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亡是魯迅一生執(zhí)著堅守的書寫主題,但其文本的獨特之處在于他不僅關(guān)注到肉體表象的死亡,更深刻揭示了靈魂的死亡,相對于肉體死亡來說,這是一種更為可怕的死亡,一種死亡中的死亡!這,對于個人與民族的新生阻礙力更為強大。而魯迅所做的,正是用自己的生存、寫作,甚至死亡,搖醒沉睡者,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苦難和死亡,并由擔(dān)當(dāng)苦難和死亡成為一個真正的現(xiàn)代人!
【關(guān)鍵詞】語言死亡(無聲);理解死亡(隔膜);死亡貧乏
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有誰如魯迅那樣更專注、更深刻地關(guān)注死亡、理解死亡、闡釋死亡?有誰比魯迅對死亡之神注入更多的人生況味、生命內(nèi)蘊?他之所以一生一直為死亡意念所纏繞,就源于他多舛命運的生存經(jīng)歷和對死亡的真切體驗。少年時期,祖父科考案、父親病故、小妹四弟夭折,如此早地,就這樣,魯迅就遭遇了死亡,并且死亡將威脅的種子與根苗種植在魯迅幼小心靈,根須深入他靈魂,而枝葉遠及他終生!并且死亡不斷地給魯迅下著通知單:范愛農(nóng)、瞿秋白、韋素園、殷夫、柔石、劉和珍、畢磊……死亡逼視著他身旁一個個親朋好友掠去他們生命,魯迅又怎能無動于衷地不去逼視死亡?再加之他自身頑癥一次又一次地讓他瀕臨于死亡邊緣,直至最后奪走他——少年就染上肺病,至少重病兩次,又曾生重腦膜炎……總之,深刻的死亡意識都是建立在深刻的死亡體驗基礎(chǔ)之上,一切的一切:家道敗落、家族之爭、被故鄉(xiāng)放逐的大痛楚、早年婚姻的大孤苦、兄弟失和的大哀傷、疾病纏身的大悲苦、文場獨荷戟的大寂寞、學(xué)生朋友知己橫遭暴死的大愴痛……讓魯迅糾著時局,繞著時政,去追問面無表情的死神!而在這個被疾病與死亡籠罩著的世界,在令人撕心裂肺的極端心理體驗之中,魯迅沉痛無比地說:
“我先前讀但丁《神曲》,到《地獄》篇,就驚異于這作者設(shè)想的殘酷,但到現(xiàn)在,閱歷加多,才知道還是仁厚的了。他還沒有想出一個現(xiàn)在已極平常的慘苦到誰也看不見的地獄來?!保ā肚医橥るs文末編·寫于深夜里》)
魯迅自他人、自自身、自歷史經(jīng)驗、自現(xiàn)實生存情態(tài)里,望清人生旅程荒野,四處布滿死亡的荊棘,這樣,死亡漸漸內(nèi)化為魯迅的一個經(jīng)驗世界,在其心理積淀和內(nèi)蘊了死亡意識的巨大張力??墒撬劳霾⑽丛诋?dāng)時的人們心里投下真正的陰影真正的震撼,它被深深地遮蔽著。他議論死,自覺地接近、走向死,與死晤談、對視,將真真切切的死亡體驗融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其筆觸忽明忽暗或濃或淡彌漫著死亡況味,其文本充溢著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肉體生命的死亡、精神靈魂的死亡:
一、語言的死亡——無言、沉默
一個作家在穿透社會、政治、歷史之后,在穿透其生存背景歷來的文化狀態(tài)和精神氛圍之后,在這個世界上,他能看見什么,當(dāng)然是人!然而他洞見了人性深處的種種缺口,所以在穿透人之后,世界還有什么?——“中國全國就是一個大墓場”。魯迅借Borel的話說出了他的所見。
所有的人,仿佛都被拋到了既無水分也無陽光;既無人煙,也無鳥獸花草的的墓場,他們在這樣的墓場中無望地掙扎。然而,這墓場時間如此之久又如此廣大無邊,他們無從尋找任何資源來滋養(yǎng)自己、營養(yǎng)自己;無從尋找任何途徑老培育自己、發(fā)展自己,最后他們既不期待也不掙扎,他們和他們的心靈都成為這無邊墓場的一部分,成了日后吞食新生命的殘酷因素。食人者有暴君,也有暴君治下的臣民,他們有種渴血的欲望,“把人的血肉廉恥當(dāng)矛頭似的吞噬”?!盃奚摺钡挠H人在感到羞愧,病逝者的親人在感到悲傷,無所事事的人在尋覓著新的看資,貪婪者在等待著下一次機會(《藥》)。
而最困苦的民眾,單永遠是最專注、最忠誠、最無私的看客。每每是“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他們只知道看,而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什么;他們只知道聽,卻不知道自己聽到的到底是是還是非;他們不敢說話,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這是一個沉默的民族,這是“無聲的中國”,“人是有的,沒有聲音,寂寞得很?!藭]有聲音的么?沒有,可以說:是死了?!保ā度e集·無聲的中國》)
于是先覺者便有著極大的寂寞: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希望》
“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難于呼吸視聽,哪里還能有什么言語?”——《記念劉和珍君》
