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隴東方言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的觀點,不是僅憑理論假設(shè)甚或主觀臆測得出的,而是有相當(dāng)多的證據(jù)可以說明這個觀點。讓我們由近及遠(yuǎn)地闡述吧。
1.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收錄的一些方言色彩很濃的方言詞匯(詞典中標(biāo)有〈方〉的說明),就是典型的隴東方言,例如“衠”zhūn,表示純粹;“焌”qū,表示邊燒熱邊彎屈;“鋬”pàn,表示筐、籃的提梁;“黡”yǎn,表示黑痣;“搋”chuài(隴東方言讀cāi),表示和面時用力揉;“褫”chì(隴東方言讀chuǎ),表示剝奪,等等。
2.近代的古典文學(xué)著作如《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醒世恒言》等,其中大量出現(xiàn)隴東方言的詞匯,如《水滸》中“賓鴻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薄翱偣芤箒韯谏褓M力了一日一夜”,“又做這等短命促掐的事”;“細(xì)細(xì)地切作臊子”;《紅樓夢》中的“促狹鬼”;《三國演義》中“朝廷正要沙汰你們這些濫官污吏”等等。
3.唐、宋詩詞、散文、傳奇、話本中,隴東方言的使用頻率甚高。(《水滸》的成書,與宋代話本極有淵源)
4.元曲中有些襯字,如“也么個”、“也波”(“也”,古音讀yǎ,隴東方言至今仍讀yǎ),隴東方言作為語尾助詞,一直在廣泛使用。
5.歷代韻書,如《廣韻》、《集韻》、《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等,內(nèi)中詞匯、讀音及釋義,許多都是隴東方言的用法。
6.《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書中,隴東方言的詞匯甚多,如《說文解字》中的“硾”chuǐ,表示石杵;“衺”xué,表示水平方向;“槎”zǎ,表示衺斫;“貒”tuān,表示獸名(非“獾”);“胤”yìn,表示子孫相承續(xù)也;“脧”zuí,表示赤子陰也(今隴東方言稱“脧子”chuízi)等等。
7.《詩經(jīng)》、《尚書》等書中,許多詞語,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絕無,非用隴東方言解之不能明其義。如“餱”hóu,表示窩頭,“寁”jiǎn,表示迅速,“掎”yǐ,表示扶持、把穩(wěn),“雊”ɡòu,表示小雞,“芃”pénɡ,表示繁茂,“砅”liē,表示履石渡水之意,等等。
綜上所述,隴東方言才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而不是長安方言?,F(xiàn)代方言學(xué)研究分類時,有“關(guān)中方言秦隴片”的稱謂,若以時間先后為序,起碼應(yīng)稱“關(guān)中方言隴秦片”。
第二章 語音
第一節(jié) 隴東方言的特殊聲母和韻母
一、聲母
聲母共有24個,包括半元音y、w(不包括零聲母符號),與普通話相比,多了一個“?耷”(該聲母主要見于人稱代詞“我”及其形聲字,還有一些古“疑”母字),常見字有“我、俄、蛾、鵝、餓、訛、厄、惡、萼”等,有的地點方言讀?耷e,有的地點方言讀?耷uo,聲調(diào)依字而異。
另外,普通話的開口呼零聲母字,如“愛、安、恩、偶”等字,隴東方言是n聲母或?聲母;普通話的部分齊齒呼零聲母字,如“牙、眼、咬、硬”等字,隴東方言是n聲母的齊齒呼。
極狹隘的地點方言間或會出現(xiàn)[v]、[z]、[pf]及[pf‘]的聲母,但不具代表性。
二、韻母
隴東方言大部分地點方言缺乏普通話的前鼻音韻尾,普通話的其他韻母全有。隴東方言又有幾個獨特的韻母。
