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對于常人來說,活到這把年紀已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但對于手握實權、坐擁天下的慈禧老佛爺來說,年齡恰恰是她最大的遺憾。在大清國風雨飄搖之際,也許是已經(jīng)預感到將來的時日無多,慈禧太后愈發(fā)希望能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壽辰。
1904年,清宮。
傍晚時分,夕陽斜照,慈禧在下人的攙扶下觀看各地送來的慶賀她七十壽辰的禮品。
看著眼前各地官員進貢來的各色金玉古玩、綾羅綢緞,忽然就有些意興闌珊,也不過如此罷了!慈禧太后緩緩向前挪動著腳步,微微側(cè)首,走馬觀花地看過這些壽禮,臉上笑意淺淡。忽然,只覺眼前一亮,慈禧太后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定了定神,仔細端詳眼前的這幅繡品。只見何仙姑手持荷花,面容安詳柔婉,藍采和手提花籃神采奕奕……最妙得是繡品上的神仙不僅形態(tài)逼真,更似有流光在身上緩緩流轉(zhuǎn)變換,在深秋傍晚并不甚明亮的光線中,竟似活的一般。好一副栩栩如生的《八仙上壽圖》!慈禧太后心中一動,她微微轉(zhuǎn)頭,問身邊的人,莫不是我眼花,怎覺畫中神仙在動?而身邊眾人見到老佛爺如此情形,紛紛附和:是真的在動,活了,活了!
太后大喜,傳旨曰:“著沈氏進覲,一體賜宴?!辈⑹謺案!薄皦邸倍仲n予沈云芝夫婦,沈云芝得其“壽”字,故更名沈壽,以示榮寵。
沈壽的“仿真繡”亦稱“沈繡”從此流傳于世。1910年,沈壽的繡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在意大利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后清政將之府作為國禮贈送意大禮。1915年沈壽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一等大獎。沈繡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光榮綻放。
1914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chuàng)辦女紅傳習所,沈壽任所長兼教習。
1992年,為紀念沈壽,在女工傳習所舊址上建成沈壽藝術館,當時南通著名的藝術家、收藏家卜元出任館長。
2008年,沈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錄。
2009年,南通沈壽藝術館制作國禮《奧巴馬總統(tǒng)合家歡》。奧巴馬總統(tǒng)在驚嘆之余,對中國古老而傳統(tǒng)的刺繡藝術贊嘆不已。
2013年,南通沈壽藝術館制作國禮《普京總統(tǒng)肖像》。普京總統(tǒng)笑逐顏開,并將自己當天所戴的紅色領帶放在繡像的領帶旁與之對比,竟是分毫不差。
從此,沈繡藝術重新被世界矚目。
孤勇
相對于“沈繡”這個有著歷史與時代光環(huán)的詞語來說,“卜元”這兩個字似乎稍顯黯淡。就像種花之人永遠都不會如鮮花一般嬌艷明媚、聲名遠播。藝術二字的存在很多時候就是屬于小眾的,它無法流行風靡,卻永遠需要傳承與發(fā)揚,然后在歷史的某個瞬間閃耀或者在某個時代式微。
所以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在很多時候往往是寂寞而清冷的,似在一條不被眾人看見的道路上踽踽獨行,那是一種不自覺的、熱熱鬧鬧的寂寞冷清。
五十多歲的卜元,斯文儒雅,言行中透出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風骨。他早年曾跟隨著名的國畫大師學習繪畫,受父親的影響,酷愛收藏和鑒賞藝術品,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1995年時,曾在南通舉辦過一次個人藏品展,被稱為是“南通的第二博物館”。如果沒有與沈繡的相遇,也許卜元依然是那個逍遙的收藏家。但有些東西似乎是緣分使然,因為和沈粹縝老人的相識,因為卜元的義氣承諾,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沈粹縝老人是沈壽的侄女,曾幫助姑姑沈壽教習仿真繡。她曾經(jīng)來到南通參加沈壽的誕辰紀念活動,并由此結識了負責籌備工作的卜元,之后來往不斷,成為了彼此的忘年交。沈老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沈壽藝術館”,使得仿真繡這門手藝能一直傳承下去。曾致信南通市委和江蘇省省領導表達自己的愿望,在獲準建立沈壽藝術館之后,卜元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一直幫忙進行籌備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尋找當初研究所的老藝人、搜集展品……沈壽藝術館成立后,沈老太太一力推薦這個年輕人做館長。
沈老叮囑兒子鄒家華(上世紀90年代初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卜元:“鄒家的事我就不管了,但沈家這件事,沈壽藝術館你倆一定要辦好?!彼謱Σ吩f:“你會繪畫,又懂收藏,更懂沈壽,把沈壽藝術館交給你辦我放心?!?在她看來,這個年輕人是真正理解并傳承那些“老玩意兒”的不二人選。面對沈老太太的殷殷囑托,卜元無法拒絕:“您放心,我一定辦好!”
