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則新聞似乎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就是某高考狀元放棄一名校,重新回爐準備考北大。人有自己的選擇自由,這沒有什么好討論的,重點是在于選擇一所學校對一個人的成長到底影響有多大。我相信這個問題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回答,而且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肯定是上更好的學校會有更好的結果。這種認識是否正確呢?我們把上更好的學校姑且稱之為名校情結。這種名校情結的內心深處認為個人的成長必須依賴于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才能得以實現(xiàn),但是歷史恰恰證明,這種認識并不正確。成長是否達到目標,并不來自于是否接受了名校的教育,而在于自我是否真正在成長。成長的動力在自我,并不在外界。教育的主體是自學,而非完全依賴名師的教誨。這種內心對外部環(huán)境的深度依賴是一種精神不獨立的表現(xiàn),姑且稱之為需要精神拐杖。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想如下幾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
一、學習乃至事業(yè)是否成功與名校無關
從歷史上看,似乎名校出身的人更有競爭力,成功者也比例更大,這似乎有很大的相關性。這里面有幾種歷史原因造成的。
其一,在信息不發(fā)達時期,名校擁有的知識載體更多。在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擁有更多的圖書,擁有更多的學者是學校的重要資源,這些資源都是優(yōu)質的知識載體。身處其中的學生更容易接觸更多的知識而受益。在信息時代今天,信息已經不是某幾個名校所獨有,任何一所學校只要具備一定的資源,都可以共享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圖書和文獻,互聯(lián)網消除了學校資料間的差異,在不久的未來,公開課程將進一步削弱名校擁有的所謂優(yōu)質教學資源優(yōu)勢。因此,如果是為了名校更多的知識載體,在當下已經不是正確的假設。
其二,在人才極度欠缺的時期,名校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在短短30年以前,一個大學生,更別說是名校大學生是社會的稀缺資源,名校畢業(yè)生甚至可以一步登天。機會要比小學校多一些。在今天,大學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大學生,甚至名校畢業(yè)的博士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很好的工作崗位。這不是名校的悲哀,恰恰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一直保持快速而正確,稍有風波,都會掉隊。能夠一路順風上名校的同學,并不都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而是一直很幸運,沒有出差錯的人。但是人的一生要走的路很長,大學以前不出差錯,并不代表這個人是個更健全的人,是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F(xiàn)在的社會機制給更多曾經出差錯的人以更多的機會,這是人性的進步。
其三,名校網羅了更多的高智商人才是名校畢業(yè)生看似更好的本質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名校畢業(yè)生成功比例更大的表象,而把這種功勞歸之于學校,這是不全面的。我相信那些能夠取得成功的名校學生即便在不那么有名的學校里就讀,一樣會成功?;蛘邠Q句話來說,把名校的老師換掉一部分(當然不能換成自己都沒有學明白的老師),并不影響這些學生的成長。在科學界,學術上做的優(yōu)秀的人中間,名校的比例并不是出奇的高,這就能夠說明,如果要在學術上成功,與是否上名校并不完全相關。
其四,名校能夠提升一個心智不成熟的人的自信。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大學之前還是個孩子,不是個心智成熟的人,大多數(shù)人需要外界給他信心和動力。上了名校的學生,骨子里突然就增加了不少的信心,這種盲目的自信有時候也會產生好的效果,至少可以突破一些心理上的自卑障礙,有些不敢想的事情敢于去想。事實上,這些對于事業(yè)很重要的素質并不必須要通過上名校來提供。這只能是我們初等教育失敗的另一個證明。如果我們在初等教育中就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們真正成熟,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那么這些學生就不必要去借助外力來完成自己初步的心理訓練。有幾個案例可以參考。