1.[Ч] 該韻母與u韻母互補,構(gòu)成隴東方言zh、ch、sh、r聲母的合口呼音節(jié),即隴東方言的音節(jié)有u無[Ч],有[Ч]無u。
隴東方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方言,代表著上古漢語的讀音,因此可以認(rèn)為[Ч]韻母古已有之,并且在漢語演變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而在此演變過程中,隴東方言的[Ч]韻母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2.[щ] 該韻母讀如蘭州話的“二”(蘭州話的“[щ]”音節(jié)大多是零聲母,此外還有一個“給”字),僅與ɡ、k、h相拼,常見字不多,莫過“胳(膊)、疙(瘩)、咳(嗽)、核(桃)、里頭、蛤蟆”等,但隴東方言中以之構(gòu)成形容詞、象聲詞,組詞能量很大,使用頻率很高,聽來平添幾分生動,有些且已收入普通話詞匯,此處以[kщ]音節(jié)為例顯示其用途:
胳膊、胳肢窩、胳肘子、胳摟(撓癢癢)、疙瘩、虼蚤、圪攪(搗亂)、趷揫(蹲)、趷拐、趷擰、趷踮、趷逶、趷哇、趷攘(蠕動)、角落、咯噔、咯吧、咯嘣、咯吱、格貍貓、藍(lán)格瑩瑩、白格森森、脆格生生、紅格滋滋cici、甜格滋滋cici、黑格唧唧、冰格唧唧、瘟格唧唧(很生氣)、硬格錚錚、蛘niǎo53格酥酥,等等。
第二節(jié) 隴東方言的前鼻音尾韻
隴東地區(qū)指甘肅省東部的慶陽、平?jīng)鰞墒?,該地區(qū)的方言很有特色,尤其是慶陽市寧縣南部有一個不太小的區(qū)域,約八、九個鄉(xiāng)鎮(zhèn), 10余萬人口,所說的方言迥異于甘肅省各地方言,構(gòu)成了“方言島”。該方言島有明顯的前鼻音尾韻,可能是西安方言及普通話的鼻祖。要搞清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就要聯(lián)系先周歷史。周族的始祖姬棄,據(jù)記載是堯舜時代人,故先周歷經(jīng)夏、商兩代1000余年,其發(fā)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居住于邰地(今陜西武功),約400年,此期為先周語言產(chǎn)生的初期階段。今武功話有前鼻音尾韻,故推斷最早的先周語言有前鼻音尾韻。第二階段主要居住于豳地(今甘肅隴東),約500年,此期為先周語言的成熟階段,大約已形成上古漢語的音系,起碼有平聲和入聲兩個調(diào)類,依然有前鼻音尾韻。第三階段主要居住于岐下(今陜西岐山),將近100年,此期為先周語言在邰及豳的繼續(xù),應(yīng)該無太大的變化。
及至周滅商后,西周初期即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jìn)行了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先周語言以“官話”的形式獲得極大程度的認(rèn)同,奠定了古漢語(書面語)的基礎(chǔ),構(gòu)建了古漢語的框架體系。
語言是有繼承性的,考察今武功方言及岐山方言,它們與今隴東方言大抵相同,唯在前鼻音尾韻方面有較大差異,隴東大部分地點方言無前鼻音尾韻,只有慶陽市寧縣南部有前鼻音“方言島”。
據(jù)舊《寧縣志·民族志》記載:“先代土著:劉昌氏,輟耕偶談,周余民。在安定北地者,為劉昌氏,不與諸戎伍,自謂公劉后裔?!敝两瘢鐒?、中村(均為寧縣南部鄉(xiāng)鎮(zhèn)名)一帶,姓劉的人特別多,且有以“劉家村”命名的地方,基本與以上記載吻合。(寧縣亦有“公劉”的地名)據(jù)此推斷,當(dāng)年古公亶父率族遷往岐下時,曾有一少部分周族人留在了隴東,他們的后裔始終保持著先族的語言習(xí)慣,依此解釋該“方言島”的語音現(xiàn)象較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