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結(jié)束語
第一節(jié) 隴東方言是漢語最主要的基礎(chǔ)方言
由于西周的首都在鎬(hào),其地距長安(今西安市)甚近,可視為長安即周都,后經(jīng)漢、唐盛世,長安成為聞名世界的古都,故后人一般都以為古長安方言是古漢語的代表話即母體語言,殊不知長安方言是流,不是源,真正的源頭語言是先周語言,是先周部族長期生活過的隴東地區(qū)的方言,因此,先周語言才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
先周語言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代表作即為《詩》、《書》。秦漢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仍然以先周語言為母體語言,這在《說文解字》中可以得到明證。唐詩、宋詞用先周語言來讀顯得非常押韻,說明唐宋時期的漢語依然與先周語言高度一致。至于明清小說中反映出的先周語言的廣泛應(yīng)用,還是說明了先周語言與古漢語的一致性。
先周語言的主要特點:1.與普通話的音系完全一致;2.有古漢語的尖團音;3.先周語言與部分古韻及文白異讀一致;4.先周語言代表了古漢語的聲調(diào)。
所謂先周,是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時代,它與夏、商并存,歷經(jīng)1000余年。先周發(fā)祥地在邰地(今陜西武功),但先周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是在隴東(古“邠”bīn國,舊文獻作古“豳”國)度過的,歷經(jīng)500余年。其間公劉、慶節(jié)父子在“京”地(今甘肅寧縣)建立了古邠國,公劉及其后的先周諸王成為西北地區(qū)諸侯心目中的“天子”(沈約說“諸侯以天子禮待公劉”)。先周傳至古公亶父,又離開豳地遷往岐下(今陜西岐山)。
先周語言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代表作即為《詩》、《書》。秦漢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仍然以先周語言為母體語言,這在《說文解字》中可以得到明證。唐詩、宋詞用先周語言來讀顯得非常押韻,說明唐宋時期的漢語依然與先周語言高度一致。至于明清小說中反映出的先周語言的廣泛應(yīng)用,還是說明了先周語言與古漢語的一致性。
一、先周語言的內(nèi)涵
(一)先周語言的形成
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又是國家的官方語言,漢族人口在全國人口中占到95%以上,因此漢語在全國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國這樣廣闊的地域里,歷史上形成了許多方言,但最初的漢語書面語是在哪種主要方言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這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但是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尚無統(tǒng)一的見解(某些人著書立說,主張古漢語起源于粵語,實乃偏見)。依日本著名的漢學(xué)家橋本萬太郎先生的說法:漢語的晉方言較多地代表了漢語的口語層,秦方言較多地代表了漢語的文言層。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觀點。無論如何,夏朝的國都在山西,說明山西開化較早,其語言對漢語當(dāng)然有較大的影響,而秦方言,準(zhǔn)確點說是秦隴方言,再具體點說是隴東方言(先周語言),奠定了漢語書面語的基礎(chǔ)并進而形成了漢語的構(gòu)架與體系,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終于演變成了今天的普通話。
中國歷史,較詳細的文字記載始于周代,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是《詩經(jīng)》、《尚書》、《周禮》等。周王朝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形成了西周初期的“普通話”——主要代表是后世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詩經(jīng)》——西周官話,但它的基礎(chǔ)方言卻是先周語言。
所謂先周,是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時代,它與夏、商并存,歷經(jīng)1000余年。先周發(fā)祥地在邰地(今陜西武功),但先周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是在隴東(古“邠”bīn國,舊文獻作古“豳”國)度過的,歷經(jīng)500余年。其間公劉、慶節(jié)父子在“京”地(今甘肅寧縣)建立了古邠國,公劉及其后的先周諸王成為西北地區(qū)諸侯心目中的“天子”(沈約說“諸侯以天子禮待公劉”)。先周傳至古公亶父,又離開豳地遷往岐下(今陜西岐山)。
先周遷往岐下歷時不足百年即滅商建周,岐下時日甚短,不足以在語言文字方面形成新的體系,因此,先周語言應(yīng)以邠國語言為準(zhǔn)。
西周政權(quán)建立以后,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nèi)統(tǒng)一語言,這里所指的主要是書面語言。西周初期統(tǒng)一全國語言時使用的是周族的語言,即先周語言,也就是規(guī)范化了的古隴東方言。以后的長安官話、洛陽官話、汴梁官話、臨安官話、南京官話、北京官話,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
由于西周的首都在鎬(hào),其地距長安(今西安市)甚近,可視為長安即周都,后經(jīng)漢、唐盛世,長安成為聞名世界的古都,故后人一般都以為古長安方言是古漢語的代表話即母體語言,殊不知長安方言是流,不是源,真正的源頭語言是先周語言,是先周部族長期生活過的隴東地區(qū)的方言,因此,先周語言才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
(二)先周語言概貌
先周語言(隴東方言)今通行于隴東地區(qū)、關(guān)中地區(qū)及陜、甘、寧、青等省的許多地方,但除關(guān)中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的方言幾乎都沒有前鼻音尾韻。
先周語言(隴東方言)的代表語言——早勝話,包含了普通話所有的聲母和韻母,音節(jié)數(shù)也大致相當(dāng)。另外,先周語言還有幾個特殊的音素:聲母[?耷],韻母[Ч]和[щ]。零聲母字也有較大差異。
先周語言(隴東方言)的聲調(diào)不可考,應(yīng)該有入聲,上古時期可能只有平聲和入聲,到中古時期形成完備的平、上、去、入四聲,現(xiàn)代隴東方言有陰、陽、上、去四聲。
(三)先周語言音系
1.聲母
聲母共有24個,包括半元音y、w(不包括零聲母符號),與普通話相比,多了一個“?耷”(該聲母主要見于人稱代詞“我”及其形聲字,還有一些古“疑”母字),常見字有“我、俄、蛾、鵝、餓、訛、厄、惡、萼”等,有的地點方言讀?耷e,有的地點方言讀?耷uo,聲調(diào)依字而異。
另外,普通話的開口呼零聲母字,如“愛、安、恩、偶”等字,隴東方言是n聲母或?耷聲母;普通話的部分齊齒呼零聲母字,如“牙、眼、咬、硬”等字,隴東方言是n聲母的齊齒呼。
極狹隘的地點方言間或會出現(xiàn)[v]、[z]、[pf]及[pf‘]的聲母,但不具代表性。
2.韻母
隴東方言大部分地點方言缺乏普通話的前鼻音尾韻,普通話的其他韻母全有,隴東方言又有幾個獨特的韻母。
(1)[Ч]韻母 該韻母與u韻母互補,構(gòu)成隴東方言zh、ch、sh、r聲母的合口呼音節(jié),即隴東方言的音節(jié)有u無[Ч],有[Ч]無u。
(2)[щ]韻母 該韻母讀如蘭州話的“二”(蘭州話的“[щ]”音節(jié)大多是零聲母,此外還有一個“給”字),僅與ɡ、k、h相拼,常見字不多,莫過“胳(膊)、疙(瘩)、咳(嗽)、核(桃)、里頭、蛤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