實用于盧作孚、盧國維、盧曉蓉三代人身上都是恰當?shù)?。他們的人生即是報世,在發(fā)愿中建設,在發(fā)愿中承擔一切痛苦。這是完人的事業(yè),是菩薩的命運,即把眾生之業(yè)力擔荷于一身。盧作孚承認:“我自從事這樁事業(yè)以來,時時感覺痛苦,做得越大越成功便越痛苦。”但他們?nèi)匀プ隽?,而且自覺,而且建立起令人景仰的現(xiàn)代人格。
盧作孚說過這樣的話:“人生的快慰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創(chuàng)造幸福,不在創(chuàng)造個人的幸福,供給個人欣賞,而在創(chuàng)造公眾幸福,與公眾一同享受。最快慰的是且創(chuàng)造,且欣賞,且看公眾欣賞。這種滋味不去經(jīng)驗,不能嘗到。平常人以為替自己培植一個花園或建筑一間房子,自己享受是快樂的,不知道替公眾培植一個花園或建筑一間房子,看著公眾很快樂地去享受,或自己亦在其中,更快樂?!彼膬簩O們多這樣實踐了,盧國維辭世時,他的朋友、同事多有撰文紀念,真摯感人。朋友們?yōu)樗麑懴铝送煸姡骸靶廊巫g員赴國難,奮拼余熱創(chuàng)宏基。離亭芳草連天碧,寥落晨星動遠思。”還有挽聯(lián):“喪亂曾經(jīng),青春作遠征,一生清朗入江魂;孝慈共同,耄耋成蒼穹,千秋氣節(jié)映高松?!?/p>
這樣一個福澤綿延至當代的家族,用盧曉蓉對祖父的理解,確實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范。
摘自《史客1204·四海》 金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