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小說《狼圖騰》及葛浩文英譯本的部分語篇為例,從體裁分析角度分析小說語篇英譯策略。通過分析原文和譯文的“語步—步驟”、交際目的以及為實現(xiàn)該目的所采用的策略,探討譯者在所采用的策略,即擺脫原文形式束縛,從宏觀的認知結(jié)構(gòu)把握原文的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等,從而為小說英譯提出幾點建議。
【關(guān)鍵詞】體裁分析;交際目的;英譯策略
1、引言
體裁分析(genre analysis)既涉及文體分析, 又涉及語篇分析, 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chǎn)物, 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有學者指出,體裁分析最為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解釋性”,它并不單純采用語言學分析方法, 而是將語言學的分析方法與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方法緊密結(jié)合起來。體裁分析常用于分析非文學語篇的交際目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語言使用策略,但幾乎沒有對文學類文本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從體裁分析角度探討文學語篇漢譯英,旨在為文學語篇英譯策略提供幾點建議。 2、《狼圖騰》案例分析
《狼圖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英文版在海外獲得巨大關(guān)注和認可,該書是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所譯,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首席翻譯家”。本文以體裁分析為分析工具,探討葛浩文在處理原小說篇章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例1
①兩年前陳陣從北京到達這個邊境牧場插隊的時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額侖草原早已是一片白雪皚皚。②知青的蒙古包還未發(fā)下來,陳陣被安排住在畢利格老人家里,分配當了羊倌。一個多月后的一天,他隨老人去80多里外的場部領(lǐng)取學習文件,順便采購了一些日用品。③臨回家時,老人作為牧場革委會委員,突然被留下開會,可是場部指示那些文件必須立即送往大隊,不得延誤。④陳陣只好一人騎馬回隊。⑤臨走時,老人將自己那匹又快又認家的大青馬,換給了陳陣,并再三叮囑他,千萬別抄近道,一定要順大車道走,一路上隔上二三十里就有蒙古包,不會有事的。(第一章)
⑴Two years earlier, in late November, he had arrived in ... ⑵The Olonbulag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⑶Historically, it was the southern passage ...
⑷Yurts had not yet been assigned to …, so Chen had been sent to live with... ⑸One day…, he and the old man were sent to headquarters, ... ⑹Just before…, the old man was summoned to a meeting of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⑺Since headquarters had said …, Chen was told be return alone.
⑻As he was about to leave, the old man swapped horses .... ⑼Bilgee warned Chen not to take a shortcut, but to ...
原文的步驟和交際目的分別是:1倒敘陳兩年前來邊境的背景[①-(1)];2點明陳所在的額侖草原[①-(2)(3)];3介紹陳來到畢利格老人家里的原因和執(zhí)行的任務(wù)[②-(4)(5)];4說明陳必須一人獨回的原因[③④-(6)(7)];5老人換馬給陳及老人的囑咐[⑤-(8)(9)]。其中,1-2是語步A介紹背景。3-4是語步B介紹陳陣和老人的交集。焦點是陳陣。5是語步C介紹老人的囑咐,焦點是老人。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譯者所作的調(diào)整:
1)段落差異。原文只有1個段落,而譯文分成了3個段落。
2)譯文根據(jù)語步和各自的交際目的進行信息重組。原文的段落有5個句子,其中包含3個語步:A-B-C。譯文根據(jù)這3個語步分成了3段,每段各有側(cè)重,焦點分別為背景、陳陣、老人。
3)譯文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采用的語言策略。原文提及“額侖草原”,但未做出詳細介紹,因為漢語讀者對該草原都有了解。而譯文卻對該草原做了詳細的介紹,因為對英語讀者來說,如要實現(xiàn)交際目的(即介紹“額侖草原”),必須對其進行詳細解說。
例2
①第二天凌晨,陳陣就跟著老人來到西南大山的一個山坡上埋伏下來。②老人既沒有帶槍,又沒有帶狗,只帶了望遠鏡。③陳陣曾跟隨老人幾次出獵打狐貍,但以這種赤手空拳的方式出獵,還是第一次。④他幾次問老人,就用望遠鏡打黃羊?⑤老人笑而不答。老人總喜歡讓徒弟帶著滿腦子的好奇和疑惑,來學習他想傳授的知識和本領(lǐng)。
⑥直到陳陣在望遠鏡里發(fā)現(xiàn)悄悄圍向黃羊群的狼群的時候,他才明白老阿爸的獵法。⑦他樂了,老阿爸也沖他狡黠地一笑。⑧陳陣感到自己很像鷸蚌相爭故事里的那個漁翁,但他只是個小漁翁,真正的老漁翁是畢利格。⑨這個額侖草原最膽大睿智的老獵人,竟然帶著他到這里來坐收漁利了。⑩陳陣從看到狼的那一刻起,他就忘記了寒冷,全身血液的流速似乎加快了一倍,初見大狼群的驚恐也漸漸消退。(第二章)
⑴Early the next morning, ... ⑵The old man had brought neither... ⑶Chen had hunted with Bilgee before, but only for fox... ⑷“We’re not going to try to bring down a gazelle with a telescope, are we?”
