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社會充滿誘惑和挑戰(zhàn)。尤其是全球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成為人與人交往的主要目的,“良心”變得暗淡無光。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理論讓人們普遍接受。而人們在利益面前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把利己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把良心拋到九霄云外。而人是有理性有德性有情感的動物,受過社會的教化和情感洗禮,良心是區(qū)別于動物而為之于人的標志。人一旦失去理智丟掉良心,就如同禽獸。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良心的定義及其本質。第二:社會為什要求人要具有良心。第三:在當今利益高于一切的社會,人們的良心如何回歸。
【關鍵詞】良心;倫理立法;理性回歸
一、良心的考證及概念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源于《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應。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tǒng)一,是人們在承擔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的范疇,是人們逐步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抽象的良心。良心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xiàn)。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準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為作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行深刻的反省。歸納起來良心的定義界定為:人在道德自律的監(jiān)督下,以自己心中的正義來指導自己的所作所為,促使自己達到從善抑惡,從而達到內心的安寧。
二、造成良心缺失的原因
(一)價值觀念功利化
現(xiàn)代社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會,追求品質高檔化的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被現(xiàn)實的誘惑所迷惑。那些深藏于內心的偉大夢想被扼殺于心靈深處。價值評價體系一元化、標準模塊化、過程形式化現(xiàn)象十分突出。整個社會充斥這利益的惡臭,人們在純粹物質之幕的狀態(tài)下過著極度壓抑的生活。人性之惡恰好有了利于生長的土壤。良心作為正義的使者在邪惡之魔的統(tǒng)治下顯得膽小甚微。在休謨《人性論》一書中介紹了論知性。書中寫到了人類觀念的起源。人類心靈中的一切知覺可以分為顯然不同的兩種,這兩種我稱之為印象和觀念。兩者的差別在于:當他們刺激心靈,進入我們的思想和意識時,他們的強業(yè)程度和生動程度各不相同。進入心靈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我們可以稱之為印象;在音像這個名詞之間,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現(xiàn)與靈魂中的我們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i從休謨對人性論證中我們認識到觀念不印象更能說明人性內在的價值公平對外在的評判。觀念是在人性的理性思維中緩慢形成的。目前社會中人們觀念功利化在成了良心的正義的缺失。我們應該深入探析,從源頭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
由于社會過分強調道德自律,忽視倫理價值的正確構架以及引導。良心的糾錯機制逐步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必須讓良心回歸樹立公正。至善的功利觀,以心中正義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達到心靈的安慰。
(二)制度設計缺乏平等自由
良心的存在需要適度寬松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企壟斷了大部分資源,行政干預比比皆是,國富民貧,國強民弱國盛民衰,百姓為了自己能過上有尊嚴、有品位、有追求的生活而違背良心不惜鋌而走險。這一切跟制度設計還是有很大聯(lián)系,制度無形中把法律中享有自由人格的公民劃為三六九等,公民受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機會差等原因造成了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引發(fā)了社會秩序的動蕩。在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一書中介紹到良心的平等自由似乎是原初狀態(tài)中人能接受的唯一原則。他們不能讓自由冒風險,不能允許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道德學說隨心所欲地迫害或壓制其他學說。即使假定(這仍然有疑義)一個人最終屬于大多數(shù)的情況(如果一個大多數(shù)存在的話)比他不屬于大多數(shù)的情況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以這種方式來冒險表明一個是在不嚴肅的對待他的宗教和道德信仰,或者他沒有高度評價他的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各方也不同意功利原則。
三、解決途徑
(一)價值觀念從功利化向人性化過度
市場經濟講究價值觀念多元化,中國正面臨從粗放型經濟模式向集約型經濟模式升級,但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仍舊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為了讓良心保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屬性。政府應該率先垂范,承擔拯救公民良心避免陳腐的責任。積極營造舒適、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簡政放權、減員增效,讓市場來評價公民的價值,用自由的市場環(huán)境與良心對話。最大限度讓良心走向社會,使良心評判社會中的個體。政府應從教育入手尤其是基礎教育放寬管束充分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解放學生的天性,讓他們充分吸收自由的營養(yǎng),善良的正確引導,讓功利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慢慢離去。真正啟發(fā)他們的思維,進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當他們進行高考選拔進入大學后進行分類分層培養(yǎng),絕大部分培養(yǎng)成技術型人才,較少部分成為管理型人才,讓極少部分成為領袖型、開拓性、拔尖性人才。這樣橄欖式的人才結構才能讓各個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嚴格遵守職業(yè)良心,人才各求所需,各盡其才。只有這樣正面積極引導,高端人才才能在倫理的價值內實現(xiàn)價值,才會引領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的理性回歸,道德才會具有人性的內核。
(二)制度設計要充分考慮人類良心自由
制度是良心公平存在的外在保障。目前,中國制度設計需要從頂層起步,逐步向基層拓展。良心是與生俱來伴隨人類發(fā)展而存在。認識社會中的人需要一整套制度來維系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從現(xiàn)實的國情、社情、政情來看,行政制度改革是政治制度改革的關鍵。只有將行政改革縱向推進,行政良心、公共良心、責任良心才會理性回歸。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在制度設計上逐步將公務員編制推向市場,實現(xiàn)定期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考核上崗,除黨、政、軍以及機要部門政府部門第一把手由上級黨委安排外,所有公務員必須分階段逐步取消行政級別,按照能力、業(yè)績、民心排位定薪,保障良心的競爭公平。第二:在行政職務、行政待遇方面引入第三方的監(jiān)督機構,實現(xiàn)定期的動態(tài)考核,實現(xiàn)工資、福利與地方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徹底掛鉤,以保障公務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行政職業(yè)良心逐步實現(xiàn)人性化、公平化、和諧化,從而在根本源頭上保證行政制度倫理從根本上體現(xiàn)良心的公平。
注釋:
i (英)休謨.人性論[M].商務印書出版社,1982:2.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甘紹平.人權倫理學[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9.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出版,2012.
[4](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尼克馬可倫理學(注釋導讀本)[M].鄧慶安,譯.人民出版社,2010.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
[6](英)休謨.人性論[M].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