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時,秦始皇在東方修建了長城,羅馬人在西方鋪設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為什么東西方會有不同的選擇?為何在兩千年前,羅馬人便將基礎設施視為“人類文明生活的偉大事業(yè)”?
羅馬大路與中國長城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地球的東方和西方都正在大興土木。
在東方有萬里長城。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加上16 世紀明代修建的長城,全長達到5000公里。
在西方則是羅馬道路網(wǎng)。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500年間,羅馬人鋪設的道路僅干道總長就達8萬公里,如果加上支線在內(nèi),則長達15萬公里。
為什么中國和羅馬開始興建全國性的土木工程的時候,一個國家選擇了修筑長城,而另一個國家選擇了鋪設道路呢?當然,中國古代并非沒有道路,同時代的羅馬也并非沒有壁壘。差別在于:重點是放在長城上,還是放在道路上。
顯然,問題不在于技術能力,因為只要想做,兩個民族當時都能夠把“垂直”和“水平”互換。另外,羅馬人也并非不用抵御外敵的侵略,不關心國家的防御。在羅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時期之前,從時代上來說,在公元前的共和制時期,羅馬人一直戰(zhàn)爭不斷。然而,他們卻選擇了優(yōu)先修筑道路,而不是修建壁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修建了長城的中國人和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wǎng)的羅馬人的不同就在于對國家應該興建什么樣的大工程這件事認識的不同。
羅馬人沒有像同時代的中國人那樣修筑翻山越嶺、綿延不絕的萬里長城,而是選擇了修通10倍乃至20倍于長城的道路,他們把道路視為國家的動脈。也許正因如此,他們才認為修建一兩條道路遠遠不夠,而是讓道路四通八達。正如只有通過人體的血管將血液輸送到全身,人才能活下去一樣,國家要健康地生存下去,也不可缺少血管一樣遍布全國的道路網(wǎng)絡。
道路本身并非羅馬人的發(fā)明,然而它的網(wǎng)絡化,而且是實行日常養(yǎng)護的網(wǎng)絡化,卻完全由羅馬人獨創(chuàng)。另一方面,通過道路網(wǎng)絡化,促進了道路功能的飛速提高,這本身也把羅馬人塑造成了一個注重現(xiàn)實、合理的民族。基礎設施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需要漫長歲月才能建成,正因如此,它不僅僅是硬件領域的成果,而且還會對軟件領域,也就是精神領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換言之,如何建設基礎設施,將決定這個民族今后的走向。我想,萬里長城和羅馬道路網(wǎng)這兩者的不同,比地球東西方的差異更大。
誰修建了羅馬道路
羅馬大道是經(jīng)過什么樣的過程建成并維護的呢?這里,我們僅限于討論被視為國家“動脈”的、全長達8萬公里的干道。
一、誰擬訂方案?
二、誰作出決定?
三、建設費用出自何處?
四、誰進行施工?
五、建成后,誰來養(yǎng)護、運營?
六、誰承擔其他經(jīng)費?
七、道路通行費是多少?
