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對于規(guī)范市場競爭行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這樣權益的保護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規(guī)定,這會制約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基于我國種種立法缺陷,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構建。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規(guī)定,“為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該條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然而該法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僅限于第1、2條中類似于宣誓性質的條款,并未賦予消費者在受到不正當行為侵害時提起訴訟的權利,使得該法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難以實現(xiàn)。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消費者權益進行保護的依據(jù)
自消費者運動席卷全球以來,消費者保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趨勢,消費者利益保護的目標深刻影響到各種經濟立法。作為規(guī)范市場市場競爭的競爭法,經營者的競爭行為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競爭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注定脫離不了千絲萬縷的關系。消費者并非競爭關系的當事者,但競爭法卻將其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并且其地位仍在不斷攀升,這其中有消費者運動的功勞,但更多的是因為競爭法突出保護消費者有一定的理論合理性。
在競爭法立法之初,立法者主要關注的是對同業(yè)競爭者的保護,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消費者運動的興起,立法者認識到消費者是轉嫁競爭損失的終端,競爭行為表面上看是損害了競爭對手的利益,但競爭對手的損害仍會通過各種途徑最終落到消費者身上,競爭行為顯現(xiàn)出“外部性”,而且消費者所受到的損害往往比競爭對手更大,受損害的范圍也不僅限于財產損害,甚至會受到人身損害。
競爭立法如果仍堅持傳統(tǒng)的觀念,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置之不理,則會極大地挫傷消費者對市場的信心,造成市場需求不足,反過來限制生產的發(fā)展,影響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立法者只有將消費者保護的目的引入競爭法,并不斷加強保護力度,才能維護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由于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與經營者地位不對等,因而需要給經營者附加更多的義務來達到保護消費者的目的,競爭法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以強制性手段來維護消費者利益,這其中包括對消費者的直接保護和對經營者附加義務,以此維護買賣雙方的力量對比。
從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來考察,消費者利益甚至比競爭者利益更重要。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購買力成為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保護消費者就是保護購買力。由于消費者人數(shù)眾多,又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因而如何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擴大內需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工作的中心。消費者的購買力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一項重要指標,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在于防范風險,在關心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同時更注重經濟的安全。因此國家的利益必須與消費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為了一國的經濟安全,相對于保護消費者這一終極目的而言,“維護有效的公平競爭秩序”這種目的只是工具性的,正如日本學者認為:“公正自由之競爭固然為獨占禁止法之直接目的,不過這一直接目的又是獨占禁止法終極目的之達成(消費者利益之確保)的手段的目的”。[1]
二、國內外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消費者保護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國外立法現(xiàn)狀
反不正當競爭法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法部門則是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fā)展到壟斷階段, 以美國的1890年《謝爾曼法》為標志。因而這一時期的競爭法主要是以反壟斷法為主。同時, 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契約自由是交易行為的基礎,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完全是一種契約行為, 以意思自治為前提, 是一種純私法行為, 因而競爭法并不需要給消費者以特別的保護。20世紀6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消費者運動在世界各地蓬勃興起。在這次運動的推動下,1962年3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向國會提出了消費者權利法案, 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消費者權益法案。
歐盟競爭法的政策目標也十分強調關注消費者的利益。在立法上,歐盟競爭法的主要規(guī)范是《羅馬條約》第85條和第86條,第30條和第90 條也有相關規(guī)定。此外,歐盟部長理事會、歐盟委員會的規(guī)章、指令、通知等,以及歐洲司法法院和初審法院的判決也是歐盟競爭法的重要淵源。《羅馬條約》第85條第(3)分條規(guī)定,某些反競爭行為,如符合一定條件,可予豁免而不受禁止,而這些條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必須使消費者能從該行為所帶來的效率及所生利益中獲得“公平的一份”。在司法實踐上,限制一般消費者在市場上的選擇機會,常常是認定某一經營行為具有反競爭性的一個重要理由。[2]
2005年6月12日實施的歐盟《不正當商業(yè)行為指令》的出臺,體現(xiàn)了國際上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反不正當競爭立法的新趨勢。歐盟該指令主要制止經營者針對消費者的不正當商業(yè)行為, 涵蓋經營者之間的公平競爭行為, 該指令凸顯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同時承認經營者針對消費者的商業(yè)行為也對競爭者產生影響。
