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童呼吸內科中的臨床實施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2460例患兒,按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成員實施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通過對比兩組的基礎護理質量得分、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患兒陪護人員滿意度進行評價。實驗組基礎護理的平均得分為(95.4±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9.6±2.9),平均住院時間為(9.2±1.9)天,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4±2.1)天,患兒的滿意率為9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9.8%,P<0.05,實驗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在兒童呼吸內科病房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和患兒的滿意度,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兒童呼吸內科;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1-115-02
的發(fā)生率逐年攀升,這不得不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重視,如何提高護理工作的安全度,減少危險因素已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1]。本研究通過在兒童呼吸內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相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兒童呼吸內科進行住院治療的2460例患,男患兒1340例,女患兒1120例,年齡在1月-1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0±0.5)歲,其中820例為肺炎患兒,634例為喘息型支氣管炎患兒,385例為支氣管炎患兒,320例為兒童哮喘患兒,216例為上呼吸道感染患兒,85例為其他疾病患兒。按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230例患兒,實驗組中男患兒710例,女患兒520例患兒,平均年齡為(6.9±0.6)歲,肺炎患兒418例,喘息型支氣管炎患兒322例,支氣管炎患兒185例,兒童哮喘患兒1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05例,其他疾病患兒40例;對照組中男患兒680例,女患兒550例,平均年齡為(7.2±0.6)歲,肺炎患兒402例,喘息型支氣管炎患兒312例,支氣管炎患兒200例,兒童哮喘患兒1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11例,其他疾病患兒45例;以上兩組成員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
1.2.2 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1.2.2.1確定對象和方案:組織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對于全院發(fā)生過的風險事件,如不良事件案例、護理糾紛、護理投訴等進行討論,找出導致上述事件的風險因素、此類事件的解決辦法,并確定實施風險管理的對象和方案。最終確定管理對象為:患兒、護理人員、藥品、住院環(huán)境。
1.2.2.2方案的實施
(1)患兒的風險管理: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多為小兒,在患兒入院時,對住院環(huán)境、住院期間應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主治醫(yī)生、責任護士、防跌倒、防墜床、防燙傷、防走失等進行詳細的講解,并讓其監(jiān)護人簽署入院告知書保證宣教到位,避免因不習慣醫(yī)院環(huán)境引發(fā)糾紛[2]。入院后應再次對患兒進行風險因素評估,進行相關重點風險環(huán)節(jié)宣教,確?;純喊踩?,防止意外事件發(fā)生。在住院期間,每天按時發(fā)放患兒住院費用清單,必要時進行耐心講解,進行護理操作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家屬者介紹一些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其的疑慮心理。部分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可能在治療中出現(xiàn)哭鬧等現(xiàn)象,護理人員應進行安慰,讓其家屬協(xié)助配合。另外,患兒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給治療護理帶來很大麻煩,護理人員應讓多進行觀察,詢問患兒家屬有無出現(xiàn)反?,F(xiàn)象,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處理。
(2)護士風險管理:護患糾紛多是由于護理人員操作水平不到位和不能進行有效溝通所致,這就說明提高護理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是進行風險管理的的關鍵。進行定期培訓,強化護士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并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促進護士學習和提高[3]。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分組責任包干制,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xù)性,每組由高年資經驗豐富的護士擔任組長,負責本組的帶教工作,督查組員的日常護理操作,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保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整體的業(yè)務水平。
(3)藥品風險管理:護士應掌握日常用藥的相關知識,如常用劑量、配伍禁忌等。在使用藥物時,遵醫(yī)囑用藥,尤其是小兒用藥,更應該注意藥物劑量,小兒靜脈穿刺是難點,給患兒注射時,應仔細選擇注射部位,妥善固定,并做說藥物相關知識宣教告知;應嚴格進行三查八對,密切觀察藥物療效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給患兒發(fā)放口服藥時,核對無誤后,發(fā)放到患兒陪護人員手中,并協(xié)助指導立即服用,對于不配合的患兒,可變通給藥方式,保證順利用藥。發(fā)藥前后,向患兒陪護人員講解藥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確保患兒的用藥安全。
(4)環(huán)境風險管理:病房設施應以保證患兒的安全為主,檢查患兒的病床、床頭柜、凳子、地板等基礎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設提示牌,加護欄,必要時使用防撞條、防滑墊、安全扶手等,病室地面隨時保持干潔,保持環(huán)境安靜,溫濕度適宜,定期通風換氣,減少對呼吸系統(tǒng)的不良刺激,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控制陪床或探視人員的數(shù)量,避免引起交叉感染[4]。另外使用暖色調的裝扮,增加病室的溫馨感。避免使用誘發(fā)過敏及哮喘的用物。洗手間、浴室、開水房設防滑、防燙標識,熱水使用有提示標識及使用指引。患兒玩具應進行檢查清理,選用較大、不易誤吞的玩具,禁止使用刀、剪及易破損物品。護理人員操作完畢必須清點用物,及時檢查,防止遺留針頭、銳器等。
1.3 效果評價指標:
1.3.1通過自制問卷調查的形式,讓患兒對基礎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另外讓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進行評價,將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根據(jù)評價得出患兒的滿意率。
1.3.2 根據(jù)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實驗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并使用該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用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計量,用x2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基礎護理的平均得分為(95.4±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9.6±2.9),平均住院時間為(9.2±1.9)天,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4±2.1)天,患兒家屬的滿意率為9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9.8%,P<0.05,實驗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詳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