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衣到褲子一水兒的藏藍色、厚重不透氣的粗布、老舊的款式,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眼中工作服的樣子,始終都未曾改變。
在工業(yè)和制造業(yè)領域,幾十年來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從設備到制造工藝更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是與工人形影不離的工作服卻一直都在原地踏步,這不得不說是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非常尷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不過,IT和通信領域的發(fā)展,打破了盤桓在工作服上長期的桎梏。本月中旬,空中客車對外宣布了其在工作服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智能工作服。這一整合了智能終端、藍牙、Wi-Fi等產品的衣服,為生產線上的工人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全新體驗。同時,借助科技的力量,生產制造中的人身安全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將可穿戴技術融入工作服
圖盧茲(Toulouse),一座被稱之為“玫瑰之城”的法國西南部城市,空中客車的工廠就設置于此。2011年,空中客車向中國交付的第一架A380雙層四發(fā)動機超大型遠程寬體客機,就來自于圖盧茲。
多年來,空中客車一直在尋求對生產線的改進。Georages Martinez是空中客車圖盧茲工廠A330總裝線(Final Assembly Line)的質檢主管,他認為,在當今的工業(yè)生產環(huán)境中,工人身邊經常會充斥著油泥、金屬碎屑,而且有時候不得不被擠迫在狹窄的區(qū)域內作業(yè)。“這種工作狀況讓人很不愉快,也沒有安全感?!盙eorages深有感觸地說。
在這一背景下,空中客車推出了名為“Innovation Cell”的項目。智能工作服就是這一項目的成果之一。
空中客車的工作人員Netra Gowda向我們展示了這身看上去頗具時尚色彩的工作服設計原型。智能工作服以深藍色作為主色調,搭配以暗灰色的條紋。在材質上,空中客車與法國紡織工業(yè)組織IFTH(Institut Francais du Textile et de l’Habillement)進行合作,采用了易于活動且舒適透氣的輕便面料,并在膝蓋和肩膀等關節(jié)處加以保護。
如果這個項目就到此為止的話,那么這身工作服還遠遠稱不上智能。為了使其能夠滿足工人的需求,空中客車的工作人員將可穿戴技術(Wearable Technology)的概念引入了工作服之中,為其配置了智能PDA、USB接口、攝像頭、藍牙以及Wi-Fi連接。
可穿戴技術,是指將衣服或者可佩戴附件與計算機以及最新科技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技術。如今,這一技術通常被應用于消費或者娛樂領域。當前大熱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es)就是可穿戴技術的一種體現(xiàn)。
“這身工作服擁有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功能。”空中客車質量運營經理(Quality Operational Manager)Christophe Rives表示,“我們經常工作在密閉空間中,而且受到各種條件制約,所以我們需要安全、高效而且舒適的工作服?!?/p>
打上信息化的烙印
智能工作服是怎么工作的?Netra向我們做出了說明:“A330客機的質檢人員經常會進行一些比較困難的檢視,比如說在檢查油箱時,由于環(huán)境狹窄黑暗,因此工作人員不得不用一只手打著手電進行單手作業(yè),操作起來不順手,效率也很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智能工作服在夾克衫右邊的衣袖腕部嵌入了一組照明燈,通過這一個小改進,工作人員從此可以解放雙手,完全投入工作中。在照明燈旁邊,空中客車還在右腕部嵌入了一枚攝像頭,經由攝像頭拍攝下來的照片和視頻會直接傳送到左手腕部的智能PDA上。智能PDA上設計有USB接口,這就意味著其可以很方便地將數(shù)據導入導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空中客車展示的智能工作服原型上,配置的智能PDA來自中國廠商華為。
為了保護工人不受傷害,空中客車還在智能工作服上配置了一整套安全防范措施。一旦智能PDA感應到人體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移動跡象,其就會控制點亮位于工作服肩部的多彩警示燈,并同時向周圍其他人的PDA發(fā)出警示信息:有人在設定時間內沒有移動,請迅速查看他的狀況。具體的時間間隔長度,工作人員可以自行在PDA上進行設定。
除此之外,這一工作服的組件中還包含了能夠進行背景降噪的藍牙骨傳導耳機,以及可在寒冷情況下進行加熱的設備。不過想要穿戴上這套智能工作服也并不輕松,除了要穿上夾克衫和褲子外,工作人員還需要在腰部夾上小型蓄電池、USB端口、無線網絡連接器、檢測燈等工具和設備。
據悉,這一智能工作服的原型預定會于今年9月提交給空客A330總裝線委員會審批,明年有望投入生產,并裝配給員工。運用成熟之后,空客公司將考慮把智能工作服推廣到其他生產線上。
智能工作服并不遙遠
除了空中客車的智能工作服以外,在工業(yè)和制造業(yè)領域,可穿戴技術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多。
在智能工作服發(fā)布以前,歐盟的可穿戴技術項目wearIT@work,也曾經推出過類似的原型馬甲產品,其主要用于制造、物流、消防、航空等領域現(xiàn)場作業(yè)輔助。
云南北方奧雷德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微型顯示技術的廠商,近年來,其也在從事可穿戴技術的研究。北方奧雷德光電科技應用系統(tǒng)部經理顧國璋介紹說,配合類似于谷歌眼鏡的微型顯示技術,維修工程師現(xiàn)場施工時不用再攜帶大量的圖紙,甚至連電子終端都可以舍棄,所有的機械結構圖可以全部投射到眼鏡上。這樣一來,工程師不僅不再需要攜帶過多物品,甚至都不用再考慮如何擺放圖紙或者電子終端這種瑣碎小事,而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維修工作中。
配合工業(yè)互聯(lián)網的興起,未來,生產線上佩戴了微型顯示器的工作人員,只需要用頭戴的頭盔或者眼鏡“掃一掃”,就可以獲知每個零件的用途、組裝方法,同時相關信息會自動傳送到中央控制臺進行統(tǒng)計。
不過,相比較消費和娛樂,可穿戴技術在工業(yè)領域的應用要復雜得多。在硬件方面,工業(yè)可穿戴設備在抗震、耐高溫、防塵、防水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軟件方面,由于涉及到專業(yè)性,因此在人機交互層面開發(fā)工程師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由于可穿戴技術匯總了包括信息技術、材料學、人機工程學等多種學科,因此針對工業(yè)領域的應用適配往往會“牽一發(fā)動全身”,改造起來并不容易。
“在工業(yè)領域,可穿戴設備不僅是一個產品,也是一個系統(tǒng),需要多個領域同時推進?!鳖檱氨硎?。
盡管做起來并不容易,不過可穿戴技術與工業(yè)應用的距離還是越來越小。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工業(yè)制造的生產方式和流程,也在改變著參與其中的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