為回應歐盟商業(yè)行為指令, 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又面臨重新修訂的挑戰(zhàn)。2008年德國競爭法修訂稿中的一般條款從形式到內容均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除個別改動外, 幾乎照搬了歐盟商業(yè)行為指令的一般條款, 該修訂稿一般條款的適用強調經營關系而非競爭關系的判斷, 更凸顯了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故德國學者稱其為“消費者一般條款”。[3]有學者指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對象不斷相互交叉滲透, 在歐盟甚至呈現(xiàn)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取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趨勢,歐盟商業(yè)行為指令的實施或許是這種變革的前兆。
(二)我國立法現(xiàn)狀及不足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消費者的規(guī)定僅限于第1、2條一般性條款的規(guī)定,并未賦予消費者個人或消費者團體提起訴訟的權利,而只是賦予了受到不正當行為侵害的經營者提起訴訟的權利。而且該法中規(guī)定的責任制度與救濟措施也均是針對經營者提出,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救濟模式。這種制度設計固然有其合理之處,然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也是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消費者的利益損失不能得到直接的賠償。在許多情況下,經營者在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侵害時,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所受到的損失通過各種方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消費者所遭受的損失往往也比經營者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卻沒有為其提供一條可行的救濟途徑,這顯然是有失公平的。其次,在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救濟模式下,往往會遭遇政府失靈的尷尬,政府監(jiān)管的缺失、官商勾結等現(xiàn)象的存在,使得經營者的權益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更遑論消費者權益保護了。
三、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完善
基于我國立法現(xiàn)狀,結合國外立法經驗,我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救濟制度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一)確立消費者個人訴訟和集團訴訟
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消費者利益, 應當允許受到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斗床徽敻偁幏ā窂拿袷虑謾喾ㄑ莼癁榻洕?, 對受到損害的消費者的救濟, 一方面維護了消費者的個人利益, 另一方面同時維護了競爭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以, 從這一角度來說,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消費者訴訟體現(xiàn)了私人通過私益訴訟來實現(xiàn)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制度設計上,也應體現(xiàn)出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訴訟的特點。鑒于消費者的力量薄弱, 在財力、獲取證據(jù)能力上的缺陷,應當有相應的支持消費者訴訟的措施, 如訴訟資助(勝訴獎勵、訴訟費用資助),行政機關或消費者團體支持訴訟制度等。針對消費者訴訟小額、分散的特點, 還應有相應的激勵消費者提起訴訟的措施, 可考慮通過完善集團訴訟和懲罰性賠償制度來實現(xiàn)消費者訴訟制止不法侵害、威懾不法經營者的作用。
(二)確立消費者團體訴訟
2004年德國競爭法, 規(guī)定消費者團體享有排除請求權和停止請求權、利潤剝奪請求權。消費者團體作為消費者利益的代表, 在維護消費者利益, 對抗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侵害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應當建立消費者團體訴訟制度, 賦予合格的消費者團體對經營者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經營行為提起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剝奪利潤的請求權。[4]
(三)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
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最先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它具有補償受害人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的多重功能。結合前面提到的消費者個人訴訟和消費者團體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既可以激勵消費者積極維護自身權利,也可以威懾不法經營者,從而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5]
我國也應建立起消費者權利維護的支持系統(tǒng),保護消費者權利的行政機關在證據(jù)收集、法律知識提供、律師聘請等方面向消費者提供支持和幫助。除行政機關外, 消費者團體等機構也可向消費者提供訴訟支持和幫助。
競爭法在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它通過運用綜合的法律手段對妨礙公平自由競爭的限制競爭行為、反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使消費者受益,真正達到保護消費者的目的。因此,在社會經濟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應加強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完善,使得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落到實處,從而更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賴河源.公平交易法新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1.
[2]王源擴.我國競爭法的政策目標[A].中國經濟法學精萃(2001年卷)[C].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301.
[3]鄭友德,伍春艷.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十問[J].法學,2009(3):571.
[4]鄭友德,萬志前.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法商研究,2007(9):39.
[5]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