這里先作一個簡單的回答:
一、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
二、元老院。
三、國庫。
四、軍隊。
五、按現(xiàn)代來說,相當于主管公共事業(yè)的部委下面的公路局,或者類似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機構(gòu)。
六、國家或者道路所經(jīng)地方的地方政府。
七、免費。
除了道路,羅馬人同時還修建了水道,這兩者成為羅馬基礎設施的絕世雙璧。關于水道的答案略有不同:
一、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
二、元老院。
三、國庫。
四、通過招標制度中標的“社團”負責施工。
五、水務局或者類似于自來水公司的機構(gòu)。
六、國家或者地方政府。
七、公用水槽中整天都會有水,盛到容器里使用的部分免費。只有想要把水引到自己家里的人才支付相應的費用。
看到這里,誰都會想,羅馬人根本不考慮是否合算。事實上,羅馬人把基礎設施視為“人類文明生活所必需”,當做極其重要的國家義務,也就是政府應該承擔的領域。
在羅馬共和制時期,修建道路和水道的審批程序是:由財務官或者執(zhí)政官擬訂方案,提交給元老院。元老院在審議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后進行表決。如果表決通過,擬訂方案的人就成為工程的最高負責人并開始施工。
在羅馬過渡到帝王制之后,擬訂方案的人常常是皇帝本人,但是即使是皇帝擬訂的方案,仍然全權委托元老院表決,這種形式并沒有改變。雖然《臨時措施法》規(guī)定可以由皇帝一個人決定,但是羅馬人也許認為,修建道路不能依靠只有皇帝在位時才有效的《臨時措施法》。因此,修建道路法案依舊要由決定國策的元老院表決。元老院通過以后,皇帝作為最高負責人的工程才能正式開工。
因此,無論是共和制時期還是帝王制時期,都是由國家最高領導人來擬訂方案,決定權也在羅馬國家的立法機構(gòu)、相當于現(xiàn)代國會的元老院。既然如此,修路費用理所當然出自國庫,也就是說通過國稅來籌措。當時,羅馬沒有通過發(fā)行建設國債來籌措修路資金。類似于發(fā)行國債的概念,在羅馬與迦太基之間進行布匿戰(zhàn)爭時,曾經(jīng)存在過,但是它應該稱為戰(zhàn)時國債,接近于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向富裕階層強制進行的征稅。因此,在戰(zhàn)勝迦太基以后,這項政策便隨之廢除了。
布匿戰(zhàn)爭時期是羅馬允許國家出現(xiàn)財政赤字的唯一例外,這是由于當時財政系統(tǒng)尚不成熟,而并非因為羅馬這個國家重視財政健全制度。羅馬的稅制也確實簡單,行省稅稱為“十分之一稅”,關稅稱為“二十分之一稅”,相當于消費稅的營業(yè)稅稱為“百分之一稅”,這些稅都是全國通用的。由此可見,不提高稅率是他們的稅收政策。也許他們認為,與其征收苛捐雜稅,最終官逼民反,派兵鎮(zhèn)壓,不如減輕稅負更加明智。
但是,古羅馬人缺少財政方面的知識,結(jié)果卻導致了他們一直堅持健全的國家財政。由于鋪設道路的龐大費用也必須通過相應的國庫收入來籌措,因此不僅需要明確國家和地方政府如何分擔,而且普通市民的參與也只能通過有權有錢的人修建、捐贈的方式彌補國家經(jīng)費的不足。
接著,由誰來負責實際施工呢?道路是由軍隊來負責的。這是因為,修建羅馬大道本來的初衷是要修建功能完善的軍用道路。
那么,建成后又由誰來進行養(yǎng)護、運營呢?答案是,道路和水道都是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負責。羅馬人認為基礎設施是應該由國家來做的事。這種想法在羅馬帝國時期絲毫沒有改變。雖然羅馬統(tǒng)治者們都十分頑固,但是他們又都具有靈活性,那就是,即使前任皇帝臭名昭著,只要認為他開始的工程對國家有益,就會繼續(xù)下去。而羅馬人對基礎設施的這種想法最終變成了巨大的成果,那就是遍布羅馬帝國、全部由石頭鋪成的8萬公里干道。正是這個羅馬道路網(wǎng)成為羅馬帝國的動脈。
800年仍然保存完好的道路
羅馬人對于道路的想法發(fā)生根本變化,始于從公元前312 年開工的阿皮亞大道。道路的名稱,以人名冠之。所謂阿皮亞大道,就是“阿庇烏斯的大道”的意思,是由當年的財務官阿庇烏斯擬訂方案,元老院批準,并由阿庇烏斯親自監(jiān)督修建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
