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積極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 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40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建構主義原理,通過創(chuàng)設有利探究的環(huán)境或情景,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那么,結合語文學科實際,要構建怎樣的學科探究學習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能力呢?下面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一、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激勵探究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者。”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首先應創(chuàng)設自學氣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科課程不同,自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都必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自學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接著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思維程序和操作程序。其次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動機是一種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學科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景中,使之產(chǎn)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第三,營造和諧民主氛圍。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民主氛圍,通過學生質疑、動手操作、師生互評,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答案,體驗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樂學。在營造和諧民主氛圍的創(chuàng)設中,可通過相互交流、相互討論,鼓勵學生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實現(xiàn)。
二、提供參與形式,關注探究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參與探究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欣喜。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最根本所在就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學習的內涵是豐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機會和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和實驗。參與要多樣化、全方位,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參與內容和形式也不同。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反饋與評價。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提問的精當,而且體現(xiàn)在處理反饋信息的應變能力上。評價是老師對學生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并不只限于只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距離,還應通過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三、鼓勵大膽質疑,培養(yǎng)探究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吞”知識,必然會產(chǎn)生巨大的內耗,效果差,從而失去信心,也就折了銳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徹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胺拧钡膹氐左w現(xiàn)在學生敢于問,善于爭,勤于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敢于大膽發(fā)問,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敢于反駁別人的意見,敢于相互爭論,在相互交流中表現(xiàn)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驗獨立思考的樂趣。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實際操作的作用,讓學生動手。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边\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各學科探究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過程。
四、指導重點與分步實施策略
高一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核心,在學科延伸中落實研究內容,以知識探究為主要類型。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查尋資料的方法以及使學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設計和進行的,幫助學生學會尋找解決方案的途徑,選擇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這個階段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和研究書本上的字詞句篇和語修邏文,要注重語文學科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學科知識的連接貫通,學科技能的綜合運用,學科實踐的趣味活化,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首先應該姓“語”,也即以漢語言文學問題或漢語言文學內容為觸發(fā)點,以引發(fā)的新問題為研究對象,師生探究加深對漢語言文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突破漢語言文學內容有限的弊端,拓展學生的視野。
高二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在學科綜合中落實研究內容,以準學術研究為主要類型,讓學生學會用漢語言文學去解讀高中階段的知識結構。通過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學科相互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宏觀把握教材,讓學生把研究性學習與整個語文學習過程聯(lián)系起來,合理地安排課內外學習時間和內容。
高三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核心,在社會生活、自然現(xiàn)象中落實研究內容,以創(chuàng)新研究為主要類型,讓學生學會用漢語言文學去解讀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在這個階段,語文教師要結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的目標與要求,對研究性學習中如何提出問題、撰寫方案、收集材料、處理信息、調查比較、解決問題、結題論證等過程進行回顧、歸類和總結,提供一些材料和問題背景,讓學生討論如何做方案、如何深入開展研究,以使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既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也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建構如此的創(chuàng)境激情——參與自究——啟思自悟——導訓內化的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積極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