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接大明湖,東臨省府,壽佛樓后街是濟南老城區(qū)老街巷的典型代表。這條僅有幾百米長的小街,偶或有幾個深宅大院,宛若舊時王謝,雖然早已破敗,但那深黑的門楣,雕刻精細的回廊,總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我在壽佛樓后街住了兩年,深受水之禍害。冬天,水管凍住,用水成了大問題,只好購買純凈水飲用。這還是輕的,關鍵是夏天。
這條街上的房子大都年久失修,且大部分為平房,雨勢一大,屋里便開始漏雨,水滴在地上、床上、桌子上,然后在地板上匯聚成水汪。雨停了,滴水沒有了,屋后街上的水反倒開始沿著墻縫往屋里擠,往往大雨過后一星期,墻角還有積水。就怕連陰雨,雨一下好幾天,我就只好拿了掃帚,站在屋門口往外掃水。掃累了,索性不掃,坐在凳子上看院子里戲水的孩子,縱然雨水肆虐,孩子們的歡快卻是不減的,那些雨水里的泥塊、石塊,都成了他們的好伙伴。
衣服要用特殊的柜子密封起來,要不放上一兩個月再拿出來,就全都生了一層酶,發(fā)出一股惡臭。第一年我沒注意,把冬天的衣服隨便塞在衣柜里,到了冬天拿出來穿,全都變了形狀,索性全扔了,重新?lián)Q了新衣服。第二年,我就把衣服全都封禁密封的箱子,抽掉里面的空氣,真空環(huán)境下的衣服抵擋了潮氣的侵襲。
房子整個兒浸泡在雨水中,讓人無可奈何。最郁悶的卻是房子外面,每當大雨來臨,最怕的就是街上的積水會不會倒灌進屋子。據(jù)街上的老人講,幾十年來,每當有稍大一點兒的雨,街上必定會被淹,水深可達一米。如果是大暴雨,街上的雨水越積越多,會順著每家每戶的大門進入院子,繼而敲你家的房門。
2007年的濟南大暴雨之前,壽佛樓后街也出現(xiàn)了雨水倒灌進住戶的情況,大雨過后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嚴重積水的情況。
每次我會卷起褲腳,一步一挪,從小屋走到大街上,或者從大街走回小屋。那些在積水里趟了一輩子的老頭老太太,他們早已經(jīng)對小街上的任何一處地形了如指掌,清楚哪個地方水深,哪個地方水淺。有的老人到了雨天就不出門了,長期居住在漏雨的小屋里,他們早已患了關節(jié)炎,疼痛讓他們終止了外出,躺在床上發(fā)出輕微的呻吟。
其實不只有壽佛樓后街,老城區(qū)的很多街道,狹窄而又短促,幾十上百年前的建筑,在雨水的浸泡里,越發(fā)灰暗。下水道不僅不會下水,還會變成噴泉,往外噴涌散發(fā)著濁臭氣息的水,更增加了老街的破敗。每當雨水過后,老街會蒙上一層污垢,淤泥和廁所混雜的氣味多日不散,在夏日的陽光里發(fā)酵。
讓人欣慰的是,從去年開始,壽佛樓后街——這條歷經(jīng)“磨難”的小街,被納入老城區(qū)保護規(guī)劃,其面貌必定會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