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著不良品德行為的問題。這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研究青少年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成因及應對措施,以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學生不良行為原因措施當今社會,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青少年學生中也存在著不良品德行為地問題:有的學生搶劫,有的學生盜竊,有的敲詐勒索,所得錢物胡亂揮霍,出入歌舞廳、網(wǎng)吧,有的學生還參與社會上的打架斗毆……凡此種種的事實實在是觸目驚心,必須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深刻反省,必須仔細研究青少年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成因及應對措施,以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青少年學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分析
雖然造成青少年學生不良品德的行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因素不外乎四個方面:自身因素原因、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1.自身原因分析——生理和心理原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生接受社會的信息量也逐漸增大,外界的不良誘惑很多,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也逐漸有選擇性地做。同時,因為學生年齡小,社會經(jīng)驗有限,導致他們對是非丑惡的辨別力不夠,于是就盲目地崇拜和模仿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社會上消極因素的影響是學生不良行為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關系到孩子以后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影響到社會公共生活的各方面。
首先,孩子的啟蒙老師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成長其實是潛移默化的?,F(xiàn)代社會,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家庭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子女在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體現(xiàn)在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要求,但是忽視了對孩子的一些基本社會要求,把孩子捧在手心,孩子就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更有甚者,家長本身的不良行為也直接影響其子女的正常成長。其次,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子女過分寬容,覺得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對的,比如孩子在外面欺負了別人,家長不但不責備孩子,還覺得自豪,孩子受了委屈。有的家長錯把簡單粗暴當成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訓斥辱罵是家常便飯,棍棒有加也是不斷。這樣,子女慢慢就走到了家長的對立面,子女心里就慢慢產(chǎn)生對父母的畏懼、怨恨和反抗。再者,某些特殊家庭結(jié)構的孩子也容易形成不良品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特殊家庭的數(shù)量也是越來越多,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的情感也和正常的孩子不同,更容易產(chǎn)生不良品德。如留守兒童家庭、單親或者重組家庭,孩子的心靈很脆弱,內(nèi)心情感還很自卑,而家長對孩子無暇顧及,抑或是因為重組家庭對孩子缺失了應有的監(jiān)護,而其他孩子的取笑會讓他們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
3.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無處不在的影響,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還相當嚴重,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學校教育措施不給力,一部分教師的道德水平也不敢讓人恭維,這些都會導致或助長學生的不良行為。當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苗頭時,一些教師就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或者聽之任之的方法,而不是采取積極的方式正面引導,這樣就很自然的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使學生走向極端。
《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一書指出:“學校教育一直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也就不斷地產(chǎn)生制造出大批學業(yè)失敗的學生,日益增多的離家出走學生、問題行為學生和適應不良學生等,顯示出學校存在嚴重問題?!睂W校教育中還存在一個問題,片面強調(diào)孩子永遠是對的,缺少對犯錯孩子的懲戒力度,這些在學校屢次犯錯的學生往往就會走向犯罪的道路。
4.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總體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文化氛圍、生活環(huán)境等外界條件,腐蝕、毒害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拜金主義逐漸盛行起來,這種思想對中學生不良行為的形成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當官就有權,有權就有錢”的觀念,已對一些中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請客送禮現(xiàn)象,中學生也極易模仿。在學生難分良莠、法律意識不強的情況下,這些不好的因素有意無意的影響著學生腐蝕著學生,部分學生因此而墮落。另外,不可忽視網(wǎng)絡不良因素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上網(wǎng)成為學生不良行為發(fā)生形成的一條新途徑。
二、如何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第一,社會要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區(qū)環(huán)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治理力度。促進學校與社區(qū)的共建體制,共同攜手開展教育活動,讓校內(nèi)教育與校外教育銜接起來,教育效果會更好,青少年抵御各種不良因素腐蝕和侵害的能力也就越強。
第二,作為學校,就要根據(jù)當前社會的實際切實轉(zhuǎn)變觀念,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主要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睂W生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同時更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表現(xiàn)為可塑性強,另一方面,是模仿性強,因此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每位教育工作者應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作為己任,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平時工作中要善于和學生交流,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不好的苗頭,做到防患于未然。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遇不良誘導因素的刺激,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反復都是正常的。老師必須以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對他們的每一言一行進行正確的評價,同時制定適合他們發(fā)展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目標,必要時以嚴肅的校紀,嚴厲的班規(guī)來強化管理,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使他們在德、智、體方面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第三,家庭中,父母要不但有正確的興趣,還要有正確的愛好和追求,家長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才可以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同時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條件。對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勵,對孩子不良方面要注重引導矯正。
第四,進行情感交流,讓學生敞開心扉;消除學生的疑懼和對立情緒。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在教育學生改正錯誤時,最大的障礙是學生的逆反心理,良言會被誤認為“壞心”,善意會被誤解為“惡意”。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他們的心境被懷疑恐懼籠罩著,他們對老師和同學冷漠疏遠,甚至對立,故意與老師“頂牛”,老師對此應懷有崇高責任感去愛護學生,去了解他們。因此,老師應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努力替學生尋找犯錯誤的“合理性”,耐心地、熱情地引導學生吐露犯錯誤的真實思想根源。只有這樣做,學生知道老師是真心真意在幫助他們,就會消除疑懼和對立情緒。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青少年事情是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關鍵時期,學校、社會、家庭要全方位抓緊這個時期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大家齊抓共管,共同控制、預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為或違法犯罪行為的強大合力,為他們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