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那些大官小吏、皇親國戚,是不敢輕易違規(guī)、違紀、違法的。為什么?因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們?yōu)槿苏保⒊瘎傄悖詮椲篮图m察百官為己任,讓人聞風(fēng)喪膽。
像包拯擔任御史,就彈劾過三司使張方平、宋仁宗的妻叔張堯佐。而同時期另一位御史趙抃,則比包拯更剛、更直、更“黑”,不僅彈劾過樞密使、參知政事等炙手可熱的高官,甚至包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前后彈劾十余人,個個落職罷官。凡有違規(guī)、違紀、違法哪怕生活不檢點者,不管你位置多高、權(quán)力多大、皇帝多么寵幸,一律照彈不誤,人稱“鐵面御史”。
趙抃是浙江衢州人,進士出身,歷任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諫、知成都等職,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趙抃寫過一首《廉泉》詩:“歲旱江潢萬井污,此泉深凈肯清渝。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貪人一飲無?!痹娨匝灾?,這表明,趙抃把打擊貪官污吏、營造清廉世界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立志要當宋朝官場的“清潔工”。
1054年,朝中發(fā)了一件驚天命案,因為涉及到宰相,顯得尤其吊詭與神秘。事情是這樣的,宰相陳執(zhí)中有一位愛妾叫阿張,其侍女迎兒因犯小過,遭到阿張殘酷而持久地鞭打,被折磨致死。堂堂宰相府,竟然鞭死侍女,一時京城內(nèi)外,輿論嘩然。而且,當有人告狀,審案官員要求宰相府的證人到場時,陳執(zhí)中甚至軟禁證人,使獄官無法對證,嚴重干擾司法。趙抃聞之拍案而起,立即以“違朝廷之法,立私門之威”的罪名彈劾陳執(zhí)中,要求罷免其宰相職務(wù)。但是,宋仁宗有意偏袒陳執(zhí)中,非但沒免去他的宰相職務(wù),反而“詔罷獄”,替他開脫。1055年,鐵了心的趙抃,又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以“不學(xué)無術(shù)、錯置顛倒、私仇嫌隙、家聲狼藉”等八大罪狀,連續(xù)十二次上書,終于將陳執(zhí)中拉下馬,使他罷官去朝。
趙抃彈劾不避權(quán)幸,不但表現(xiàn)在對法律尊嚴的捍衛(wèi)上,而且表現(xiàn)在對官員形象、朝廷綱紀的維護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遼國,作為外交使節(jié),他卻在參加遼國的招待宴會上荒誕不經(jīng),“痛飲深夜,席上聯(lián)句,語同俳優(yōu)”( 宋代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既敗壞了形像,又有傷國體。盡管宋仁宗特別喜愛王拱辰(他是宋仁宗欽命的狀元,原名王拱壽,宋仁宗為其改名王拱辰),但趙抃毫無畏懼,上書彈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連續(xù)上書,不依不饒。結(jié)果,王拱辰降職永興軍。此外,遭到趙抃輪番轟炸和大膽彈劾的,還包括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xué)士李淑、樞密副使陳升之等許多聲名赫赫的高官,他們皆以罷官告終。
從這些劍拔弩張的彈劾事例看來,趙抃留給人們的形象似乎比包拯有過之而無不及,黑臉一張、鐵板一塊,毫無人情世故可言。然而,細讀史書,卻發(fā)現(xiàn)趙抃并不是一個刻薄呆板的老頑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毅、果敢、決絕,而在許多具體事務(wù)中,又不失其靈活性,尤其是對執(zhí)法的審慎,以及對生命的珍惜方面。他任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時,就遇到過一個很特別的案子,一個人偽造印章,被官府逮捕,初審意見認為應(yīng)該判死刑。他詳細了解案情后,否決了這個初判。他認為,此人仿造印章在朝廷大赦以前,而使用則在大赦以后,大赦以前仿造沒使用,按律不當死,大赦以后使用沒偽造,按律也不當死。于是,他與眾官商議,免去此人死罪,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可以看出,他不但有一張正義的臉,而且有一顆仁慈的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趙抃不僅在中央任過要職,還任過多地一把手,游宦官場四十余年,從來不像那些同僚一樣,騾馬帆舟往家里拉東西,無論從油水多足的地方離任,都僅僅只有“一琴一鶴自隨”?!耙磺僖机Q”,或許就是這位“鐵面御史”寫在人生道路上的廉政責任報告吧。
(責編:孫笑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