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中,犯罪成立須依次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不一定違法,違法的行為不一定有責。責任阻卻事由是指雖然有違法行為,且侵害了法益,但因為有免責事由的存在而不承擔刑事責任。
關鍵詞:責任阻卻;理論構成;特點
一、責任阻卻事由的概念
責任阻卻事由即阻礙責任成立的事由。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責任是犯罪成立的必備條件之一,某一行為即使具備了構成要件的該當性和違法性,但如果存在責任阻卻事由,仍不能構成犯罪。責任阻卻事由從狹義上說,指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從廣義上說,指無責任能力和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故意或者過失。
二、 責任阻卻事由的根據(jù)
責任的基礎,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的人,具有接受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卻不接受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其一,要對行為主體進行法的譴責,就要求行為主體能夠認識其行為的內(nèi)容、社會意義與危害結果,并能夠控制自己不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其二,在行為主體認識到或者可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刑法禁止的行為時,就應當產(chǎn)生反對動機,實施刑法所允許的行為。其三,只有在行為主體客觀上可以實施法律所允許的行為,卻不實施法律所允許的行為時,才能對行為主體進行非難。
在通常情況下,達到法定年齡的行為主體都具有責任能力,而且一般都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與期待可能性。所以,一方面,在討論故意、過失以及目的與動機時,基本上是以行為人具有責任能力、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與期待可能性為前提的。另一方面,沒有將責任能力、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與期待可能性作為故意、過失的要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也會有特殊的情況,例如行為人雖然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卻不能辨認行為行為的社會意義與危害后果,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或者合理的以為是按照刑法的要求實施的,而且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違反刑法;或者行為人雖然預見到了結果的發(fā)生,卻不可能實施其他合法行為。
三、 責任阻卻事由的理論構成
根據(jù)上文所述,缺乏責任能力、缺乏違法認識的可能性與缺乏期待可能性,就成為責任阻卻事由。
首先,責任能力是責任的首要因素。 行為人不具備有責地實施行為的能力時,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進行責任非難所要求的行為人的能力,就是責任能力。責任能力雖是作為非難可能性的前提,但責任能力同時是能夠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是非善惡,以及基于這種認識所實施行為的依據(jù)。這并不意味著無責任能力與無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相混同,因為無責任能力是欠缺辨認控制能力所致,而無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則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據(jù)此,無責任能力顯然是責任阻卻事由。
其次,違法認識的可能性,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時,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違法認識的可能性,是故意與過失之外的獨立的責任要素,而且是故意犯與過失犯都必須具備的責任要素。一方面,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時,才能產(chǎn)生反對動機,對行為人而言才具有他行為可能性,法律才能要求他放棄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進而才具有非難可能性;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被法律禁止的人,不能產(chǎn)生反對動機,不能從法律上要求他放棄該行為,因而不能追究其責任。另一方面,刑法具有不完整性,侵犯法醫(yī)的行為并不一定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因此,即使在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某種法益,但合理的相信自己的行為并不被刑法所禁止時,也不具有非難可能性。所以,缺乏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意味著沒有責任,所以也成為違法阻卻事由。
最后,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jù)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適法行為。站在法益保護的立場,根據(jù)行為人當時的身體的、心理的條件以及隨附情況,通過與具有行為人特性的其他多數(shù)人的比較,判斷能否期待行為的當時的行為人通過發(fā)揮其能力而不實施違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行為,就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
四、 責任阻卻事由的特點
責任阻卻事由作為構成犯罪卻不承擔實然責任的事由,其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從行為本身來看,它已經(jīng)符合了基本的犯罪構成。只有行為符合法定的犯罪構成才能形成犯罪的可能性,才可以實施對犯罪行為的否定評價,使行為具有當罰性,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從而產(chǎn)生犯罪的責任。
第二,從阻卻事由與犯罪行為的關聯(lián)來看,二者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與犯罪行為本身有關聯(lián)的事由,應視其為犯罪構成要件或組成要素,用以判斷犯罪能否成立。如果這些事由與犯罪行為沒有直接關系或者是犯罪的事后情況,它們就不能左右犯罪成立,只是判斷當罰性的依據(jù)。責任阻卻事由一般情況下就是一些既定的認識和事實,和犯罪行為本身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
第三,從阻卻事由的后果來看,它的直接效果在于阻卻現(xiàn)實刑事責任的承擔。由于這些事由的存在或介入,阻斷了刑事責任由應然向實然的轉化鏈條,也即行為人僅承擔了觀念上的刑事責任,而不能進行刑事責任的現(xiàn)實發(fā)難,行為人在法律上不承擔刑罰或者其他非刑罰制裁措施。
第四,從阻卻事由的存在方式來看,它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須已經(jīng)由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進行規(guī)定或有所體現(xiàn)。現(xiàn)實刑事責任阻卻事由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是否意識到存在著這些阻卻事由,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它們的介入,并且這些阻卻事由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均所規(guī)定或體現(xiàn),內(nèi)容特定,行為人即不再承擔現(xiàn)實刑事責任。這也是對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的限制。(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趙秉志,趙輝.現(xiàn)實刑事責任阻卻事由探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0(5).
[2]李玉嬌.責任阻卻根據(jù)探討[D].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