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弘期的藏傳佛教諸派建立了如來藏本體體系:在中道原則下,體、性、相、用合而為一,本體世界與世俗合一,輪回與涅磐無別、真幻不二。體用一如、生佛合一;從而為生命提供了常樂我凈的終極意義。
【關(guān)鍵詞】后弘期;藏傳佛教;本體論;如來藏本
本體論是藏傳佛教哲學(xué)的核心。除噶當(dāng)派、格魯派外,后弘期藏傳佛教多數(shù)教派在最高見上皆持如來藏本體說。本文運用比較、歷史的方法,首次簡析了后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覺朗派的如來藏本體思想,冀有助于理解藏傳佛教思想內(nèi)核,為當(dāng)前哲學(xué)本體論的重建與生命意義的探索提供啟示。
一、寧瑪派的本心論如來藏本體論思想
寧瑪派最高法門大圓滿分三部:心部、界部、要門部。i大圓滿融法性、心性、真如、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為同一體?,F(xiàn)從體、性、相、用四個層次,從見、修、行、證四個方面,從心部、界部、要門部三大部,考察寧瑪派本心論本體思想。
先從心部來論。本心之體是本凈本有之心。這里所講的體,既是指萬法之體——心,是對心體做更細致的、層次上的認識。心體本凈,不被污染、破壞;但相對眾生的心志而言,它卻又能被眾生業(yè)力所遮蓋,不能顯現(xiàn)。它是不可能被遮蓋的,因為它無處不在。
本心之性是自然之智慧、佛性之功德。心體雖寂,非頑空凝滯,空而有覺,靈知隨應(yīng)。此智慧靈動而發(fā),萬物隨緣而生,諸法順性而寂。佛之智慧與功德圓融不二。
本心之相是智慧功德光明之實相。自然智慧與功德具光明之相。心性光明朗照萬象諸法,空寂妙明。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報、化二身從何而出?心有明分,方成報化二身。
本心之用實為本心清凈周遍之體、智慧功德之性、自性光明起用為大悲心、菩提心和隨緣起用為大千法界。前者為佛界(真法界、凈界)起用,后者為器世間(幻法界、染界)起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xiàn)。從體性起用,隨緣能現(xiàn)染凈世界。ii佛界與穢界,皆是本心之起用。心體并無增減,亦不動搖。一切染凈境界之分,不在心體,在隨緣之用。
心部之后,寧瑪派進一步通過界部、要門部,在修、行、證上現(xiàn)證三身:通過修體、性,證法身;再修心體之光明相,證報身;再修證體、性、相之用,證化身。
界部在見的基礎(chǔ)上,提出修心身,以現(xiàn)證報身本體世界。心體智慧,可顯一切境界,然皆不出普賢境界。心部只求悟心體,不專修光明,界部則特重修習(xí)光明。
要門部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之自然智慧所自顯,其性元成,本自解脫,把輪回涅磐諸法納入不空不執(zhí)的法性境中,在輪回涅磐二無分別的靈明智性中現(xiàn)證法性境界。這是任運無修、無治之法門。心部、界部更執(zhí)著于意度與見地,而要門部則要離一切分別,現(xiàn)證實相自現(xiàn)的境界?!凹葱募捶鸲鹪叫??!?iii
從因、道、果方面看,心部入因位本體;界部入道位本體;要門部則心身雙融、三界齊修、三分齊證,一剎那間,方便智慧、法身色身、現(xiàn)相空相、福德般若、五身五智iv,一齊圓滿,入于果位的實相本體——明空赤露心大圓滿境界。
這樣,寧瑪派就以本心論為核心,把心性論、本體論、成佛論結(jié)合起來,使佛性人性化、本體化,形成本心、心性論、佛性三位一體。
二、薩迦派輪涅無別的因道果如來藏本體思想
薩迦派的基本教義包括在《道果》內(nèi)。內(nèi)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續(xù)、四耳傳、五緣會、七要點和防護障礙等。這些內(nèi)容構(gòu)成因、道、果本體體系。薩迦派將見、修、行、證,改為因(見)、道(修、行)、果(證),其本體論是從因、道、果來建立的。
因位本體:薩迦派接受瑜伽唯識思想,認為圓成實性、阿賴耶識、菩提心、本元俱生智與如來藏即因位本體?!睹艹艘氛f:“偏計、依他皆非有,園成實性本非無,分別有無離斷常,善演上師恭敬禮”。v圓成實性不空,否則即為斷見。“《根本續(xù)部》說:眾生即是佛,然由客塵障。由不認識因位時分之佛,因而不能從事佛的活動,由破除此障垢而凈治之道及佛,便顯示果位時分之佛”。vi在其“三境界”中,“最極清凈境界”既是本元的佛界,又是最后的果境,本具不可思議功德;在“三相續(xù)”中,“因相續(xù)”就是本有佛性為修行證道之本因;在五緣會中,“究竟緣會”是修佛的決定性因緣。因位本體是成佛之因。