魏連殳無言無語,最終只“像一匹受傷的狼,當(dāng)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雜著憤怒和悲哀”——《孤獨者》
……
這是一個不可言說無有聲音的世界,不僅眾生失語,先覺的語言也被“絞殺”!人活著,卻惟有無言與沉默,魯迅以難以直說的話語方式深刻地洞明了生命的存在悖論和尷尬:
當(dāng)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野草·希望》
在言說的“空虛”和沉默的“充實”之間,人的生存已再次被無情撕裂,個體意志在現(xiàn)時語境面前已被完全抽空,人甚至只有在非語言的沉默中才能確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種無法用言語來確證自我形態(tài)的極端痛苦,在《頹敗線的顫動》中表現(xiàn)得最讓人震撼: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著天空,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惟有顫動,輻射若太陽光,使空氣中的波濤立刻四旋,如遭颶風(fēng),洶涌奔騰于無邊的荒野。
有如刀割的痛切、對惡劣人性的疾視、出離于憤怒的決絕都在絕望的無言當(dāng)中被整合?!拔ㄆ錈o言,它才痛苦,唯其痛苦,它才顫動。”
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陷入時代的黑暗境遇中,清醒的自主意識與生存荒謬之間的沖突擴張成的大網(wǎng),緊緊鉗制住生命活力的飛升與躍動,于是孤獨,于是哀痛,甚至絕望,人被拋入無法言說的尷尬境地。
一個無聲、沉默的民族,民眾不自覺地失聲,先知被迫地?zé)o言。沉寂里,人已消亡。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或許是最深重的苦難的最無望的言說了。
二、理解的死亡——隔膜 孤獨
在這個死寂的大墓場里,魯迅說:
“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nèi)巳酥g個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保ā抖砦淖g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
“嗚呼,人和人的靈魂,是不相通的?!保ā稛o花的薔薇之二》)
“樓下的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的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保ā抖鸭ば‰s感》)
每字間都沉沉地滲著無邊的隔膜。
這些隔膜又是這樣深的存在于一個人與周圍的人之間:“我”與中年閏土,閏土的一聲“老爺”使“我”只覺得“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于是不由得慨嘆“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更讓人覺得凄神寒骨的是,隔膜也存在于夫妻和母子之間。子君在沒有溝通與交流、沒有了愛與生氣當(dāng)中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無獨有偶,《理水》中的禹太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則是“把雙眉一揚,一面回轉(zhuǎn)身,一面嚷叫道:‘這殺千刀的!奔什么喪!走過自家的門口,看也不進來看一下,就奔你的喪!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處,仔細像你的老子,做到充軍,還掉在池子里變大忘八!這沒良心的殺千刀!……”妻子對丈夫所從事的偉大事業(yè)不僅不理解,反而極盡刻毒詛咒之能事,隔膜之深,確實不可以道里計!在《藥》中,夏四奶奶對兒子夏瑜的革命不僅不能理解,在夏瑜犧牲后給他上墳時“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盡管她認為夏瑜是被冤枉了的?!稄?fù)仇》中真正為民眾的“人之子”被群眾殺害了,且“路人都辱罵他,祭司長和文地戲弄他,和他同釘?shù)膬蓚€強盜也譏誚他?!倍硗?,《補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qū)ε畫z的指責(zé),方士把女媧的濟世救民之舉奏聞皇帝,當(dāng)作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出關(guān)》中關(guān)尹喜、賬房先生、書記先生對老子著作的功利主義的盤算和安排;《鑄劍》中幾個義民“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按:指眉間尺和宴之敖者),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所有這些隔膜清楚地烙印著另外兩個字:孤獨!