承諾之初就知道自己選擇了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但,事實遠比想象中更加艱難。
剛開始的時候,藝術館入不敷出,青黃不接,老藝人們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卜元有時需要自己掏腰包才能給工人開得出來工資。九十年代,舊城改造時,藝術館附屬的兩棟房屋被以危房改造的名義拆毀。奔波、阻攔無果,卜元看著昔日的老房子在眼前轟然倒塌,心中百味雜陳,沈繡的價值、歷史的價值、藝術的價值,還是沒有人看得到。
時代對傳統(tǒng)造成的沖擊力是無可估量的,也是個人的力量難以去彌補和阻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讓人倍感蒼涼的孤勇,卜元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奔波于縣、省領導的辦公地點,作為一個平頭老百姓,久等未果之后只好越級給人大常委副委員長鄒家華寫信……
在卜元的苦心經(jīng)營之下,沈壽藝術館終究是一點一點恢復了生機與活力。沈壽藝術館陸陸續(xù)續(xù)接待了數(shù)位當代政要,不斷講解、宣傳沈繡文化,同時也多次去往各地進行交流展覽,卜元還和工作人員帶著優(yōu)秀的沈繡作品去往日本、韓國、德國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展覽沈繡作品。于是,沈繡,這種極富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重新獲得世界的認可與矚目。
繡品中的文化貴族
沈繡是南通唯一的宮廷繡。在古代,能夠送進宮里御用的東西,都是民間藝術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珍品。沈繡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仿真,而它之所以能夠在平面中呈現(xiàn)出一種仿真效果是因為它學習了油畫藝術中的用光用色,以針法的變化來表現(xiàn)光的流轉(zhuǎn)與變換,從而產(chǎn)生一種逼真甚至立體的效果,甚至能夠媲美油畫與攝影。這也是沈繡對于中國古代的刺繡藝術在技法上的最大貢獻。
沈繡與其他蘇繡的不同之處還在于,沈繡是繡品中少有的文化貴族。在卜元看來,其實四大名繡各有其特點,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但是若與沈繡相比,終究還是少了那么一些韻味。制作繡品的繡女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小學或者初中畢業(yè)之后就輟學從事刺繡行業(yè),這在當?shù)厣踔列纬闪艘环N傳統(tǒng),但實際上卻大大影響了繡品文化內(nèi)涵的精神神韻。其實當相似的藝術都已經(jīng)達到一種非常優(yōu)秀的狀態(tài)的時候,只用肉眼往往難以辨別其中的差別,而這一點肉眼看不到的神韻之差往往是至關重要的。而沈繡在這一點上頗為與眾不同,南通自古就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文化氛圍濃厚,這也使得沈繡文化的從業(yè)者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使得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靈秀之氣。
沈繡所用的繡線為天然蠶絲染練而成,絲縷柔滑,色澤儒雅明艷,根據(jù)作品的細膩程度,一根單色絲線甚至能被劈成三四十縷之多,遠遠細過我們的人類的發(fā)絲。例如《普京總統(tǒng)肖像》中,僅普京總統(tǒng)的黑色眼珠部分就是用20多種不同的色線繡制而成的,繁復細膩可見一斑。絲線雖韌,但也嬌嫩,毛糙的絲線非常影響繡品的圖像效果,所以繡女們亦是非常珍視自己的雙手,在古代,最專業(yè)繡女的雙手只用來刺繡,就是要確保不使皮膚變粗糙,否則就會影響絲線的柔潤度,從而使繡品效果打折。沈繡能呈現(xiàn)出一種仿真的效果,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對光的運用和獨特的繡法,它以絲線的自然光澤結合不同的針法來表現(xiàn)物象本身光澤的明暗對比,從而使得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類似油畫與攝影作品的質(zhì)感,效果逼真。
然而,沈繡并不僅僅是一種繁復的刺繡技法。在多年的研究中,卜元越來越發(fā)現(xiàn)沈繡藝術的獨特之處,自己當初的選擇沒有錯,這條路雖然崎嶇、艱難,但也使自己窺見了另一個藝術天堂。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沈繡就是針線活兒而已,稱之為藝術則太過。但是二十多年的研究使得卜元真切的感受到,絕對不是這樣的,沈繡確實是一門當之無愧的藝術,更是一種深沉的文化——母親文化。沈繡在制作過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心靜如水也不為過,心有雜念,針下便生瑕疵,作品往往毀于一旦。沈繡的偉大之處正是它所要求并傳達的那種細膩而深沉的呵護,讓你的心沉靜下來,沉浸在某種莫名的感動情緒之中,好似靈魂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撫慰與呵護。而無論身處什么樣的時代,無論是怎樣的年齡,人類的精神世界都需要這種來自于母親的撫慰與呵護。
這正是沈繡的獨特魅力所在。
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當年參觀沈壽藝術館的時候就深深被沈繡藝術所吸引,別人幾十分鐘就能看完的東西,他足足看了有兩個小時,并和卜元聊了很久,最后忍不住贊嘆,沈繡真正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繡中繡”,是刺繡藝術中的珍品。
其實沈繡的文化底蘊是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打下的基礎。雖然創(chuàng)立沈繡的沈壽只是一個清代的閨閣女子,卻不是普通意義上無知無識的庸常女子。沈壽天資聰穎,勤學好問,其父好收藏,亦是有名的古董商人,因為家中有大量的古籍字畫,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她的繡品在當時就非常與眾不同。后與出身于書香世家的余覺成婚,婚后二人繡畫相輔,共同研究學習,終使得沈繡成為當時獨一無二的繡品。由此可見,沈繡最初的成功創(chuàng)立亦是有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底蘊做基礎的,它從來都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刺繡技法。