⑸The old man smiled and said nothing. ⑹He was always happy when ..
⑺Finally, when Chen spotted the wolf... ⑻Bigee flashed a crafty smile. ⑼Chen forgot the cold the moment he spotted the wolves; blood seemed to...
原文的步驟和交際目的分別是:1介紹背景:陳與老人出外“打獵”[①-(1)];2介紹老人所帶的工具[②-(2)];3介紹老人赤手空拳“打獵”[③-(3)];4介紹陳感到疑惑并發(fā)問[④-(4)];5介紹老人的反應(yīng)引發(fā)讀者好奇心[⑤-(5)(6)];6陳恍然大悟并“樂了”及老人的反應(yīng)[⑥⑦-(7)(8)];7引用典故說明老人的睿智[⑧⑨-譯文省略];8說明陳對狼的恐懼感減少[⑩-(9)]。其中,1-4是語步A 介紹情節(jié):老人和陳出外“打獵”以及陳由此產(chǎn)生疑惑;5是語步B介紹老人對陳提問的反應(yīng);6-8是語步C介紹陳理解老人用意,恍然大悟。通過分析,可看出譯者所做的調(diào)整:
1)原文和譯文段落切分不同。原文2個段落切分成3個段落。譯文根據(jù)三個語步重組語篇,信息組織結(jié)構(gòu)比原文更明晰。
2)原文和譯文的交際目的和語步基本對等。但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所采用的語言策略有所不同,集中體現(xiàn)在原文和譯文步驟方面的差異。
a)原文步驟5只有一個句子并置于段末,而譯文改成兩個句子,另立一段。為凸顯老人賣關(guān)子并引發(fā)讀者好奇心,將該句置于段末,無法達到交際目的,因為第一段前半部分信息已較多。另起一段并分成兩個小句,不僅讓小說層次更加明晰,而且達到了交際目的。
b)原文步驟7,譯文省略典故,直接說明老人睿智。原文讀者理解“鷸蚌相爭”和典故并不困難。而對譯文讀者卻是陌生詞條。如果詳說細節(jié),譯者需進行篇幅較長的解釋。但過多詮釋信息會導(dǎo)致篇幅“重心”失衡,影響閱讀重心,不利于小說中核心情節(jié)的把握。
3、結(jié)語
此部小說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很好地處理了主次信息。有的事件非常重要,連接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或者時間關(guān)系,而有的事件作用和意義相對小,甚至可有可無。敘事學家羅蘭·巴爾特稱前者為“核心事件”,關(guān)系到敘事邏輯,不可省略;后者為“衛(wèi)星事件”,主要是補充、豐富核心事件。翻譯小說時應(yīng)從宏觀上把握小說語篇的情節(jié)內(nèi)容和認知結(jié)構(gòu),正確處理好兩種事件的關(guān)系,必要時可通過增減詞、變換句式和敘述角度等方式,增減“衛(wèi)星”事件,以保持譯文“核心”事件信息的連貫性和緊湊性。葛浩文翻譯注重譯文可讀性,最大限度再現(xiàn)生活、情感、思想等,在傳達文本信息的前提下,再現(xiàn)其文學價值和審美意義。其譯本中采用各種手段簡化原文,主要通過文化省譯、事件重組、重新劃分段落和整合、增加解釋性文字讓前后貫通,使小說情節(jié)更加連貫緊湊,增強譯文可讀性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