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抓住魯迅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傳神運用,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學語文魯迅作品對比手法魯迅作為我國文學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內(nèi)容豐富,題材多樣包括小說、雜文、散文、幾乎代表了魯迅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貫穿于中學階段各個年級的各冊教科書中。學生特別喜歡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風箏》《社戲》《故鄉(xiāng)》《孔乙己》《雪》等,雖然魯迅先生的時代離我們已久遠,他的作品對于我們來說理解上的確有一定難度,但縱觀這些作品,對比這一藝術手法貫穿于這些精品之中,能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我們應好好學習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抓住魯迅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傳神運用,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情節(jié)的對比
最明顯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地具體地描述了百草園的各種景物,還有長媽媽美麗動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園神話般色彩,雪后捕鳥緊張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對百草園的無限深情,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園令人神往,充滿無窮樂趣。可與之有天壤之別的三味書屋怎樣呢?文章巧妙運用過渡轉到對三味書屋的描寫,盡管壽鏡吾老先生在當時還是比較開明的,但封建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還是腐朽落后的,嚴重地壓抑著學生,摧殘學生的的身心健康:不準提課外問題,不準玩,整天泡在枯燥無味的“之乎者也”之中,還有先生可怕的戒尺,書屋罰跪的規(guī)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曉暢自然的筆調(diào)刻畫了百草園,而用凝重、冷峻、譏誚的筆調(diào)描寫了三味書屋,對比鮮明?!渡鐟颉分杏每磻蚯暗南蛲筒ㄕ?,看戲中的無味與無奈,看戲后的偷豆與煮豆的快樂相互對比組織情節(jié),而《雪》《故鄉(xiāng)》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對比
如《故鄉(xiāng)》中寫閏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項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二十年后的閏土形象是“他頭上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采用對比手法描寫閏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變成一個“木偶”人,表現(xiàn)了魯迅對閏土的無限同情。二十年前閏土喊“我”為“訊哥”,親密無間,二十年后閏土喊“我”為“老爺”,前后稱呼的對比,突出了階級的存在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其中的楊二嫂,記憶中的“豆腐西施”“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的形象與眼前所見到的“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的形象進行對比。由記憶中的“終日坐著”賣豆腐的自食其力,與眼前的說話刻薄且“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里”的做法進行對比,表現(xiàn)了楊二嫂從外貌到精神的顯著變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趨貧困,社會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現(xiàn)狀,從而有力地說明了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
《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寫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對比的:一是臉的前后對比。初到酒店時“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著些傷痕”,中秋節(jié)后到酒店里時“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二是穿著對比。初到酒店穿著長衫,雖然破舊點,但畢竟是長衫,顯示了其讀書人的尊貴,中秋節(jié)后到酒店卻是“一件破夾襖”,說明此時的孔乙己再也無暇顧及讀書人的尊貴了。三是動作的對比。喝酒的動作由初到酒店時的站著喝,到后來的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著,坐著喝酒;付酒錢的動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錢到后來的“摸”出四文大錢。這幾個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對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變化和被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的嚴重程度,有力地反應出丁舉人之流的殘暴狠毒”。
三、人與人的對比
小說《孔乙己》一開始就對兩種不同的顧客——“短衣幫”與“穿長衫的”進行描寫。他們的服飾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長”一“短”;一“坐”一“站”;一邊是“要酒要菜”,一邊是“用錢并不闊綽”。這些描寫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短衣幫”的辛苦勞累,生活貧困;“穿長衫的”悠閑自在,大模大樣,有錢有勢。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顧客的貧富懸殊,階級對立,把封建社會的最本質(zhì)的特征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也為孔乙己的出場設置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小說中還有很多對比,如孔乙己的“出現(xiàn)”與“消逝”,酒客的“快活”與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與粉板上那“十九個錢”都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對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從他出現(xiàn)直到最后被黑暗社會吞噬,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久久不能磨滅。
四、景物的對比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百草園中的景物無論是寫顏色、形狀,還是寫動作、聲音,都選擇有對比作用的景物描寫,如“碧綠”與“紫紅”“肥胖”與“輕捷”“長吟”與“低唱”“高大的樹上”與“斷磚的底下”等。這樣對比,不但給人的印象鮮明、生動,而且讓人感到園中景物各色各樣,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堆分袑吓c北方的雪景的描寫也是如此,在對比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傾向。
以上種種形式的對比手法的運用,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輝,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的前后不同的對比描寫,運用質(zhì)疑的教學方法,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組織學生由表及里,反復品味,仔細推敲,積極思考,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已有的經(jīng)驗,去思考問題、探索新知,從作品真摯、坦誠情感的流露中閱讀魯迅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