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家從不是因書寫王侯府邸的金衣玉食而傳世,從梁實秋到沈從文、汪曾祺,從王安憶到殳俏,他們筆下最精彩的南北珍饈、水路雜承的美食記憶更多是油條燒餅、咸鴨蛋、炒米粉等地攤風(fēng)味。
梁實秋:北平的零食小販和青島海鮮
經(jīng)典地攤美食:豆汁兒、油條燒餅、青島海鮮、山東大白菜
最讓梁實秋難忘的北平小攤食物是豆汁。綠豆渣發(fā)酵后煮成稀湯,是為豆汁,淡草綠色而又微黃,味酸而又帶一點霉味,稠稠的,混混的,熱熱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細(xì)絲,加芹菜梗,辣椒絲或末。
其次是“灌腸”。一條條的以芡粉為主所做成的橛子,切成不規(guī)則形的小片,放在平底大油鍋上煎炸,炸得焦焦的,蘸蒜鹽汁吃。據(jù)說那油不是普通油,是作房里從馬肉等熬出來的油,單聞能把人惡心死,但炸出來的灌腸,噴香!
在梁實秋眼中,路邊攤小吃大有講究:螺螄轉(zhuǎn)兒夾麻花兒是一絕,扳開螺螄轉(zhuǎn)兒,夾進(jìn)麻花兒,用手一按,咔吱一聲麻花兒碎了,這一聲響就很有意思,到了臺灣他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有一天梁實秋和齊如山談起,很感慨,嫌此地油條不夠脆,回鍋油條、老油條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
山東的地方小吃也讓梁實秋念念不忘。想他眼中,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蛤、牡蠣、蝦、蟹以及各種魚類應(yīng)有盡有。西施舌不但味鮮,名字也起得妙,不過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觀的部分,專取其潔白細(xì)嫩的一塊小肉,加以烹制,才無負(fù)于其美名,否則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湯氽煮為上,不宜油煎爆炒。
梁實秋評說山東美食:蒲菜是自古以來的美味,詩經(jīng)所說“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蒲的嫩芽極細(xì)致清脆。青島的蒲菜好像特別粗壯,以做羹湯最為爽口。再就是附近濰縣的大蔥,粗壯如甘蔗,細(xì)嫩多汁。切成段段,如甘蔗狀,堆滿大大一盤。
汪曾祺:家鄉(xiāng)路邊攤上的那塊鹵豆干
經(jīng)典地攤美食:咸鴨蛋、鹵豆干、螺螄、蜆子、炒米等
汪曾祺在文章中詳實的介紹過故鄉(xiāng)的美食路攤:
他把板凳支好,長板放平,玻璃匣子排開。這些玻璃匣子里裝的是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長板的一頭擺開“熏燒”?!把瑹背佧u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這種牛肉是五香加鹽煮好,外面染了通紅的紅曲,一大塊一大塊的堆在那里。買多少,現(xiàn)切,放在送過來的盤子里,抓一把青蒜,澆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這個縣里特有的。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里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系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后,倒出來,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豬頭肉則分門別類的賣,拱嘴、耳朵、臉子——臉子有個專門名詞,叫“大肥”。要什么,切什么。
到了上燈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見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還忙著收錢,包油炸的、鹽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時候。一直忙到九點多鐘,在他的兩盞高罩的煤油燈里煤油已經(jīng)點去了一多半,裝熏燒的盤子和裝豌豆的匣子都已經(jīng)見了底的時候,他媳婦給他送飯來了,他才用熱水擦一把臉,吃晚飯。吃完晚飯,總還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攤子,就端了一杯熱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聽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著他的攤子,見有人走來,就起身切一盤,包兩包。他的主顧都是熟人,誰什么時候來,買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數(shù)的。
除了街巷美食,汪曾祺的故鄉(xiāng)高郵最出名的是咸鴨蛋。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xì)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傄饲虚_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