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電學計算題,學生合作協(xié)作自主學習是有效的做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我學生們能獨立或者在交流合作學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分類 交流 電路識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95-01
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電學計算題的教學有了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教師少講,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和實效的做法,教師的講解主要是為學生打開思路,讓學生們自己獨立或者是交流合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把做法和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1 把握教材,聯(lián)系課標,分類精選,目標明確,引導適當,全員參與
對于電學計算題,根據(jù)教材和要求,我把它分為三大類:一是基本內型,兩個電阻的并聯(lián)和串聯(lián),已知三個相對獨立的量,可以求出其余九個量;二是電路的狀態(tài)變化類型,就是至少有一個電阻變了或連接方式變了,這樣兩狀態(tài)就成了兩個電路,通過之間聯(lián)系可以轉化為第一類型;三是電路動態(tài)變化類型。
按影響電路變化的因素可分為: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動引起的、開關通斷引起的、半導體材料變化引起的、電路故障引起的,這是較難的問題了。在每一類型精選二個例題與針對練習題及課外作業(yè),目標是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或者是老師引導下基本弄懂,在學生交流后能獨自做出針對聯(lián)系練習,反思后能順利完成課外作業(yè)。對于學生交流方式可以是單獨講授或者說是組內討論或是懂了的教不懂的,方法自由靈活多變,有時還可以是教師個別輔導。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分層施教的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充分激發(fā)其潛能,教師只是敲敲邊鼓,關注二頭(尖子生,弱差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采用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給予適當?shù)膶W法指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第一,對于第一基本內型,教師不用多說,讓學生合作學習就行。故教學模式為:組內合作—— 全班交流—— 達成共識—— 評價—— 總結—— 反思—— 反饋。學法:合作學習。
例1:電阻R1和R2串聯(lián)在電路中,已知R1=10歐,的R2電壓為2伏,電源電壓為6伏,可以求那些物理量?
對于此題,給出后讓學生們組內合作,找到解決辦法,而后全班交流,一般都能求出幾個量,多個5伏組交流后,基本能得到滿意的結果,達成可以求出9(I1,U1,P1,I2 R2,P2,I,R,P)個量的共識,教師做出適當評價,讓學生們總結反思。
變式題,如果把串聯(lián)改成并聯(lián)呢?可以求出幾個物理量?
一般就按前一模式進行就好,在學生達成可以求出9個物理量之后,讓學生們討論總結,可否歸結為知三求九類型?三個已知量要具備啥條件?(后一問較難,教師要多啟發(fā))要讓學生知道三個量要相對獨立。反思是否還有其他途徑求解?并引導得出方法靈活,一題多解。反饋針對練習的信息,評價后要求獨立完成課后作業(yè)。
第二,對于第二內型題,教師要先講授,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把它轉化為第一類型,這樣就可以求解了。故模式為:引導—— 講授示范—— 組內交流—— 練習鞏固—— 反饋—— 反思(突破口,關鍵,兩態(tài)聯(lián)系)學法:模仿學習,合作學習。
例2:一電阻R1和滑動變阻器串R2聯(lián)在電路中,當滑片P滑到中點時,電流表的讀數(shù)為0.5安,電壓表V2的讀數(shù)為3伏,當滑片P滑到右端點時,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4伏,求:
(1)R2的最大阻值為多少?(2)R1的阻值為多少?(3)電壓表V1的前后兩次讀數(shù)之比是多少?(4)當滑片P滑到右端點時,電路消耗的總電功率為多少?
分析:把兩種狀態(tài)畫成二個等效電路圖,并分析得出R1和電源電壓U是不變量,R2第一次為R2/2,
R2第二次為R2,并可以由第一狀態(tài)求出R2=U2/I2=3/0.5X2=12歐,第二狀態(tài)可以求出I2=4/12=1/3安,以此為橋梁,可以列出兩個方程:
U=0.5(R1+6) (1)
U=1/3(R1+12) (2)
聯(lián)列解之可得解了。
上述必須教師分析講授,板書到此就結束了,下面的工作由學生完成。
例3: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不變,當S、S1閉合,S2斷開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8V,當S、S1、S2都閉合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12V,電流表示為1.5A。求:
(1)電源電壓。
(2)R2的阻值。
分析:此題較簡單,可以讓組內合作完成。教師只對弱差生進行關注就行。
對于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多討論交流,哪怕一些學生不大會,注重合作學習,做針對練習來鞏固體會,教師尤其要掌握反饋信息,適時處理,學生組內反思,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畫等效電路圖是突破口,抓不變量是橋梁,找相等關系是關鍵。而后才能談得上完成作業(yè)的事。
第三,對于第三類電路動態(tài)變化類型,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分類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變化的過程和趨勢,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故教學模式為:引導—— 講授—— 組內交流—— 練習鞏固—— 反饋—— 學法:模仿學習,合作學習。
例4: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瑒幼冏杵鞯幕蛴乙苿訒r,各電表示數(shù)如何變化?
分析:在本題中,電壓表接在滑動變阻器滑片P上時,滑片移動就不能改變電路中的總電阻(電壓表可視為開路),即滑動變阻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變阻器,這樣電路中總電阻不變,故總電流不變;但電壓表測的是與之并聯(lián)部分電阻的電壓,故電壓表示數(shù)變小。
例5: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時,各電表示數(shù)如何變化?
分析:由圖可知,R1R2并聯(lián),則R1R2兩端的電壓不變,即電壓表示數(shù)不變。當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時,R2的阻值變大,根據(jù)I=U/R可知:通過R2的電流變小,即A2示數(shù)變小,又R1不變,通過R1的電流不變,故干路電流變小,即電流表A1的示數(shù)變小。
3 結語
教師不但要分析思路,還要板書推理過程,讓學生從數(shù)學表達式看出結果,并熟悉此推理過程,這樣能使學生思維嚴密,而后做針對練習題,看反饋。對于由其他引起的變化過程,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就行,鼓勵學生,由學生組內合作一般都能完成了。其他較復雜的問題這里就不談了。
參考文獻
[1]石慶豐.電流表與電壓表探究式課堂的設計與實施[J].湖南中學物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