羅馬人將阿皮亞大道稱為“大道中的女王”,因為阿皮亞大道展示了羅馬大道的一個樣板。
首先,它必須完全起到軍用道路的作用,那就是軍隊能夠快速調(diào)遣。羅馬通常不在征服的地方常駐占領軍。這是因為戰(zhàn)勝方與戰(zhàn)敗方往往會產(chǎn)生摩擦。他們采取的辦法是,不常駐,一旦有事,迅速由基地派兵。公元前3世紀,軍隊駐扎在首都羅馬,因此調(diào)遣軍隊時,便要從羅馬行軍至目的地,而確保一條從首都羅馬安全抵達目的地的道路,則是當時軍事上的一個重要問題。羅馬大道的特色之一在于它穿過城市的中央。羅馬人不考慮環(huán)繞城市的環(huán)線。這是因為道路穿城而過,不僅便于羅馬軍隊調(diào)動,而且方便這個城市的居民使用,這也是修路的目的之一。
以前,雨后路面便會泥濘不堪,車輛陷入泥潭是常有的事,但羅馬大道不必有這種擔心。由于路面平坦,而且經(jīng)過鋪砌,因此便于人們往來,縮短了人們交通上所花的時間,也大大增加了車輛的載貨能力。隨著人員、物資流通的增加,改變了以自給自足為主的生活方式,這就意味著提高了周圍居民的生活水平。
堅固、功能性、美觀是古羅馬時期公共建筑物一貫的原則。阿庇烏斯為了確認道路的平整,據(jù)說曾經(jīng)脫掉涼鞋,赤腳在路面上行走。另外,由于阿皮亞大道是干道中的干道,對道路的維護也絕不偷工減料。既然是動脈,當然應該努力讓血流暢通。古羅馬時期的工程師們曾經(jīng)夸口說,自己修建了一條一百年不用修補的道路,但是要保持修路當初的狀態(tài),絕對需要不斷的養(yǎng)護。到了6世紀,一位拜占庭帝國的高官面對過了800年仍然保存完好的阿皮亞大道驚嘆不已。而羅馬帝國在此半個世紀以前已經(jīng)滅亡了,而且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末期已經(jīng)無人過問道路的養(yǎng)護,因此阿皮亞大道在6世紀的時候已經(jīng)有三百多年處于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
條條大路通羅馬
雖然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許“條條大路出羅馬”更為貼切。這是因為羅馬是帝國的心臟,而從這個心臟向身體的各個部分輸送血液的動脈便是羅馬大道。在羅馬大道中,起于首都羅馬的一共12條,它北至嚴寒的北海,南至酷熱的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東至幼發(fā)拉底河,再從英國至敘利亞,從德國、巴爾干至埃及,延伸到了羅馬帝國的每個角落。
如今,驅(qū)車經(jīng)高速公路去羅馬,首先遇見的便是環(huán)城公路。環(huán)城公路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這是因為現(xiàn)代的人重視汽車交通的效率。但是汽車從羅馬環(huán)城公路上行駛,與在倫敦、巴黎的感受會截然不同。
在路上不斷出現(xiàn)的道路標識上,寫著藍底白字的“SS.1. VIA AURELIA”,其中,“SS”表示國道,這個標識表示“國道1號線 奧勒里亞大道”,指示從這個入口進入這條大道。沿著順時針方向,繞羅馬環(huán)城公路一周,映入眼簾的道路標識的順序如下。作為參考,我們同時注明開工的年份。
國道1號線——奧勒里亞大道,建于公元前241 年,自羅馬至熱那亞。
國道2號線——卡薩亞大道,建于公元前154 年,自羅馬至佛羅倫薩。
國道3號線——弗拉米尼亞大道,建于公元前220 年,自羅馬至里米尼。
國道4號線——薩拉里亞大道,建于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波爾圖皮切諾。
國道5號線——提布爾提那大道,建于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經(jīng)蒂沃利,與同為國道5 號線的、公元前307 年開工的瓦勒利亞大道相接,最終至亞得里亞海一側(cè)的佩斯卡拉。
國道6號線——拉蒂納大道,建于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加普亞。
國道7號線——阿皮亞大道,建于公元前312 年,自羅馬至布林迪西。
國道8號線——奧斯提亞大道,建于阿皮亞大道以前,自羅馬至奧斯提亞港。
此外,還有一條并非起于羅馬的單號國道,便是國道9 號線。
國道9號線——艾米利亞大道,建于公元前187 年,自里米尼至皮亞琴察。