黃埔軍校出了不少的人才,這似乎是黃埔人的驕傲,但是把這種功勞都歸功于黃埔,而忽略背后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是不科學的。很多黃埔學生在學校學習不超過6個月,我不敢相信6個月可以讓一個人從完全不懂軍事就成為軍事家。這種短期培訓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時期,即便知道點皮毛也是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更深層次地講,上過黃埔的人突然就給自己提高了人生的目標。見過了大海就不會滿足于小河溝。這是整個社會教育的失敗。
延安抗大也出了很多人才,道理和黃埔的人才完全一樣。短期的培訓對于知識的提高作用有限,增加了光芒和機會,增加了進取的信心才是本質。這些在今天看來,可以不用這么曲折就能達到。
二、學習永遠是自學為主
這不是我說的話,梁漱溟在他的《我的自學小史》中仿佛強調,任何學習都是自學為主。他舉了一個例子,走鋼絲的原理很容易就能講清楚,但是給一個人講清楚走鋼絲的原理,并不能說這個人就會走鋼絲了。只有自己不斷地去走,在走鋼絲的過程不斷練習自我平衡,才能最后學會走鋼絲。學習也是一樣,老師的教學再好,都不能替代學生的消化過程,也不能替代學生的自我思考和思維邏輯能力提高的過程。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都是在課堂上才聽懂的,這個學生絕對不是個優(yōu)秀的學生。優(yōu)秀的學生永遠都是自學為主,老師的講課只能是學生和老師對于知識理解進行交流、比較和對話的過程,而不是一邊倒的灌輸。梁漱溟一輩子就是初中畢業(yè),他的學問都是自學、自思得到,并沒有得到什么名校教育和名師指點。著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也是自學成才的典范。
三、名校情結是社會不成熟的表現(xiàn)
充滿名校情結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人,往往是虛榮的人,這是社會不成熟的表現(xiàn)。社會價值一元化最終導致名校情結的出現(xiàn),這并不有利于人才的真正成長。事實上,社會中每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適合做所有的事情,我們只能不斷地塑造自我,慎重地選擇合適自己的路,而不是一擁而上,為了名而名,那樣反而可能讓自己失去了走自己更合適道路的機會。同樣,盲目的競爭也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一些人不恰當?shù)恼加昧瞬缓线m自身的資源,而需要資源的人得不到資源。這些現(xiàn)象不光是教育資源,在很多領域都是如此。很多人為了體面而去爭取資源,但是爭來了資源并不能發(fā)揮資源的效率,這是資源分配體制的混亂表現(xiàn),是社會的巨大浪費。
四、名校情結導致生命的浪費
一個人一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時間,而風華正茂的年齡卻只有短短的20年,為了上一個名校,需要浪費整整一年甚至兩年,這種人生的成本是巨大的。這個選擇題我在89年也同樣做過。那一年的高考失敗了,但是也能錄取到安徽大學這樣的省屬高校。很多老師和學校領導勸我復讀,也許第二年能夠上北大或者清華。我在農田里想了一個月,想明白一個道理,一年對于一個人來說太長了,不能浪費一年。后來就去了安大讀書。到今天都從來沒有后悔沒有復讀一年,盡管很多復讀的同學后來都考取更好的學校。我想不管我后來做得怎么樣,我沒有浪費一年的光陰追逐與自己關系并不大的名校,這種選擇至少有其可取之處。而且后來也證明,安大對我不薄,也沒有耽誤我,反而我從這個不大有名的學校里學習到了很多在名校沒有的東西。也許安大就適合我,這是我一直自我安慰和激勵的理由。
名校在今天依然是有競爭力的,但是上不上名校與一個人能夠一生幸福沒有絲毫的關聯(lián)。如果我們不去追求虛榮,立定自己的志向,向自我要學習能力,自我承認,獨立思考,上什么學校都已經不那么重要。我們的教育不應該鼓勵學生去追求那些表面的東西,而是希望學生能夠有更成熟的心智,更理性的選擇,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集體鼓噪。那樣,什么諾貝爾獎,都已經不在話下。只要我們的社會還在非理性的追捧表面的,那就不能希望這個集體能夠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即便在某些指標上站上去了,也會因為自己思想的匱乏,集體的不成熟而心驚膽戰(zhàn)。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