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N是一家奔忙在中英之間的機構,最有名頭的業(yè)界實力表現(xiàn)是《中國好聲音》的版權引進方。核心團隊因此數(shù)次登臨時尚雜志,眾多的電視機構圍繞在IPCN的周遭,希望可以覓得進口的收視利器。
近一年間,IPCN與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將一個在英國發(fā)育健全的體育慈善項目Sports Relief移植到中國來。一年前為了倫敦奧運會拍攝《倫敦行動》節(jié)目時,我們曾體會過這個項目。主持人小邵在北京報名,在倫敦參加慈善奔跑。那可是一個遍布英倫的集體奔跑,英國首相卡梅倫與家人一道參賽。我們曾經(jīng)暢想,日后Sports Relief果真落地中國的話,不知總理是否也會與民同跑。
當下中國,把體育與慈善、公益恰當?shù)厝诤显谝黄?,并不容易。Sports Relief的慈善公益目標很明確,大多資助貧困非洲。BBC會不遺余力地用自己的平臺向英國公眾說明公益目標,在Sports Relief最后沖刺的日子里,聘請各路明星接聽觀眾的捐款熱線,在他們那里非洲人民的疾苦靠社會關切。而我們以非洲公益為號召,部分國民可能會沉默以對。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我們與英國在體育慈善公益方面尚不能同日而語,要有耐心等待我們自己自然生長,一點一滴,自有所成。
一群萬科跑者近日跑在了波士頓的街頭,中國最大的房地產(chǎn)商成為了美國知名馬拉松賽的贊助商。無論其背后有何商業(yè)訴求,推廣跑步這一健康生活方式還值得贊許的。據(jù)說,萬科有意今年在國內搞兩次大規(guī)模的慈善跑活動,每一次的善款目標是1000萬元。讓我感興趣的是,慈善跑如何運作,是相熟企業(yè)捧場捐贈,還是個人善舉匯聚成流,亦或是兩者兼具。說服微小的個體默默相助在我看來是最難做到的,而未來最有支撐力的社會活力似乎也源自于此。恰逢倫敦馬拉松賽如約而至,讓我們再花些功夫觀察微小個案,感受微小的力量。
去年倫敦馬拉松賽,有一悲劇上演,30歲的女跑者出發(fā)不久猝死。賽前,這位來自萊切斯特郡的跑者許下心愿要在4小時內跑完全程,進而達成自己為撒馬利坦教會募集數(shù)千英鎊善款的目標。倫敦人紛紛來到女跑者倒下的地點獻上花朵,第二天開始針對于此的慈善募捐拉開序幕。今年倫敦馬拉松賽前,女跑者的家屬向公眾報告,善款已達百萬英鎊,在一個名為JustGiving的慈善頒獎活動中,逝去的女跑者榮膺“最知名募捐者”獎項,這是生命的代價,也拜眾人成就。此前有傳聞,相關機構曾經(jīng)在逝去女跑者的水壺中檢驗出有某種興奮劑的成分,但人們不忍心再去強化這一細節(jié),斯人已去,善行才是根本。
我們再看一個小故事。盧頓是座英國小城,有位45歲的全職媽媽名叫娜塔莉,平時她在家全心照料患有自閉癥的13歲兒子,幾乎不能邁出家門一步。關于自閉癥“孤獨的星星”的比喻想必大家都曾聞聽過,家中有了這樣一顆“星星”,生活就將徹底被改變。英國自閉癥患者協(xié)會利用倫敦馬拉松賽的平臺發(fā)起了慈善募捐活動,娜塔莉響應號召,希望自己可以奔跑在倫敦的街頭,貢獻綿薄之力。娜塔莉并非是天生愛跑步之人,為了愛子以及其他“星星”的未來,她要慢慢地跑起來,經(jīng)受每日的訓練。“孤獨的星星”們病癥各有不同,娜塔莉的兒子對很多聲音都非常敏感,哪怕是雨打窗欞的聲音,哪怕是爸爸發(fā)動汽車的馬達聲,都會讓他狂亂不安,因此孩子無法融入常態(tài)社會之中。即使是訓練,娜塔莉也不敢離開家門一步,她在自家院子里22米的甬道上來回奔跑,那份枯燥可想而知,即使如此,每天她都堅持幾英里的訓練。
經(jīng)過幾個月的特殊訓練,娜塔莉自我感覺良好,比賽那天,爸爸在家看護兒子,媽媽要為“星星們”去奔跑。在近4萬人的參賽者之中,娜塔莉不會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但我們知道有無數(shù)這樣微小的力量在匯聚。
如果娜塔莉的奔跑淡如菊,那么倫敦馬拉松賽的cosplay則猶如濃艷鮮花之綻放。倫敦馬拉松比賽每年都會有一群打扮古怪的選手們參加,他們中不少是為了慈善事業(yè)奔跑。今年大家在將目光投注于cosplay時,別忘了追尋一位身背沖浪板奔跑的52歲漢子保羅。保羅是一項社會公益項目Wave Project的志愿者,這個項目希望通過鼓勵年輕人參與沖浪運動以解決心理問題,增強自信和自律。Wave Project現(xiàn)在還是個很弱小的項目,需要贏得公眾關注和資助,保羅自告奮勇用身背沖浪板的方式在人海之中做了個活廣告。
這些微小的故事極易從眼前逝去,但人也都無比真實,發(fā)自內心。為愛,為健康,匯聚一起奔跑,就是一個正常溫暖的世界了。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