這是容不得天才的世界,容不得清醒的世界,在這里,真的革命者被視為瘋子,革命變成滑稽劇。行尸走肉的人們要么是無聊冷漠的看客,要么是幸災(zāi)樂禍的談客,要么是糊里糊涂,討點人血饅頭治病而已……至于流血者與他們何干,他們不知道,在他們眼里,不過是一個從古就有的罪犯罷了——“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在他人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領(lǐng)只是‘幸免’。從‘幸免’里又選出犧牲,供給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誰也不明白。死的說‘啊呀’,活的高興著”(《熱風(fēng)·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于是,在這里,狂人——夏渝——瘋子——魏連殳,像受傷的狼一樣的孤獨著,由無路可走的困境走向絕境,由掙扎走向崩潰、死亡。在必死的命運籠罩下發(fā)出的憤怒而極度哀傷的聲音。《狂人日記》是魯迅文中最“憤青”化的??袢送钢鴦偙犻_的眼睛看世界,越看越憤怒,最后簡直要“出離”了。吃人的人又復(fù)被人吃,再加上背后更有自四千年前始的吃人履歷,魯迅刻畫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這時的孤獨者應(yīng)該是初始化的,是依舊憤怒依舊可以提出問號依舊可以在最后呼吁“救救孩子”的。
而后“瘋子”叫嚷著來到讀者的視線,這個瘋子和尼采筆下的瘋子一樣,都在叫嚷上帝已死。這篇里寄托的是魯迅的勇氣,敢膽面對漆黑說出“我放火”!《長明燈》的結(jié)尾是悲哀和無奈,瘋子被當(dāng)作瘋子關(guān)了起來,四周是哈哈哈的群眾。群眾呵群眾,“火火火”與他們無關(guān),“點心吃一些”“戲文唱一出”才是他們所要的,魯迅陷入的是痛苦的荒誕諷刺。他是只能“一手扳著木柵一手撕著樹皮”,但其中“兩只眼睛閃閃發(fā)亮”還預(yù)示著對命運的不甘和對生活的信心。這是孤獨的勇氣了。
魯迅文本中,“狼”作為文化象征物,與馴化了的狗形成了對立。狼指反叛精神,但在重秩序、重教化,將溫順的狗作為仁義象征的中國社會中,反叛的狼是受到敵視的。所以“受傷的狼”的類似反叛的精神在中國社會中被視為異類,遭受攻擊、遭受驅(qū)逐,逃脫不了傷痕累累的、孤獨的必然命運。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就是那樣的一匹最具特征性的狼。此文“以送殮始,以送殮終”以“一匹受傷的狼”始,以“一匹受傷的狼終”。文中直接描寫魏連殳“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dāng)深夜在曠野中嚎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而最終“從耳朵中掙扎出來的長嚎”則是作者給予那樣心境的悲憤者以最直接的感應(yīng)。
這是一個完全絕望后以自我毀滅來抗爭的絕不瞑目的人,孤獨,掙扎,嚎叫,絕望,直至死亡。向前和反顧都不再可能,在那個敵對世界中無以進無以退,世界殘酷地棄絕了他,把他扔向一個人性的曠野,扔向一個沒有任何出路的大困境,沒有了愛,沒有同情,更沒有熱忱,輕蔑與冷酷全盤托出。最后,小說將魏連殳由困境推向絕境,讓他在掙扎中體驗更慘痛的絕望,他受到報界和留言攻擊,他被辭退,靠賣書度日,在“乞求”“凍餒”“連買郵票的錢也沒有了”最終連“愿意我活幾天”的僅有的一個人也死去。殘酷地逐漸剝離了他的任何生存依據(jù)、生活條件、生存意義,來顯示世界對這匹受傷的狼的驅(qū)逐。
魯迅的心開始冷卻,他塑造的“孤獨者”已赤裸裸的成為“孤獨者”。嚎叫,嚎叫,痛也叫傷也叫。這篇小說感受的已不再是《狂人》稚童般的囈語,文中的魏連殳甚至沒有了《長明燈》中被關(guān)禁的榮譽(在革命的字典中,牢獄似乎成為堅貞的最大褒義)。當(dāng)閱讀到“我已經(jīng)躬行于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達到,所主張的一切了”時,感受到的是透過紙背的悲哀和孤絕。
這些孤獨者有足夠的洞察力認識自己艱難險惡的境遇,卻無力擺脫此種境遇的桎梏,無力從荒謬的深處拯救起生命的尊嚴和意義。魯迅一層層地展示孤獨者與世界的關(guān)系。每一層開掘都包含著無人傾聽的慘嚎。沒有光,沒有色,沒有言語和情感,沒有行為和使命,連孤獨者的最后掙扎都表明他根本沒必要在這個世界上存活,根本沒有可能存活,孤獨者的繼續(xù)掙扎也只能繼續(xù)證明這一點。在一系列無法掙扎之掙扎,無路可走中尋路的過程中,全面展示了孤獨者的宿命圖像。孤獨者既為異類,也就天然地喪失了與世界溝通的可能。孤獨成為無法克服的宿命。孤獨作為一種無法克服的生存本質(zhì),成為一種可怕的重壓,一種生生死死都擺脫不掉的巨大陰影,一堵永恒的堅不可摧的高墻。
魯迅在理解死亡的書寫中,對這類死亡進行了最冷酷最荒謬的擔(dān)當(dāng)!
海德格爾說:“時代處于貧乏并非在于上帝之死,而在于短暫者對于他們自身的短暫性幾乎沒有認識和沒有能夠承受?!瓡r代的貧乏就是痛苦、死亡和愛情的本性沒有顯現(xiàn)?!?【1】對于魯迅來說,他的時代是個‘死亡的時代’,而且無論是死的人還是活的人對于死亡“幾乎沒有認識和沒有能夠承受”。在這個意義上,他的“死亡”就等同于海德格爾的“貧乏”。所以,關(guān)于魯迅文本中的死亡一個更為精確的界定是:貧乏的死亡?!藗兓钪廊ィ乐?!
注釋:
【1】(德)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等,譯.北京:文藝出版社,1991:89.
【參考文獻】
[1]王乾坤.回到你自己——關(guān)于魯迅的對聊[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
[2]吳康.新文學(xué)的本原[M].長沙:岳麓書社,2005.
[3]摩羅,許抄珍.速讀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大師與名家叢書·魯迅卷[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4.
[4](德)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等,譯.北京:文藝出版社,1991.
[5](西班牙)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上海:上海文學(xué)雜志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