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一直被古代文人成為“四君子” ,也是文人士大夫和畫家們重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比如說鄭板橋,他畫的竹子最有名氣,偶爾也畫一些蘭草菊花。唯獨很少畫梅花,傳承下來的有關梅花的作品,只有一幅《梅竹雙清圖》。他為什么不畫梅花呢?原來這里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定居揚州之前,鄭板橋曾經(jīng)在蘇州停留了三年時間。因為早已無意再涉足官場,他便在蘇州城里的一條小巷中開了一間畫室,就靠鬻畫以維持全家的生計。距離鄭板橋的畫室不遠處還有一間畫室,畫室的主人是個落第的秀才,名叫呂子敬,體弱多病,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得十分艱難,不過幸運的是他還能畫得一手好梅花,就靠賣“梅花”支撐全家的開支。呂子敬書生氣十足,曾經(jīng)非常得意地夸耀自己畫的梅花是“遠看花影動,近聞有花香”。次語雖然頗多自賣自夸的成分,但他畫的梅花倒也真的算是不俗,就連鄭板橋看過之后也大為贊許。
畫室開張之后,由于鄭板橋書名畫名早已遠揚,前來求書畫的人非常多。鄭板橋潤例照收,書法或者是花鳥、山水以及竹子之類的畫作都是信手拈來,全在顧客的喜好。不過,有一條規(guī)矩他一直堅持著,那就是他從來不畫梅花,而且總說自己的梅花與呂子敬的相差甚遠,就是真的畫也是班門弄斧,徒留笑柄。即使有人非得要買他畫的梅花,他也會極力稱贊呂子敬的畫梅功夫。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不但嘴里對呂子敬推崇備至,還總是親自領著要梅花圖的顧客到呂子敬那里,把生意介紹給對方,而且還會和顧客一起觀看呂子敬畫梅花。呂子敬畫梅完全遵循寫實的手法,每個花瓣都畫得仔仔細細、活靈活現(xiàn),他筆下的梅花可以說是栩栩如生。鄭板橋總是當著顧客的面高度贊揚呂子敬的梅花,常常一臉欽慕地說:“呂先生畫的梅花,我就是再學上十年八年,也很難畫到這個程度?!?/p>
蘇州城中有一個辭官回家頤養(yǎng)天年的老吏部尚書,不但非常喜歡書畫,鑒賞能力也很強,他對鄭板橋的書法和繪畫都十分推崇,而且不辭辛苦地親自來到鄭板橋的畫室里,出五十兩銀子的高價,讓鄭板橋以“梅花幽谷獨自香”為題畫一幅梅花。鄭板橋十分委婉地推辭說:“老大人,說到畫梅,還是呂子敬先生畫得好。只有他畫的梅花才能值五十兩銀子,我的梅花充其量也就值五兩銀子!”說完之后,鄭板橋親自向老尚書指明呂子敬的畫室地址,又把一筆送上門來的大生意轉(zhuǎn)給了呂子敬。
轉(zhuǎn)眼之間,鄭板橋在蘇州已經(jīng)住了三年的時間,他就要搬家到揚州去了。臨行前,呂子敬頗多感激地前來為他送行。自古而降,文人送別的時候大多都會作文賦詩以驅(qū)遣離愁別緒,而畫家們話別的時候則經(jīng)常會以丹青互贈以寄托友情。分別之際,鄭板橋展紙揮毫,作了一幅畫送給呂子敬,畫面內(nèi)容竟然是梅花。
只見鄭板橋沉著揮筆,筆走側(cè)鋒,由深入淺,畫出了蒼勁有力且?guī)еw白的梅花主干。畫花朵時,用墨濃淡相宜,有輕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點出,等水跡未干時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滲化。這樣畫出來的梅花酣暢淋漓,筆法流動,神采飛揚。再看整個畫面的結(jié)構(gòu),只有三四朵梅花畫得清晰,余者皆似隨意點染,但整幅畫作卻真有“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三五枝”的絕美意境。
呂子敬全神貫注地看完了鄭板橋整個作畫的過程,驚得目瞪口呆,直到鄭板橋把畫作遞到他的手里,他才如夢初醒,雙唇囁嚅半天,最后才極為羞慚地說到:“我原先只道鄭兄真的是于畫梅有所不足,直到今日才知道鄭兄畫梅的技藝是如此高超絕妙,為何不早早教我?”“我只怕呂兄謙讓,再也不肯畫梅花,那么你的收入就會大大減少?!?/p>
鄭板橋十分平靜地回答道,而后便與呂子敬揮手道別。直到鄭板橋與家人消失在遠處,呂子敬才恍然大悟——鄭板橋之所以不肯畫梅花,并不是技藝不精,而是要給自己這個窮秀才留下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