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代女性雖然尚沒有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但整體上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yǎng)。漢代女性受教育內容豐富、受教階層較普遍、學習途徑多樣。女性受到良好教育主要根源于:官方對女性基本素質的提倡、漢代官私教育的普及,以及社會對才學卓著女性的贊賞。漢代女性教育與主流文化聯(lián)系緊密,且深受主流文化影響;過分依賴家庭教育,難以突破家庭教育的局限;與漢代男性教育相比,則處于明顯被忽視的地位。
關鍵詞:教育 女性 漢代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11-01
漢代女性教育的發(fā)展狀況,是當時文化成就的突出內容之一。漢代女性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有著特別值得重視的地位,一般認為漢代開女教之大端,故學界以往對女教思想給予相當重視,并往往將女性教育放在家庭教育中概而論之,少有從文化史的角度對其進行整體、綜合性研究的。本文擬通過對有漢一代女性受教育狀況的全貌瞰視,把握漢代女性教育的特點、影響女性受教育的因素,及其與家庭教育、主流文化的關系,與男性教育的差異??疾鞚h代女性教育問題,不僅于中國古代教育史的探索有益,也有利于認識和理解漢代女性的精神生活。
(1)漢代女性雖然沒有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但部分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并體現(xiàn)出漢代獨有的特征,表現(xiàn)如下:
第一,受教育內容豐富。包括以紡織為主的女工教育、以滲透孝道思想為主的道德教育、教育范圍寬泛的文化教育、掌握琴瑟技藝的音樂素質教育。第二,受教育階層廣泛。與前代相比,漢代女性受教育階層比較廣泛,成長于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女性皆有不同程度的教育。第三,受教育方式多樣。延請女師是漢代貴族家庭女子教育方式之一。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也是漢代多數(shù)女性的受教方式。而通過閱覽書籍獲取知識是漢代女性提高素質的又一重要途徑。書籍無疑是人類保存與傳遞知識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漢代書籍的豐富便利了女性教育。
(2)漢代各階層女性之所以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接觸豐富的知識,與政治政策、教育的發(fā)達,乃至社會的觀念皆有密切聯(lián)系。
漢代官方對女性的道德、女工教育給予積極提倡,強化了民間家庭對女性道德、女工教育的重視。部分士大夫言論與官方思想一致,東漢時期的《白虎通義》代表了官方和儒家對女性婦德教育的標準:“婦人所以有師何?學事人之道也?!睎|漢班昭闡述了婦德對女性的意義:“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笨芍^女性自身對道德文化教育的認同。
漢代教育的普及與發(fā)達是女性受教育的前提與環(huán)境。從漢武帝時期起,儒家經學在漢代取得獨尊地位,漢代官方積極倡導和支持儒學教育,為經學傳授創(chuàng)造條件,以期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因此格外注重學校建設。中央設立太學,地方郡縣設置地方官學,至東漢時期,出現(xiàn)“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官學林立的局面。除官學外,漢代名師授業(yè)的私學亦相當發(fā)達,那些名儒動輒“弟子以千數(shù),著錄且萬人”,故漢代形成持久不衰的明經學儒的社會風尚。因此,漢代以傳播儒學為主的官私教育的興盛、游學風氣的形成,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與條件。
(3)漢代女性教育雖然獲得蓬勃發(fā)展,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與男性教育相比則存在明顯差異,體現(xiàn)了男權社會女性的從屬地位。
漢代女性教育幾乎完全依賴家庭而獲得,難以突破家庭的局限。首先是家庭經濟條件對女性教育的限制,底層平民家庭一般無力負擔。延請教師需要家庭雄厚的經濟基礎。漢代印刷術沒有發(fā)明,造紙術不完善,書籍缺乏,價格昂貴,男性即使出身寒門,也可以出外游學,利用一切教育資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境貧寒的女性無法出門尋師,又缺少可以依賴的家庭經濟條件,故底層女性想通過書籍與教師獲得教育受到諸多限制。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尚可,但也要看其是否重視文化,家庭文化氛圍也影響女性教育。大多女性仰賴父母婆婆的言傳身教,家庭成為女性受教育的必須場所,極大的局限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
漢代女性教育與主流文化聯(lián)系密切,并且受到主流文化的左右。以女性閱讀視域為例,漢初官方力倡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影響到女性的閱讀視域。如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墓的主人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說明西漢初年貴族女性的閱讀范圍深受黃老之學影響,和政府提倡黃老思想有關。儒家經典著作和時人規(guī)訓皆是官方積極提倡宣揚的,屬于主流文化,可見,女性深受主流文化影響。
漢代女性教育與同時代男性教育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如前所述,漢代有規(guī)范的教育機制,男性通過上各個層次的官學和私學,走正規(guī)明經仕進道路,受教育機會比女性多。男性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皆可以借助官方師資與藏書學習。漢代女性則沒有邁出家門求學的可能,家境貧寒的女性缺少經濟條件而可能大多喪失受教育機會。漢代的女性教育,相較于古代雖然受到重視,教育階層下移,接觸的知識比較廣泛,內容豐富,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機會、教育機制和男子相比均有著明顯的差距,整體上仍是被忽視的。
綜上,盡管漢代女性教育有了相當?shù)倪M步,但無法突破家庭限制,并深受主流文化影響,同男子教育相比,則存在明顯的差距。從教育角度看,漢代女性所受教育存在極大局限,反映了女性在社會文化中的附屬地位。
參考文獻
[1](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東漢)崔寔,著.四民月令輯釋[M].繆啟愉,輯釋.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1.
[5](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周天游,輯注.八家后漢書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清)嚴可均,輯.全后漢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宋)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9](明)梅鼎祚.西漢文紀[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晉)常璩,撰.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晉)王嘉,撰.拾遺記[M].(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