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詞讓人挺煩,不僅聽煩了,還聽糊涂了,一聽糊涂了,聽著就惡心了,這個詞如蠅逐臭,如蚊嗜血般在各個場合出現(xiàn)。這個詞叫某某。
我說的某某就是某某,不是作為代詞的某某,我主觀上沒有任何指代的意思,就某某本身說某某,并不是就某某說其他。
快煩了吧,快糊涂了吧,已經(jīng)惡心了吧!某某就是要的這個效果。一個某某還好說,多個某某就需要分出甲乙丙丁,過去電影戲劇的演員字幕中常常有解放軍甲,土匪乙,特務丙,群眾丁的字樣,這實際上是某某的擴大化分類化,讓某某多頭出現(xiàn)。
今天的某某如多頭一同出現(xiàn),就冠以姓氏,按百家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分類,這段日子我們就只好在各種姓氏下區(qū)分或記住某某,某某似乎也成了媒體名正言順的話柄,讓某某成了某某固定且指向明確的稱呼。媒體之所以選擇這樣,據(jù)說是要保護某某的個人隱私,可公眾一清二楚這個某某是誰,如果公眾不知這個某某是誰,恐怕此類新聞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公眾對不知名的某某是沒興趣的,他們只對明白無誤的某某感興趣。
問題是被喚作某某的本人是否愿意或認可這個稱呼,他會不會今后長久地與這個某某結(jié)緣,大名索性就改為叫某某了。馬賽克與某某保護隱私權(quán)的能力十分有限,凡是馬賽克和某某化了的公眾信息,公眾一定心知肚明。
按字典的意思,某某為指示代詞,一指確切的人與事而不說出,二指不確定的人與事,那就是說,凡用某某,不是裝傻,就是真傻。今天我們媒體上的某某屬于前者。全社會一同裝傻,悲乎?喜乎?悲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