道位本體:體證本元心之性、相為光明與大樂。即是在修行過程中對本體的體認。薩迦派看到了因果轉(zhuǎn)化的條件,便是“明空雙運或生死涅槃無別。” vii對本體體認過程是:先破非福,中破我執(zhí),后破一切見,從而證得空明雙運的本體境界,此為報身本體。然此未了,還需依密教生、圓二次第,證本體的樂空雙運境界。薩迦派認為,樂空雙運,通過生圓二次第修風(fēng)脈明點,求見本性光明,現(xiàn)證三身。
果位本體:通過修道,證得樂空雙運,此即果位本體。果位本體也即是因位本體。因、道、果三而為一。本體論上,體用不二、因果無別;境界上,輪涅無別?!八_迦派主張清凈心性與迷亂之心本同一體,真心與妄心無始共存。生死與涅槃與性俱來,輪涅不二,這就是“道果法”的基本思想。”viii眾生雖本有佛性,不過只是成佛之因,故要從凡夫因位起修,逐步轉(zhuǎn)識為智。不主張頓悟。ix
薩迦派主張“破一切見”,強調(diào)對見的超越。薩迦派主張明空雙運、樂空雙運、輪涅無別,其方法論強調(diào)離一切見,無分別見,將因、道、果三體合一。
三、噶舉派心身不二的因道果如來藏本體思想
噶舉派分派林立,其主要教授是《大手印》和《那若六法》。與薩迦派相似,噶舉派也是以因(基)、道、果來組織思想體系的。其本體論也可分為因位本體、道位本體和果位本體。
因位本體。因位本體就是一切眾生本皆具有的如來藏、本元心。這基本同于薩迦派的因位本體?!督饷撉f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說:x
問曰:我們雖想從生死的迷亂中解脫出來,證取無上菩提,但是像我們這樣的下劣眾生精勤地修學(xué),真有成佛的希望嗎?
答曰:如果真正精勤修學(xué),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一一如來藏。
這一派還將眾生的心、身各分為三類:粗身:由蘊、界、處合和而成的質(zhì)礙之身;細身:由風(fēng)脈明點所成之身;最細身:由最微細風(fēng)心或俱生智所成之本元身,即明空、離戲之心。將心分為三:粗心,分別妄想,無明實執(zhí)之心;細心,瑜伽者住三摩地或空性之心;最細心,亦稱佛性,即明空不二之心。也就是本元心、佛心、如來藏,將本體論與每個眾生的具體生命聯(lián)系起來了,將生命學(xué)首次上升到本體論高度。
寧瑪派也談到最細微的風(fēng)心,并說二者一體,也談到在修證過程中的微細的光明、自性環(huán)鏈身、虹體金剛身;薩迦派也強調(diào)修風(fēng)脈、明點,其最后更多是果地上成就佛的四身、五身,二者皆沒有象噶舉派明確地、系統(tǒng)地從因地上將眾生的身心直接升到本體位置,將佛學(xué)本體論,由心物不二發(fā)展到心風(fēng)(身)不二。
道位本體。道位本體是在修行中對本體的體、性、相、用的全面體證。因位本體更多地是關(guān)注本元心之體,道位本體更多地關(guān)注本元心之體、性、相、用之融合。崗波巴說:xi心之自性之所作,本自清凈,周遍于一切生死涅磐之法中;心自體性之所作,即是明而無生滅;心之行相之所作,即是顯種種習(xí)氣之相。
道位本元心體之性為光明。體為空,明為有,體空不動,即為如來藏。其非空非有,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是離空、有、斷、常四邊的戲論,離一切見,才可體證之。如寧瑪派、薩迦派一樣,噶舉派將心之空分視心體,將心之明分,視為心體之性。
道位本元心體之相為大樂。心之性,按照寧瑪派的理論,應(yīng)為智慧、功德,而相才是光明,但相、性常被佛學(xué)界相混。離戲大手印也只悟到明空心體,不能證得本元心之相用,還需修樂空大手印,主要解決空有對立、身心對立。將本元心轉(zhuǎn)成大樂體性,生起樂空無別俱生智,成大樂身,最細之風(fēng)心結(jié)合為一。
果位本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成佛之因之基,一切眾生可修大手印,但是否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呢?這一點,在佛教界一直存在著爭論。漢地法相唯識學(xué)大師玄奘一系就堅持五種姓說,認為三種人可定成佛,不定、一闡提,不能成佛。xii
果位本體,就是因位本體。噶舉派認為,證得果位本體,可成就究竟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業(yè)等之共道悉地,還可證七支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勝道悉地,能現(xiàn)證虹體身,得現(xiàn)空自現(xiàn)、各各了別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決定之報身,并能無礙履行大空等。
四、覺朗派的本體論思想
覺朗派以《時輪經(jīng)》為根本經(jīng)典,以《六支瑜伽法》為最高成就法,持六支瑜伽所修證的集顯、密一體,融見(因)、修、行(二者合為道)、證(果)為一體的六支瑜伽如來藏本體論。其如來藏本體也是從因、道、果三方面建立的。
