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恢復原狀在合同法上并非一個有完整結構體系的制度,而是散見于合同法各項制度當中。在分析合同無效、被撤銷和解除的法律后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立法例,對合同法中恢復原狀的適用進行了梳理和概括,并針對現(xiàn)有立法的不足與空白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恢復原狀;合同無效、被撤銷;合同解除
一、恢復原狀概論
(一)恢復原狀歷史淵源考:對大陸法傳統(tǒng)的繼受和在英美法上的勃興
恢復原狀,又稱回復原狀,是指將現(xiàn)有的權利義務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在德國法上表述為Naturalersaatz,英美法稱之為Restitution。早在羅馬法時期,債被類型化為契約之債、私犯和準契約之債,債權人可以基于準契約提起不當?shù)美V或恢復原狀之訴,以回復其權利。以法國、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尤其是作為近代民法承上啟下之作的《法國民法典》,對羅馬法上的諸多制度都予以繼受,深深烙上了羅馬法的各種痕跡。該法典第四章第一節(jié)以準契約為名,規(guī)定了“因錯誤、故意、誤認等原因受領的給付應返還”的不當?shù)美贫?。而德國法亦不例外,在《德國民法典》?12條到822條,從一般規(guī)定、法律效果到請求權的排除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且這一立法例也為《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所效仿。而作為英美法系基礎的英國普通法早期并沒有準契約的概念,但隨著令狀制度的發(fā)展,一種名為“簡約之訴”的興起為準契約制度提供了發(fā)展的契機,經(jīng)過法官們的不懈努力,一個獨立的返還請求法終于從準契約制度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項新的制度。[1]
(二)恢復原狀的界定:與相關概念辨析
1、恢復原狀與返還財產
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與恢復原狀類似的便是“返還財產”一詞。那二者之間又存在何種關聯(lián)。觀各國立法,不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國家,恢復原狀在內涵上可能同于不當?shù)美?,亦可能具有損害賠償之功能。[2]在我國法上,恢復原狀的范圍在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中亦有所不同。返還財產是將法律秩序回復到原先狀態(tài)的一種方式,但僅僅憑借這一手段并不必然能使權利人的財產權利恢復如初。在標的物已經(jīng)返還的情況下,權利人仍有可能受有其他損害,其在請求返還財產的同時,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因此,在范圍的界定上,恢復原狀要大于返還財產。
2、恢復原狀與不當?shù)美颠€
不當?shù)美?,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損者,應負返還的義務。[3] 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明確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笨梢?,我國法在不當?shù)美贫葮嫵梢吓c大陸法系其他國家并無不同,但在適用范圍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于我國立法未采納物權行為理論,作為原因行為的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后,原權利人得以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并非德國法上的不當?shù)美埱髾?。因此,我國法的恢復原狀制度下,原則上是排斥不當?shù)美贫冗m用的。
二、恢復原狀在合同制度中的具體適用之一: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
合同的無效是指合同雖然已經(jīng)成立,但其在內容上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而不具有法律效力。依通說,由于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其一旦被確認為無效,就產生溯及力,使合同自訂立之時就不具有法律效力。[4] 而對于具有意思瑕疵的合同而言,其被撤銷之后同樣不具有約束力,產生與無效合同相同的后果。因此,本文擬將合同無效和被撤銷一并論述而不加區(qū)分。
(一)大陸法無效合同下恢復原狀的適用
1、法國法:以溯及力為原則
法國學界認為,合同無效是法律所代表的公權力對合同成立過程進行干預的結果。因此,依法國法,合同在未履行前被確認為無效的,合同不得再履行;合同在履行后被確認無效的,其無效具有溯及力,即當事人訂立合同前的財產狀態(tài)應予恢復。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法國法上合同無效的后果在于使合同不發(fā)生法律效力,表明法律對合同存在瑕疵的確認。法國法上無效合同雖以具有溯及力為原則,但亦存在若干例外。
2、德國法:以不當?shù)美贫葹榛?/p>
德國法上并沒有對無效合同的直接規(guī)定,而僅有對無效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因為德國民法是以法律行為為主線構筑起整個私法體系的,而合同作為其中最主要的法律行為和實現(xiàn)私法自治的手段自被涵蓋在法律行為之下。因此,我們須考察德國法上有關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兜聡穹ǖ洹返?05條、116條、117條、125條分別規(guī)定了欠缺行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真意保留、虛假通謀和違反法定形式的法律行為無效,第119條、120條、123條則規(guī)定了因錯誤、傳達不實、欺詐和脅迫的法律行為可撤銷。對于法律行為(合同)無效的后果,德國法引入了不當?shù)美?guī)則,受損人可以主張不當?shù)美?,要求給付受領人返還。也就是說,依照德國法,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是具有溯及力的。