將兩千年前的羅馬大道稍加改造,在幾乎一樣的路線上鋪上瀝青,就成了意大利的國道。這樣,意大利將古羅馬的大道加以改造而變成的國道從數(shù)量上來看,也比高速公路這一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占有優(yōu)勢。這種現(xiàn)狀并不是因為現(xiàn)代意大利人懶惰,而是因為古羅馬人修建的道路技術精湛,使其能夠經(jīng)得起兩千年的滄桑歲月。
羅馬的第一條水道
由于羅馬并不缺水,因此自公元前753 年建國起,至公元前312年為止長達440年的漫長歲月中,羅馬與古代的其他民族一樣,也是飲用泉水、井水、溪水。這種情況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提出修建水道的人就是修建了阿皮亞大道的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也許他認為,水僅僅依賴于自然是不夠的,建立人工的穩(wěn)定供應系統(tǒng)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程。與阿皮亞大道一樣,公元前312年開工的羅馬最早的水道被命名為“阿皮亞水道”。
在道路和水道這兩大基礎設施工程開工的公元前312年,羅馬國家剛剛開始征服意大利半島中部。正如還沒有汽車,就修通了一條寬闊的機動車道;房子沒有浴室,卻先建好了自來水管道一樣。盡管如此,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汽車,而且能夠每天洗澡,所以,所謂基礎設施,也許并不是因為有需要才去做,而應該是為了創(chuàng)造需求而去做。
公元前312年對于羅馬這個國家來說,是“基礎設施元年”。這是因為阿皮亞大道成為后來所有羅馬大道的樣板,同樣,阿皮亞水道也成為后來所有羅馬水道的樣板。
地下的水道要挖地下通道,讓水從通道中通過。地上的水道則要修建旱橋或者高架橋,讓水從上面通過。與此后的羅馬水道相比,阿皮亞水道的地下和地上的比例也高達158:1,通過地下的距離遠比地上要長。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為了防止遭到敵人的破壞。在建造羅馬最早的水道的時候,最多只有周邊二三十公里是比較安全的。
由于是從路途遙遠的山中引來的水,所以建設水道的目的,當然是穩(wěn)定、隨時隨地向市民提供優(yōu)質(zhì)的水。阿皮亞水道的水源是羅馬東部山地涌出的泉水。
確定水源之后,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把水從水源引到城市,如果是道路,只要把路修得盡量平坦,人和車就會自己在上面行走。但是水與之不同,它自己不會流動。羅馬人似乎還不知道地球有引力,但是懂得水往低處流的道理。
而且在沒有消毒劑的時代,他們想出的保持水質(zhì)清潔的方法就是讓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所謂的“流水不腐”。
古羅馬地下水道的建筑遺構(gòu)并不是誰都能夠看到的,但是建在地面上的高聳入云的高架引水橋,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羅馬人興建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工程并非為了炫耀權力和財力,而是出于實際的需要。羅馬的工程師們了解利用水下落的力量把水壓上去的虹吸原理,甚至懂得它的機械化,但是他們并沒有把機械化應用到水道上。當時,一些街道作坊已經(jīng)在應用虹吸原理,但是水道工程的規(guī)模與之截然不同。因此,如果運送大量水的水道也運用虹吸原理,就只有把水引到高處,將水落下的力量變成水的推力。然而,“對方”不是一個小小的村落,而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必須推動極大的水量。而且,羅馬人把水先放在蓄水池中,然后再輸送到城市,所以城市內(nèi)外的水道必須建成高架橋。
這種蓄水池所發(fā)揮的功能,首先在于貯存從水源地引來的水,并使雜質(zhì)沉淀,再把水供應到市內(nèi)。
據(jù)古羅馬時期的資料記載,阿皮亞水道的水質(zhì)相當好,因為它不是取自地表的泉水,而是往下挖16米深,把流進泉眼之前的地下水引到地下的坑道內(nèi)。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人員的推算,每天的送水量為7.3萬立方米,作為給羅馬市內(nèi)的供水量是否足夠,不得而知,但至少古羅馬建造了穩(wěn)定持續(xù)地供應人類用水的一個“里程碑”。而且,羅馬人是一個喜歡有多個選擇的民族,并不單純地依賴于水道。即使在阿皮亞水道建成之后,他們也沒有拋棄以往一直使用的利用雨水的方法。
