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中學語文教學難度中較大的一種文體。究其原因,除了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定位不合理等因素外,沒有充分認識和把握詩歌自身文體的特點,而忽視了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應(yīng)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試從詩歌的作用入手,探討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技巧、誦讀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詩歌 詩歌本體 特征 詩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45
一、引言
詩歌伴隨著人類的語言而產(chǎn)生,以其形式的短小精悍、語言的高度概括性、意象的豐富多樣性、思想情感的朦朧多義性,而成為最能體現(xiàn)“文學性”的一種樣式。通過對詩歌地閱讀鑒賞,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純凈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yǎng)。所以詩歌教學一直以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和研究對象,本文試從詩歌體裁的本體特征入手初探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方法。
二、詩歌教學的作用
(一)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想象能力是學生學習各科知識以及今后發(fā)展深造的基礎(chǔ),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是從小學就開始培養(yǎng)的一種基本能力。詩歌中的想象豐富而大膽,如李白詩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詩中的“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詩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毛澤東詩中的“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等詩句,都能讓入神思飛揚,浮想聯(lián)翩。多讀詩,多鑒賞這樣的好詩,無疑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二)能培養(yǎng)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近幾年,全國卷及各省市卷高考詩歌賞析題,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來表述,也就是說要學生用通順流暢的語言,概括表達出自己對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人物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的看法。高考對詩歌賞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來考查。它要求學生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是要將領(lǐng)會到的內(nèi)容表述出來,不僅要讀懂、弄清楚,還得句子通順,語言表達準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
三、教學方法探討
(一)教學強化朗讀
1.培養(yǎng)自由朗讀的習慣,提升早讀課的效率。
早讀課基本上都是自由朗讀,教師應(yīng)該讓學生選擇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因為,只有教師放開要求,學生才不會被既定的解讀限制,才能讀出自己的理解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學生的朗讀興趣才會被激發(fā)。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安排好自習計劃,指導學生利用好早讀課的時間。只有這樣,“自由朗讀”才不會成為“自由散漫”的朗讀。
2.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體現(xiàn)教師指導最集中的地方。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把握詩詞,就一定要教會學生朗讀詩詞。朗讀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識記并背誦詩詞,而是要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和風格。自由朗讀時,學生要注重多元解讀。課堂上,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的以齊讀代替一切朗讀活動的做法,結(jié)合學生的朗讀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確定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找到自己的風格,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內(nèi)驅(qū)力。
3.搭建學生展示的平臺,提升課后鞏固的效率。
課堂上的一切指導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課后學以致用。因此,教師一定要想辦法讓學生脫離教師的“幫扶”,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身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勤加練習。當然,除了利用好課堂展示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小組研討、集體競賽、公益演出等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創(chuàng)新朗讀形式,在朗讀中感受詩詞的魅力。
(二)掌握詩歌的技巧
1.抓住詩眼。
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一句,其中“擊”、“翔”二字有力地展現(xiàn)了作者的頑強斗志,這兩個字自然成為了詩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為傳神的詩句。像鄭愁予的《錯誤》,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一句即為全詩的精華所在。
2.從語言切入。
例如《再別康橋》為什么流傳至今為多數(shù)人喜愛,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類優(yōu)美的句子打動人心的嗎?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愛和討論。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切入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詩人鄭敏有過十分精當?shù)谋扔?,她說:“如果是用預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制板?!彼终f:意象“像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它對詩的作用好象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對電子儀器的作用”。詩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對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樹》中選取了木棉和橡樹兩個主要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愛情觀,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卻用了相對的幾個意象來表達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詩歌鑒賞的切入點還有很多,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做適當?shù)倪x擇。誦讀和鑒賞是詩歌教學的兩個基本又重要的策略,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要抓好這兩方面。誦讀是鑒賞的基礎(chǔ),鑒賞是誦讀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機結(jié)合,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結(jié)束語
總的說來,詩歌教學的途徑與方式有多種多樣,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yīng)該更積極地去探索相關(guān)的詩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感悟力和切身體會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雪蓮.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反思.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04-18.
[2]楊鋒.試論唐詩鑒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學周刊,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