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之谷》(1984年)
1984年全日本公映時引起轟動,劇中主角橫跨世界對于生命的追尋、“人與自然”獨特的世界觀及人性價值觀深刻地影響了其后十余年日本動畫的走向。
《天空之城》(1986年)
最童真對抗最殘酷——每個人都有一座自己心中的“天空之城”,主人公帕克背負(fù)了與天斗的使命,“反戰(zhàn)”的標(biāo)簽也第一次正式貼在樂觀的宮崎駿的作品之上。
《龍貓》(1988年)
宮崎駿筆下最成功的角色,從此成為他的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言形象,也是宮崎駿“環(huán)?!敝黝}作品的代表之作。
《魔女宅急便》(1989年)
一首“關(guān)于飛行的挽歌”,自此,宮崎駿電影里的女孩們都不再能飛行,用樸素童真換取長大的勇氣,上映時堪稱萬人空巷。
《紅豬》(1992年)
宮崎駿自傳性電影?!爱?dāng)一個男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經(jīng)成了一只豬?!薄都t豬》之前,宮崎駿的作品均以死為歸宿,之后則在創(chuàng)造生路。
《千與千尋》(2001年)
每個10歲女孩,都從千尋那里看到自己。該片被稱為宮崎駿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獲得第75屆奧斯卡和柏林金熊獎。
《懸崖上的金魚姬》(2008年)
這部以自己兒子和母親為原型的故事里,骨肉情深讓人動容。愛與責(zé)任、海與生命等本源探討,意在“鼓勵人們在這個神經(jīng)衰弱和不安的時代中向前邁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