羅馬市內(nèi)的民宅,無論是獨棟住宅還是一棟多戶的住宅,屋頂都不是朝向房子的外側(cè),而是朝向房子的內(nèi)側(cè)傾斜。這是因為,雨水沿著屋頂流下來,通過導水管貯存到地下的蓄水池,可以供日常使用。羅馬與意大利北部相比,雨水稀少,而正是因為雨水少,所以他們才想出了利用雨水的方法。這種利用雨水的方法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優(yōu)點,那就是,不需要到戶外舀水。由于有這個優(yōu)點,即使在修建了水道,可以穩(wěn)定供應清澈的生活用水之后,羅馬人也繼續(xù)利用雨水。這是因為,這些雨水足可用于打掃、洗滌,以及澆灌種在庭院里的花草,用于沖水式廁所。另外,把水道的水引到自己家里,需要繳納水費,這可能也是他們熱衷于使用雨水的一個原因。
即使從它們讓羅馬人懂得了擁有多種選擇的好處這個意義來說,阿皮亞大道和阿皮亞水道的建造也是羅馬值得永載史冊的兩項偉大工程。意大利歷史學家馬基雅弗利說過:“民眾即使對于抽象的事情會判斷錯誤,如果示之以具體的形式,他們也會具有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而阿庇烏斯通過修建道路和水道,證明了這一觀點。阿庇烏斯能夠推動如此偉大的工程,是因為他身居財務官的職位。而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職位是通過市民集會選舉而選拔任命的。
希臘人把道路、上水道和下水道列為羅馬人的三大獨創(chuàng),而這三者都不僅僅要建設,而且只有不斷地發(fā)揮作用才有意義。正是因為這些基礎設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才令世人感嘆。
那么,在以“水流不息”為水道基礎的古羅馬時期沒有水龍頭嗎?水龍頭恰恰是存在的,而且原理與現(xiàn)代的水龍頭完全一樣?,F(xiàn)代研究人員復制了一個與從龐貝出土的水龍頭一樣的東西,并作了實驗,據(jù)說它的水平完全可以起到水龍頭的作用。但是羅馬人只有在維修和進行其他施工需要臨時阻止水流的時候,才使用這種水龍頭。這是因為羅馬水道的基本特點就是“水流不息”。也正因為如此,羅馬人才能夠喝到?jīng)]有消毒劑味道的水。
水道的終結(jié)
公元538年,羅馬水道內(nèi)的水終于停止了流動。在這一年,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的將軍貝利撒留開始抗擊日漸頻繁的入侵。
指揮防御的將軍獲得了一個情報:到了夜里,看見水道坑道的對面有燈光在閃爍。羅馬市區(qū)依靠公元3世紀奧古斯都大帝修建的城墻來防御,但水道橋跨過這道城墻進入市區(qū)。貝利撒留為了防止蠻族通過水道坑道攻入羅馬城內(nèi),下令封鎖了進入羅馬的所有水道的水源地取水口,同時在水道橋進入市區(qū)的地方用磚頭和水泥封鎖了坑道。羅馬水道就此成為歷史。
由于此后蠻族仍然不斷入侵,因此沒有人試圖把封鎖的水道恢復原狀。當時,羅馬的人口已經(jīng)減少到3萬人,已經(jīng)不需要為百萬人口的城市建造的11條水道了。與之相比,有可能沿著水道橋入侵的蠻族更加可怕。中世紀的羅馬的確黑暗。羅馬大道不再有人維護,結(jié)果路面開始變得坑洼不平、塵土飛揚、雜草叢生,逐漸被廢棄了。而羅馬水道則是短期內(nèi)就廢棄了。只要國家沒有強烈的意志和能力維護,無論建得多好的基礎設施,也唯有死路一條。
摘編自《羅馬人的故事10》 中信出版社
圖:
今天的阿皮亞大道。
共和國時期意大利的羅馬大道。
左頁圖:羅馬大道的基本構(gòu)造。
下圖:羅馬大道截面圖。
左圖:嘉德水道橋是古羅馬高盧時代的建筑,它位于法國南部的尼姆市附近,近50米高,長275米,用6噸重的巨石建成,上下分3層,每層都有數(shù)目不等的圓形橋拱。水在橋的頂層通過,下層供人通行。1985年,嘉德水道橋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登上歐元的紙幣,名列法國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十大景點之一。
右圖:古羅馬水道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