(二)英美法無效合同下的恢復原狀:一個獨立的返還請求權體系
1、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
不論是英國法還是美國法,學說判例都未像大陸法上那樣將無效合同的種類、效力予以概括規(guī)定,但在英美法內部,對于影響合同效力的情形問題上有著比大陸法更為統(tǒng)一或類似的規(guī)定,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錯誤、虛偽陳述、脅迫、不正當影響。此外,在合同是未成年人締結、違反公共政策、顯失公平時,其效力亦會受到影響。
2、合同的效力
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存在前述幾種情形時,合同將無效或被撤銷。由于英美法并未嚴格區(qū)分無效和可撤銷,在合同效力存在瑕疵時,既可能是無效,也可能是可撤銷的。如在脅迫為人身強制時,合同無效;脅迫僅僅是威脅時,合同則是可撤銷。但即便是可撤銷合同,在一方行使撤銷權后,其效力便自始消滅。因而,不論是無效合同還是被撤銷合同,都有恢復原狀的適用?;謴驮瓲钭鳛槠胀ǚㄉ系囊环N請求權,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雙方已然或本就不存在合同的情況下對受損一方提供法律上的救濟。
近年來,英美法上對恢復原狀請求權的討論異常激烈。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有學者甚至認為“恢復原狀制度已由傳統(tǒng)的救濟方式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獨立的請求權基礎” [5]。 姑且不論恢復原狀請求權是否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請求權,但它在英美法上影響的不斷擴大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返還法重述》便是這一制度迅猛發(fā)展的最好佐證。美國法上恢復原狀制度的繁榮對同為英美法系的英國產生重大影響,英國司法判例也在1991年承認了獨立的恢復原狀請求權。[6] 其他英美法系國家在隨后的實踐中,也逐漸承認了這一制度。
(三)中國法無效合同下恢復原狀的適用
我國通說認為,合同無效(被撤銷)是絕對無效,自始無效,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合同法》第58條對此也具有明文,恢復原狀是我國合同法上無效(被撤銷)合同法律效果的基本規(guī)則。但須注意的是,該條并未使用恢復原狀這一用語,而是采用了返還財產一詞。在無過錯方受有損失時,過錯方還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而,在我國法上,恢復原狀的范圍要大于返還財產,前者兼有原物返還與權利復歸的作用。
三、恢復原狀在合同制度中的具體適用之二:合同解除之情形
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當事人一方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約定行使解除權而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一種法律行為。合同解除與合同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一樣,都是使合同的效力終結,同樣產生恢復原狀的問題。中國法中合同解除的效力:遵循大陸法傳統(tǒng)下的靈活性。
《合同法》第97條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jīng)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學者認為,該條款采取了較為靈活的方式:一是賦予當事人以選擇權,二為根據(jù)合同的履行情況和性質來決定是否有溯及力。[16]這一規(guī)定,雖然將請求權的行使賦予了當事人,但從性質上看,仍然是遵循了大陸法上承認合同解除溯及力的立法例。大陸法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認為合同的法定解除主要是一種違約救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護非違約方的合法利益,它的實際目的是“將處置瑕疵貨物的負擔轉移給違約方”。[7] 因此,合同解除原則上具有溯及力。
1、恢復原狀適用的前提
恢復原狀作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其適用的前提是合同關系已經(jīng)終止,這本不存在任何疑問。因為合同作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只要其有效存在便始終約束當事人之行為,自不存在恢復原狀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最近在英美法上掀起了一股對合同未解除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的爭論。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傳統(tǒng)觀點認為,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一方違約,另一方可以尋求合同法上的救濟,而非返還請求權。但隨著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的崛起,不少學者從經(jīng)濟學效益角度出發(fā),認為給予非違約方返還請求權,以剝奪違約方因違約獲得的利益有悖于效率原則,因此認為返還請求權在合同未解除的情形下仍然得以行使。[18] 并且,這一觀點在A-G v. Blake案中得到了支持,該判決認為“在合同救濟不充分的情況下,返還請求權作為例外,得由非違約方主張”。應該說,這一判決對英美法返還請求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更加激起了英美法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熱情。這一立論在崇尚邏輯思維的大陸法學者看來,顯然是難以接受的。但倘若我們了解在英美法上,不論是學說還是判例,所持的以當事人救濟為中心的理念,則不難理解這一爭論產生的原因。應該說,英美法的這一做法,在我國法乃至其他大陸法國家的目前階段并不具備可操作性,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妄下結論,認為合同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必定排除恢復原狀的適用。
