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視點是指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或對客觀現(xiàn)象的總體描述,也可以說是指發(fā)話者觀察事物的角度和立場。日語是視點敏感的語言,尤其日本人以說話人為中心的視點,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很多方面均有體現(xiàn)。
【關鍵詞】日語;視點;主觀表達;文化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國》中有這么一句經典的開頭:「國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國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號所に汽車がとまった」。那么這句話的主語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按傳統(tǒng)的理解看的話,因為是作者乘坐的列車穿過了隧道,那么主語理所當然的應該是列車。理論上是這樣的,但是總覺得這樣的解釋太死板,沒有藝術感。另外,如果把接下來的「雪國であった」看作是作者的視點的話,也最好把這兒的視點歸為隨列車一起移動的主人公為好。一邊感嘆著慢慢進入視野的車窗外的風景,一邊表達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心情。
縱觀日語全領域就會發(fā)現(xiàn)日語中像這樣的利用表現(xiàn)者視點的用法不僅在日本文學中,在日本人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這跟日本文化本身關系非常緊密。森田良行針對這一現(xiàn)象在『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xiàn)』一書中做了詳盡的論述。以說話人為中心的視點在學習日語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這一文化視點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日語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想法和說話方式,從而能更好地與日本人交流。
日語中,以說話人為中心的視點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從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個語言現(xiàn)象進行敘述。
一、主觀表達中體現(xiàn)出的說話人為中心
(一)否定還是肯定
大家一般認為否定是肯定的對立面。但是,邏輯學上卻不是如此。在日語中,否定并不一定是和肯定相對應的。例如:剩5分鐘左右的時候:
⊙ もうあまり時間がない。 已經快沒時間了。
⊙ まだ多少は時間がある。 還多少有點時間。
這兩種表達方式是等同的,「ない」表示否定的同時也有「ある」的意思。日語中的「ある」「ない」只不過是說話人在自己視點下的判斷。其他人雖然是針對同一段時間也會有不同的感覺。總之,全靠自己主觀的把握。
(二)在自己立場上使用的單詞
1、形容詞
特別是表示感情、感覺的形容詞經常用在自己主觀上描述事態(tài)。例如:
如果是說話者本人的情況的話直接可以用「(私は)うれしい、さびしい、いたい」來表述。但是如果是第三人稱做主語的話要怎么樣呢?大概要換成「彼はうれしがっている」、「喜んでいる」、「彼女はさびしがっている」、「寂しそうだ」等。另外如果是「痛い」就要換成「あの患者はとても痛がっている」這樣的動詞來表示,或者加上「そうだ」使事態(tài)客觀化。形容詞詞尾加上「がる」變成動詞,這樣就可以作為結果,以旁觀者的身份敘述第三者的心理狀態(tài)、感覺等。
2、反義詞
「くる·いく」經常被用做「~てくる·~ていく」。例如,要敘述孩子要出門的樣子,就可以以自己的視點為基準來進行敘述成「走っていく」或「走ってくる」絕對不會說成「子供が向こうへ走る」。日語中極少用終點指向性的說法,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說話人無論如何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按照自己的視線來把握事態(tài)。他們不會把這些當做一個客觀敘述的事情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話題人物的到達。而是通過「~てくる·~ていく」這樣的語言,給說話者和聽話者一種親臨的感覺。
3、情意副詞
日語對比其他國家的語言來說,情意副詞比較發(fā)達。這些詞語將說話人的主觀判斷顯現(xiàn)的更加生動更加具體。
假定推量的副詞:恐らく、たぶん、きっと、ひょっとする、もしや、さぞ等。
想象無論如何都不想相信的情況時:まさか~ないだろう、よもや~ことはあるまい等。
對于差不多可以確定的事態(tài)時:まんざら~でもなさそうだ、どうやら~するようだ等。
另外,還有「やっぱり、案の定、なるほど、かもしれない、あいにく、せっかく、どうせ、せめて、とても」等等,這樣的情意副詞如此發(fā)達,也可以說成是折射心理的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有共同的發(fā)語視角,不能準確讀取表現(xiàn)人在語言表達背后的心理的話,很難正確理解發(fā)話的內容。所以,從把握外部現(xiàn)象到掌握表現(xiàn)者的意識,對理解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三)「內側」是哪邊
在日本車站的站臺等車的時候,能聽到這樣的站內廣播“請在黃線以內等候”。對中國人來說,肯定會驚訝于為什么在日本必須在黃線內側——危險的地方等候呢。在漢語中好像“內側”是指有鐵軌的那一側。那么,日語中是怎么樣的呢?很顯然日語中的「內側」是指自己站的站臺這邊。黃線作為警戒線,是不能逾越的地方。所以,站在說話人所在的立場,就是指“自己所在的領域”。
日語很多時候的發(fā)話都是有前提背景的,這也可以看成是對場景的依存度很高。所以,說話人總會以自己的立場為參照,主觀地敘述眼前的事情。和在客觀世界里以旁觀者的身份敘述第三個事物的態(tài)度相距甚遠。
二、結語
以說話者為中心的視點和日本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價值觀、歷史文化等都密切相關。日語中非常發(fā)達和成熟的敬語社會也正是以“我”為中心的視點的表現(xiàn)。必須以“我”的視點來把握上下級關系,從而確定用自謙還是尊敬。以“我”為中心的視點的表達方法使語言表現(xiàn)更加委婉,更加曖昧。這種表現(xiàn)方法可以緩和人際關系,使交流更順利。相關這類的語言表現(xiàn)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還很多,這將是我們今后要繼續(xù)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xiàn)[M].日本:巖波書店,2000.
[2]鈴木孝夫.言葉と文化[M].日本:巖波書店,1986.
[3]田窪行則.日本語の人稱表現(xiàn)[A].視點と言語行動[M].日本:くろしお出版,1997.
[4]仁田義雄.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と人稱[M].日本:ひつじ書房,1991.
[5]王紀芹.內と外の日本語言語文化における言語表現(xiàn)[D].山東師范大學,2007.
[6]國語學會.國語學大辭典[S].日本:東京堂,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