卜元嘆道,在古代,真正能夠繡技超群的往往是那些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這與她們的經(jīng)濟狀況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們的修養(yǎng)與文化更能理解和賦予繡品以底蘊和靈魂。與此同理,現(xiàn)在我們需要的也是有文化有知識的繡女。在培養(yǎng)新人繡女時,卜元往往要講八個字:繡德、繡心、繡理、繡法,要求繡女們邊讀書學習便刺繡,技術要以文化為底蘊才會有靈魂,也才能走得長遠。
前路漫漫
沈繡成為國禮,在中華大地甚至世界的范圍內(nèi)重新引起矚目,卜館長有些欣喜,但是這種欣喜似乎并沒有沉進心中,他嘆道:“應該也只是一陣子的熱度吧……”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也許沈繡和國禮兩個字會在人們的腦海中會留下那么一些印象,但是沈繡究竟是怎樣一個東西,人們終究是不得而知的,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愿意去研究這這問題。
卜元本是繪畫出身,后來一直在做收藏,我提及這件事情問到,現(xiàn)在是否還在工作之余做一些收藏,他笑著說,那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都有二十多年了吧,那時候他們和馬未都是同一批開始做收藏的,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的所有已經(jīng)投給了沈繡,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收藏了。實際上,自己早年收藏的一些藏品,甚至現(xiàn)在正在逐漸變賣,因為沈繡的維護與發(fā)展實際上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國家和政府在這方面的支持其實并不足夠……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只是想,年輕時自己一件一件收藏起來的心頭愛物,現(xiàn)在卻要賣出,滋味想必不會好受,但是他既然這樣做了,終究是覺得沈繡值得自己如此付出。
也許對于卜元來說,保護沈繡真就是一條不歸路。當初的當初,自己因為興趣愛好而學繪畫搞收藏,這么多年過去了,憑著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與天分,未必不會成為收藏界的另一個馬未都。但是他的人生終究是遇上了沈繡,自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于是,沒有掌聲,少見榮耀,只有堅持。
沈繡的傳承與發(fā)揚,始終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F(xiàn)在的年輕人也有不少是被沈繡所吸引慕名而來的,但是大多數(shù)人對沈繡的認識卻不夠,他們喜歡沈繡卻不愛沈繡,從沒想過要終身從事沈繡事業(yè)。但是沈繡終究是一門文化,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接觸永遠都理解不了它真正的內(nèi)涵,卜元需要的是真正能夠沉下心來喜愛沈繡、研究沈繡、準備終身從事沈繡事業(yè)的人。
伴著卜元館長的惋惜與感嘆,我沒有多說什么,但卻更理解了沈繡傳承的不易。作為年輕人,我理解那些孩子喜歡沈繡卻不愿終身從事沈繡的心情,在這個光鮮亮麗的社會中,很少會有人愿意從事那樣一種沉寂如水的職業(yè),看不到美好的前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甚至拿不到合意的薪水,它無上的價值帶來的只是無比沉重的責任。它所擁有的榮譽與價值是屬于整個民族的,但現(xiàn)實是,傳承與發(fā)揚它的責任卻壓在了寥寥可數(shù)的幾個人的身上,只是若沒有強大的后力支持,只憑幾個人的力量苦苦支撐與傳承,終歸是日薄西山。
不是每個人都有卜元那樣的孤勇與魄力。
黃霑詞曰:與有情人做快樂事,不問是緣是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亦是如此,不去在意究竟是緣還是劫,只要相遇便好。卜元與沈繡或許便是如此,沈繡是光環(huán)繚繞的藝術與文化,然而它帶給自己的是什么?卜元已經(jīng)不想去深究了,如果這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那么自己甘之如飴,希望最終有一日能夠成就彼此。但如果這是自己人生的一道劫數(shù),奔波半世也無法讓沈繡藝術重放光彩,那么就窮盡自己所有的力量送沈繡多走一程吧,只愿它終有一天能遇到屬于自己的時代。
馬云曾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這句話適用于每一個跋涉在路上的人,我想,或許也適用于正在承受著時代之殤的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藝術的式微在某種意義上是時代進步的代價,也是科技文明在給我們帶來便利與發(fā)展的的同時在我們身上留下的難以愈合的傷痕。也許只有當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跟上時代的腳步,在新的環(huán)境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fā)展之路時,它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于是,當沈繡作為國禮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時候,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感受到,這一天已經(jīng)不遠了。雖只是初現(xiàn)鋒芒,但卻讓我們嗅到了那一縷久違的叫做“復蘇”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