2、恢復原狀的范圍
《合同法》97條規(guī)定了合同解除有溯及力的情形下,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補救措施”和“損害賠償”。顯然,在這里立法者將恢復原狀等同為了返還財產,是對恢復原狀最狹義的界定。而本文恢復原狀之內涵則是廣義上的,即包含了這三種解除后果,其核心內容在于使得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恢復到合同訂立之前的狀態(tài)。因而,筆者認為,合同解除后的恢復原狀(包括損害賠償)不包括期待利益的賠償,因為它僅僅是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否則,合同的解除與合同繼續(xù)存在而追究違約責任將混為一談。
3、返還不能之情形
合同無效而返還不能時,可以要求負返還義務人折價補償,而在合同解除而返還不能時是否有權要求折價補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guī)定。有的學者認為:“在有些情況下是不能恢復原狀的,例如,原物是特定物而滅失,又如,提供勞務或者使用物作為合同的給付,在這樣的情況只能采取賠償損失或者其他補救措施,而不能恢復原狀?!?[8] 該觀點認為,折價補償屬于損害賠償?shù)姆秶?。但筆者認為,折價補償與損害賠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在合同無效時雙方互負的返還義務不以當事人主觀上有過錯為必要,而是基于無效合同的溯及效力。合同解除亦是如此,在返還不能時的折價補償是以負有返還義務為前提,與當事人主觀狀態(tài)無關,而損害賠償須以一方有過錯為必要條件。因此,合同解除后存在返還不能的情形時,可以參照合同無效中關于折價補償?shù)囊?guī)定,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狀態(tài)。
四、恢復原狀在合同制度中具體適用之三:以合同分則下各類合同為分析對象
在我國合同法上,除了以上幾種情形外,尚有其他一些關于恢復原狀的規(guī)定。
1、《合同法》第235條、377條關于租賃合同、保管合同期滿終止時,標的物占有人所負之恢復原狀義務。關于這類義務,可以認為是合同終止后占有人喪失了占有之原因而負有的返還義務,既可以視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亦可以看成不當?shù)美埱髾唷?/p>
2、《合同法》第223條規(guī)定的承租人未經(jīng)出租人同意而擅自改善或增設他物的,出租人有權要求恢復原狀。出租人的這一權利既可以視為違約責任請求權,亦可以看作所有物受侵害時恢復原狀請求權,即構成違約和侵權的競合。
3、《合同法》第410條規(guī)定了委托合同當事人的任意解除權,其立法基礎在于委托合同是建立在雙方信任基礎之上,一旦這一信任喪失,便應當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而解除權行使后,“除不可歸責于該當事人的事由外”,應當賠償損失。
此外,《合同法》第219條、224條、253條等亦規(guī)定了在特定情形下,當事人的合同解除權,其超出了總則部分94條對合同解除事由的限定,擴大了法定解除的適用范圍。但從效果上看,這些情形下合同的解除亦遵循前述關于溯及力的基本原則。
五、小結
與大陸法相比,英美法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得到普遍認同的返還法,盡管它并沒有在成文法上予以確立,但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學說,成為法官判決中據(jù)以立論的依據(jù)。相較之下,大陸法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則遠遠不夠。迄今為止尚未見一部專門的著作來論述這一問題,恢復原狀僅僅作為各項合同制度的法律后果而依附其中。本文作者并非認為大陸法亦應同英美法一樣,將恢復原狀從各種具體制度中抽象出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一設想與大陸法的法律傳統(tǒng)是相悖的,大陸法沒有必要也無法做到這一點。而是認為應加大對恢復原狀制度的研究與探討,從英美法已經(jīng)形成的較為成熟的制度中汲取營養(yǎng),彌補現(xiàn)有法律在這方面的不足。
【參考文獻】
[1]肖永平,霍政欣.英美債法的第三支柱:返還請求權法探析[J].比較法研究,2006(3).
[2]崔建遠.關于恢復原狀、返還財產的辨析[J].當代法學,2005(1).
[3]王澤鑒.債法原理(不當?shù)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社,2001:2.
[4]王利明,房紹坤,王軼.合同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48.
[5]尹田.法國現(xiàn)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26-230.
[6]李國華.論英美法系返還請求權法的崛起[J].長沙大學學報,2008(7).
[7]黃澗秋.合同法定解除后恢復原狀的比較研究[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
[8]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