因地如來藏。也就是顯宗他空見如來藏。覺朗派是從唯識學(xué)角度來認識因地如來藏的。對如來藏因位也從體、性、相、用四方面理解。
如來藏之體包括如來藏凈的一面,即是圓成實性,也包括如來藏染的一面,即阿賴耶識?!皟羧揪侨鐏聿匾桓?,此根名為元始之根”。xiii這與寧瑪派、薩迦派緣、噶舉派不同,后三者只以如來藏之凈為體。其凈根為萬有之依憑,含藏萬有,它非空非有,卻為一切法之最終依憑,亦是萬有之法界性,其如虛空但不是頑空,不動不變,為無為法;其染根為萬有之種子,派生萬有,隨緣變化,轉(zhuǎn)識成智,是有為法。
如來藏之性有四:一、具有“遍”性,無處不在,遍及一切眾生,也遍及一切法、一切界、一切非法、一切非界。二、平等性,如來藏雖為萬法之根,卻與萬法平等,萬法也依之而悉皆平等,眾生也依之悉皆與佛平等。三、自覺智。如來藏自性為自覺智,或稱不二智。佛與眾生僅是迷悟之差。在阿賴耶識中有識、智二分。四、具一切佛之功德。如來藏不僅藏含萬法,也含藏一切佛、一切佛之功德。佛之功德為眾生本具。
如來藏本體之相:光明、大樂。如來藏之相有三:光明、自覺(自證)、離戲。如來藏本性光明,有時說“空色”,或“空色光明”。自覺,指自心本性。離戲指本來清凈,遠離言思戲論。密乘都以“大樂”為本體之相。光明、大樂均為佛的受用境界。
如來藏本體之用:由阿賴耶識起用,依緣生起萬法、一切界,包括佛界、眾生界,包括生死涅磐,包括生住滅異等,與其它教派同。
如來藏之道位本體。如來藏的性、相皆在因位,不易顯發(fā)。故須修道來啟現(xiàn)。修顯教的止觀,觀蘊、界、處等皆假名無實,可證得人法二空境界,此是自空境界,佛的身智功德未能顯發(fā)。依時輪六支瑜伽,證得空明雙運、樂空雙運、果因無別之不二智。
如來藏之果位本體。通過上面修法則可現(xiàn)證三身圓滿正覺而成佛。即可證五蘊即五佛,五大即五佛母,認眾生之身即是智慧本尊佛。十二處、十八界均為天身自性。甚至連本尊、壇城、種子字,印契等均認為是如來藏本具,勝義三寶、百部天尊,共一意趣。總之,果位本體,是通過道位本體之修,所有因位本體之本、性、相、用全都顯發(fā)的本體狀態(tài)。
五、結(jié)語與啟示
上述藏傳佛教諸派的如來藏本體論思想,與西方哲學(xué)的本體論不同,本體與現(xiàn)象不可分;也與印度教與基督教的本體不同,本體不是主宰;更與瑣羅亞斯德教為代表的二元哲學(xué)相異,心物實為同一;卻與漢地佛家、儒家、道家的本體思想相同;其眾生一體平等的本體觀啟示西方平等思想存在限域;其法我一體、依正不二的思想啟示當(dāng)今環(huán)境生態(tài)觀的不足;其無我與真我的思想啟示當(dāng)今的幸福觀的局限;其涅槃成佛觀啟示我們要打破外物、知識、語言、邏輯、思維的桎梏,才能為生命提供常樂我凈的自由意義。
注釋:
i以上參見: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11.
ii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23.
iii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傳佛教的哲學(xué)境界[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72.
iv五身:心與境性遠離戲論即法身,自顯無執(zhí)為報身,現(xiàn)呈境相為化身,遣八聚識菩提身,界無變遷金剛身。五智:離緣絕慮法界智、明了無礙圓鏡智、住平等位平等性智、五光無雜妙觀察智、能所皆化光明為成所作智。
v轉(zhuǎn)引自: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6.
vi貝瓦爾·卻美多杰著,班班多杰摘譯.薩迦教法史(藏文版)[M].民族出版社,1989:39-40.
vii阿芒·貢卻堅贊著,班班多杰摘譯,《薩迦、寧瑪、噶舉諸宗派見地之差別略議》,北京民族宮圖書館 藏,第5頁。
viii班班多杰.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J].哲學(xué)研究, 1995(05).
ix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6.
x崗波巴·塔波拉杰.大乘菩提道次第解脫莊嚴寶論(藏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6.
xi沖熱·堪布才南.噶舉派之傳承與教義略講(藏文版)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37.
xii呂澂.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0.
xiii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