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具合理操作小學數(shù)學教學效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而數(shù)學又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具操作成了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地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通過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過程獲取數(shù)學知識,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在學具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
學習任何知識總是起源于觀察或借助觀察,然后把觀察所獲得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學具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使他們在觀察中感知,然后將感知的信息進行合理的科學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找出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課前要求每個同學準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當老師提出“看誰能把手中的圖形拼成一個我們最熟悉的圖形”時,學生們情緒高漲,紛紛動手操作,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拼成后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再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改變了過去那種重結論、輕過程的現(xiàn)象,學生親自參與了教學活動,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把學具操作和思維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
讓學生動手操作,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得學好數(shù)學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是借助語言發(fā)展的,精練的語言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密。因此在進行操作時,要和思維與語言表達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基礎上動口,教師可采用提問或小組內(nèi)互說的方式,讓學生口述操作的步驟和結果等。在敘述時,要求用科學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理清思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通過敘述,真正理解了所學的內(nèi)容。如教學“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算出結果,學生擺完后,要讓學生說出操作過程。如算“34+2”時,要先把4根和2根合起來,然后再和3捆合起來,一共是36根。算“34+20”時,是先把3捆和2捆合起來是5捆,5捆再和4根合起來是54根。學生通過說操作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讓學生及時脫離實物操作,抽象概括出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地向邏輯思維過度。如果我們讓學生始終擺脫不了直觀,學生就會停留在一定的思維水平上。因此,在教學中,要逐步脫離實物,引導學生抽象概括上升為方法,讓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發(fā)展。如教學“9加幾”時,在學“9+3”時,讓學生用實物擺出湊十的過程,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口算“9+4”時,讓學生根據(jù)圖意,想象出湊十的過程,對湊十法進行初步概括,而口算“9+7”時,是要求學生先想后說,脫離實物充分發(fā)揮表象的作用,說出計算的過程。在這里適時地讓學生脫離實物計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運用適當?shù)膶W具指導學生進行操作,講究使用學具的實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